新闻编辑论文范例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必须不断提高新闻编辑的职业素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新闻编辑队伍,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新闻编辑论文,供大家参考。
新闻编辑论文范文一:电视新闻编辑素材再创作的技巧
电视编辑是电视创作的重要环节,是一项具有高度创造性的创作活动,它包括了创作层次和技巧层次这两方面内容。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的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而电视新闻编辑,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协调编采人员、整合新闻资源,同时基于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进行新闻判断,并根据所做的判断去取舍新闻、整理原稿、制作标题、编辑画面的一系列过程。
一、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基本步骤
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不仅是对前期采访素材中音频、视频、图像、文字的搜集整理工作和分析归纳工作,还是对电视新闻进行再创作的一个编辑过程。按照新闻报道的不同要求、不同角度和不同的采访对象来对新闻编辑需要的素材进行选择、提取和编辑。整个编辑过程都是一种包含了编辑人员自我思想、自我观点和编辑技能的再创作。简单说来,电视新闻编辑的基本步骤分三步进行,即查看素材、撰写修改和后期编辑。查看素材指的是在前期的采访工作和相关拍摄工作结束后,新闻编辑对全部新闻素材进行细致的查看和筛选。撰写修改指的是依据电视新闻的播报要求对素材内容进行编辑和提炼的修改加工。后期编辑则是指按照已经成型的文字稿件来剪辑新闻视频,配上搭配好的图像、字幕和特效。当三个步骤都顺利完成之后,新闻编辑还要从头到尾地检查一遍新闻视频的整个播报效果,以便及时地查漏补缺,修改错误。
二、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基本技能
电视新闻的编辑工作既要遵循基本的规律,又不能因循守旧,过于墨守成规。在对电视新闻编辑再创作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编辑人员应该具备并且熟练掌握以下四个技能:
(1)具备记者的采访能力和新闻敏感度。一个没有记者的新闻敏感度,不具备记者的洞察能力、社交能力和采访能力新闻编辑算不上优秀。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电视新闻编辑,首先就要掌握一名优秀记者应该具备的一切技能。感知新闻的敏锐洞察力,对受访对象的观察能力,与社会大众沟通交流并以此获取新闻线索的社交能力以及独立完成采访工作时在采访现场随机应变的临场能力等等,都是新闻编辑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在新闻编辑的工作实践中,电视新闻的编辑会和大量文字、图片和视频打交道。所以仅仅具备良好的文字功底和判断新闻价值的能力是绝对不足以完成编辑工作的。电视新闻的编辑还要对新闻采访的拍摄技巧有所认识和了解,以便独立地对记者和通讯员发来的新闻信息进行修改。电视新闻编辑必须要对记者的稿件有一个准确地把握和掌控,通过提炼中心内容和编后话的撰写来实现对新闻主题的升华。这样才能有效增强电视新闻的号召力和感染力,引发观众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理性思考,以此弥补电视新闻一闪即逝的时效性缺陷。
(2)掌握电视画面规律和后期剪辑技术。电视新闻的编辑应该要对电视画面的规律有着深刻的理解,并且娴熟地掌握后期剪辑工作中单条新闻的剪辑成片、多条新闻的组合剪辑和后期切换导播这三个部分的剪辑技术。这些后期技巧的学习和掌握既可以提高电视新闻节目的包装实力,还可以分秒必争地节约后期剪辑的紧迫时间。电视新闻的画面决定着新闻内容和新闻形式的展现效果。每一个电视新闻编辑在进行编辑工作的时候都应该遵循和坚持图像优先、声画对位和画出声随的基本原则。在“再创作”编辑的过程中更要充分熟悉新闻素材和新闻图像,不让解说词干扰到画面和观众自己的理解。编辑人员在参与后期剪辑工作的时候还要注意同期声最大化的剪辑原则。因为同期声在新闻节目中是体现新闻完整化、生动化、直接化和简单化的有力证据。没有同期声,电视新闻就缺少了鲜活而真实的一面。
(3)巧妙运用电视新闻的编排手段。电视新闻的编辑人员在再创作的过程中对内容相似或相近的新闻稿件进行编辑处理时,可以把内容和形式都很单一的单篇稿件组合起来进行综合叙述,使新闻内容变得充实而丰富,形式也向多元化转变和发展。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组合新闻的信息含量,还提升了新闻的深刻程度和厚重程度。除了这种组合的方式以外,编辑人员还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来处理不同类型的新闻稿件。把内容不同但是微有联系的单篇稿件分门别类地重新组合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加以创新研究,按照新闻信息的服务功能性、舆论引导性或是话题热点指数来进行编排,在组合新闻中起到相互衬托和相辅相成的作用和影响,使观众在看完之后对最近的电视新闻信息有一个较为全面的宏观认识。但是编辑的再创作工作一定要建立在真实的事实基础上,不能因为是再创作就凭空想象或主观臆断,甚至无凭无据地胡编乱造来制造新的新闻突破点。另外,新闻编辑的技巧必须要服从于编辑思想和新闻的内容、形式,不能为了追求编辑技巧而忽略对新闻内容的挖掘和对新闻真实性的确认。不然就会创作出华而不实的新闻节目,拉低电视台的收视率。
(4)良好的知识储备和组织协调能力。和其他媒介的新闻编辑工作不同,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以编辑对象的复杂性和编辑主题的群体性而具有明显的特殊性。也正是这样的特殊性要求电视新闻的编辑一定要具备良好的新闻知识储备和协调组织能力,秉持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来展开电视新闻编辑的具体工作。
新闻编辑论文范文二:新媒体下新闻编辑媒介素养论文
一、新媒体对新闻编辑工作带来的挑战
1.削弱了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的控制权
新闻编辑这种职业之所以产生和存在是因为信息这种稀缺资源需要持续的管理,专业人士变成看门人、控制者,同时提供和控制有关信息、娱乐和通信的通道。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情况发生了变化。新闻编辑不再是信息发布的垄断者,其信息控制的能力大不如前。美国《连线》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暂且不去诟病定义的规范性,却可从中窥见新媒体从根本上改变了传播主客体的关系,尤其是对新闻传播而言。今天,信息不再是稀缺资源,对信息的占有不再是新闻专业者的特权,人人都可成为信息选择的主体,人人都具有报道权和对新闻发表评论的权利,“公民新闻时代”宣告来临。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最重要的权力,即信息控制权,他有权决定什么是新闻,哪些信息可进入媒体版面,哪些信息应该删除,哪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哪些信息可以从轻处置,这一点体现了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功能。而新媒体的个人化双向沟通替代了由上而下的大众传播,接收者主动地“拽取”(pull)信息替代了新闻编辑将信息“推排”(push)给受众。新闻编辑的信息控制权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意义。议程设置转而成为微博大V的信息传播武器。“朱令事件”“表哥事件”以及“房姐事件”等正是由于微博大V的跟进、转发和评论而成为社会舆论的热点。这些事件中,原本对新闻及新闻如何发酵具有控制权的新闻编辑却被公众牵着鼻子走,变得迟缓而被动。
2.改变了新闻编辑“幕后制作者”的工作方式
传统新闻传播以报纸、广播和电视为主要渠道,新闻编辑的工作方式主要是与记者互动,在幕后对新闻报道进行策划、加工和设计。这样的工作方式不要求与受众直接交流和互动。而今天,以数字技术为特征的新媒体以其快捷性成为新闻传播的主阵地,从2011年到2013年中国的舆论热点来看,“郭美美”“故宫被盗”“大学生投毒”“表哥事件”“校长猥亵幼女”等事件都由微博引发,或微博成为公众舆论主阵地。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而以技术融合为主要特征的媒介融合则进一步将新闻传播的阵地简便化。手机、掌上电脑等已成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传统媒体也纷纷借助新媒体手段企图守住阵地。互动式数字媒介的时代要求新闻编辑工作从幕后转向前台,成为公共论坛的主持人,具备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尤其是对公共论坛互动的控制能力,以及通过公共论坛收集数据分析受众需求的能力。然而,目前一些新闻编辑还不能适应这样的角色,当受众评论偏离预设方向或传播偏离预定轨道时,新闻编辑常常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与受众互动,要么删除微博、评论,要么关门大吉,更不用说利用这样的反馈引导受众或升级信息产品。如4•20芦山地震期间发生的“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福建新闻频道本欲通过其官微发声谴责厦航,网友却一边倒支持厦航,批评福建新闻频道记者特权思想,最后编辑只得删除微博。
3.影响了新闻编辑的专业主义精神
专业主义是西方话语,随着改革开放一起进入中国新闻从业者的视野。经过历次的改革和新闻从业者的努力,到今天为止,新闻专业主义基本精神即“新闻媒介须以服务新闻大众为宗旨,新闻工作须遵循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在新闻从业者的新闻实践中已成为其认知系统的一部分。新媒体的发展让这一认知甚至实践受到影响。从认知角度来讲,编辑方针受到了冲击。传统媒体环境下,由于“独家报道”“议程设置”等能够实现,媒介受到市场的引诱相对得到控制。然而,新媒体削弱了新闻编辑的控制权和议程设置的能力,一些媒体的受众不断流失,这一切使得新闻业的市场性进一步凸显。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对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精神产生了巨大干扰,冲击了编辑方针。为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争取更多的受众,许多媒体走上娱乐化之路,关系国计民生的硬新闻减少,娱乐新闻大量增多。这就偏离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从实践来讲,编辑方式被迫改变。传统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的编辑方式为初审→复审→终审→发排。新媒体时代,这一方式被迫改变。如“文章出轨”事件,《南都娱乐周刊》在得到充足事实的情况下,并没有遵守新闻规律在第一时间客观、公正地展示事实,而是选择了通过微博发起“周一见”的话题发酵事件,进而炒作事件,最大限度地吸引公众眼球。这一过程中,当事记者和编辑在事件的发酵中成为新闻人物,媒体也沦为逐利的工具,走向了消费主义和商业主义一边。此外,面对新媒体传播内容的杂、乱,一些新闻编辑为了占领传播高地,往往对新媒体内容不加验证和甄别,简化甚至省略审核,而直接在官方微博发布或者在传统媒体上直接照搬,原以为是控制了信息发布,实际上却是被新媒体的信息浪潮绑架。如新闻界熟知的2013央视乌龙“英国维珍集团玻璃地板飞机”事件。
4.消解了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
新闻编辑是新闻传播效果的主要负责人。新闻传播应达到的效果有两个方面:一是受众获得了知晓权,以根据变化作出相应的反应;二是新闻应该对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然而,综观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是否达到了应有的效果?面对海量信息,受众是更清楚了还是更糊涂了?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传播对社会进步究竟作出了哪些贡献、起到了哪些积极作用?哥伦比亚大学自由论坛媒体研究中心执行董事埃弗里特•丹尼斯称,媒介文盲即不具媒介素养的人“对人类精神具有潜在的破坏作用,就像被污染的水和食物对肉体的损害一样”。新媒体使受众能够更便捷地获得更丰富的信息,但也更加模糊了真实世界和媒介世界的边界,身在其中的新闻编辑似乎也无法廓清两者的边界,正在或已成为这种破坏作用的推助者。犯罪、灾难、战争等等破坏性的事件充斥在新闻媒体上,受众在选择中变得不知所措和压抑、浮躁。社会似乎因为新媒体变得更加方便了,然而,新闻对于社会发展的推动则要打上大大的问号。综上,这些挑战均与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相关。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各种媒介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面对新媒体时工作能力的高低,因此,重构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很有必要。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詹姆斯•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有三大重要基石:个人定位、技能和知识结构。个人定位是能量与目标,知识结构是原材料,技能是工具。
1.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从“信息把关人”到“信息产品经理”
定位由目标和动机构成,通过目标,形成信息处理的任务,决定信息的去留。搜寻信息的动机越强,就越会为实现目标而付出更多的努力。传统媒体语境下,受众被理解为“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因此,新闻编辑的主要工作目标是“把关”,传或不传什么;新闻编辑控制和主导新闻传播,不用太多考虑受众的信息使用感受。然而在新媒体语境下,由于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和传播渠道的多样化,新闻编辑已无法控制传什么,他面对的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受众,而是形形色色的信息产品使用者和检验者。如果专业媒体想继续影响新闻传播,引导社会舆论,就需将其工作职责定位从“信息把关人”转向“信息产品经理”。信息产品经理意味着要接受信息如其他产品一样作为商品在市场上售卖,并接受市场规律的制约这一转变。因此,他要负责并保证高质量的信息产品按时完成和发布。具体来说,新闻编辑要如企业产品经理一样,倾听产品使用者的需求;负责信息产品功能的定义、规划和设计。另外,还要认真搜集使用者的新需求、竞争产品的资料,并进行需求分析、竞品分析以及研究产品的发展趋势等。总之,新闻编辑要注重信息产品使用者的使用感受,了解其需求,满足其需求,根据使用者的体验设计产品的呈现平台、呈现方式,并不断根据使用者的反馈升级信息产品质量。“新闻媒体是否能够像社会化媒体一样重视和尊重用户体验,将决定其内容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最终能够发挥到多大。”当然,信息产品经理很容易让人觉得过于市场化和经济化,过于迎合受众,这就更加需要强调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2.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技能——从“幕后制作者”到“公共论坛主持人”
技能是人们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工具。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通过实践培养起来的技能主要是新闻的“幕后制作者”,他们对新闻进行加工、提炼成品。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已被动地被推至台前,那就应重新培养其所应相称的技能。第一,作为论坛主持人,应具有大数据时代的新闻整合技能。新媒体的发展带来了大数据。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取而代之的是关注相关关系,即新媒体、大数据促成了人们对于专业媒体组织整合、诠释信息的依赖。所谓整合,“就是将一些零散的、有意义或看似无意义的内容通过某种方式重新编排组合到一起,形成系统化的整体”。具体来说,新闻编辑的任务就变成根据受众的需求,从新媒体数据库的海量信息中,提取相关的新闻素材和资料,采用集成、配置和深度加工等编辑手法,围绕着单条新闻、单个话题或问题、单个新闻事件的相关新闻或多篇新闻报道进行编排、组合,并通过适当的渠道发布到受众那里,从而提升原有内容的价值,或创造新的价值。同时,掌握相关信息统计和处理的能力。如果说议程设置的时代是影响受众“想什么”的时代,那么新闻整合的时代则是影响受众“怎么想”的时代。第二,作为公共论坛主持人应具备良好的网络沟通能力。“如何与社区参与者打交道,创作出高质量的报道,是下一个时代新闻业走向繁荣的最终方式。”新媒体时代传播的交互性增加了传播者之间的沟通,也考验着新闻编辑与受众的沟通能力。这种沟通能力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新闻采访能力,而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沟通能力。网络沟通能力包括利用网络进行采访,如利用e-mail、facebook、微博等,搜集新闻的能力,进行调查的能力,利用社交网站发起讨论的能力,创建网络社区作为新闻来源的能力等等。尤其是在发起话题讨论方面的能力应作为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主持人,应该能够把握好话题内容、掌控话题的进度以及引导好话题的走向。这一点,《人民日报》官微的“你好,明天”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第三,作为论坛主持人还需具备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的能力。帮助受众提高媒介素养是为实现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新闻效果的实现绝不仅仅是新闻编辑等新闻专业工作者的事情,而是社会互动产生合力的结果。因此,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能够优化专业媒体的新闻传播效果,能够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可通过人际策略、呼吁公共教育等手段来实现。
3.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知识结构——从“知识复合型”到“行知并重型”
传统媒体语境下,新闻编辑更多被看做“剪刀加糨糊”的专业型人才,新闻的确认、标题的制作、报道的配置与合成已成为编辑思维里的流水线工作,这样的工作要求新闻编辑具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同时,作为幕后执行者,新闻编辑几乎与真实的世界相隔绝,总是置身于新闻记者建构的“现实世界”中。新媒体语境下,由于工作方式的转变,知识复合远远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新闻专业主义的坚守,现实世界的真实体验等行动力与复合型知识同等重要。新媒体时代,新闻来源多样、复杂,报道失实的发生,往往与新闻编辑过于迎合受众需求有关,进一步说是与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丧失有关。由于新闻编辑对受众的知晓权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新媒体时代——信息产品经理时代,媒介专业知识更加强调的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的坚守。美国“卡耐基-奈特未来新闻教育计划”的纲领性文件《宣言:新闻学教育的蓝图——培养21世纪新闻领袖的专业学院》中指出在网络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尤为重要。同时阐明聘请业界精英的目的不只是职业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职业道德的培养。这是治疗新媒体传播带来的内容无序、效果不明等顽疾的良药,也是新闻编辑工作的法则,只有如此,才不会被信息浪潮制约,被动地随波逐流。一个人在真实世界拥有越广阔的体验,在欣赏与分析信息时就会拥有越牢固的基石。如参与过政治活动的人比那些在现实世界从未经历过政治活动的在分析关于政治活动的信息时,就拥有更好的深度。同样,参加过文体活动的人,在解析娱乐活动时就要比那些没有相关经验的人更有发言权。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定位已转变为产品经理,因此,新闻编辑不能只躲在幕后仅仅凭借专业知识控制新闻发布,而应不断增加现实生活的体验,以便在新闻解析、整合的深度上下工夫。当然,复合型知识储备仍要加强,我们拥有的知识越广阔,在感知信息时就越自信。央视“愚人节事件”“福建新闻频道与厦航纠纷事件”,凤凰卫视“高官留学子女毕业一年内回国”事件等均与新闻编辑知识结构单一、狭窄有关,因不了解国外愚人节习俗、不了解航空飞行管制条例等造成。因此,新媒体时代,除具备专业知识外,新闻编辑应尽可能地储备各类知识,要具备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知识,甚至市井习俗等。
4.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素养拓展——从“信息管理”到“知识管理”
传统媒体环境下,对信息的占有是媒体的生存之道,因此,大多数媒体都有管理信息的战略。但新媒体环境下,信息超载,信息的获取不再是成功的包票。知识的内涵比信息丰富。媒体的生存之道、新闻编辑的生存之法应转变为对知识的掌握,即正确利用信息以达到目标。因此,新闻编辑须学会在泛滥的信息中披荆斩棘,找到重要的信息,尤其是知道如何利用这些信息,即学会知识管理。劳伦斯•普鲁萨柯(LaurencePrsak)指出,唯一能给一个组织带来竞争优势,并持续不变的就是知道如何利用所拥有的知识和以多快的速度获取知识。这一论述对于媒体同样适用。因此,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有知识管理的战略。新媒体一方面冲击着新闻编辑的工作,另一方面也为其提供了知识管理的新战略,即借助新媒体所建立的知识管理网络,包括知识学习系统、知识共享系统等,从而保证新闻编辑的理念、知识更新和职业生命力。
三、结语
新媒体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互动媒体的时代,它从根本上模糊了新闻生产者与受众的界限,缩小了二者的鸿沟。新闻编辑应在新的媒体环境中重新定位,成为信息资源的重构者;建构新的知识结构,成为海量信息的瞭望者;学习新的编辑技能,成为舆论的引导者和发起者;探索新的稀缺资源——知识的管理策略,成为知识管理者。
新闻编辑论文范例相关文章:
1.浅谈网络新闻编辑及其网络宣传管理论文
2.浅谈对新闻编辑及新闻编辑工作的认识论文
3.新闻编辑论文
4.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探析论文
5.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解析论文
6.新闻编辑的创新意识及编辑能力探究论文
7.新闻编辑职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