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在汉乐府中的应用
今天网站小编给大家介绍一下汉代乐府中筝的广泛运用:
乐府是中国古代朝廷中的一个官署。它的主要职责是搜集民间歌谣,史称“采诗”。汉代乐府采诗的范围遍及国中,当然也包括京畿之地的秦中与秦地了。班固《汉书》中有许多记载。如: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离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礼乐志》)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也。(《艺文志》)
淮南刘安《淮南子》也说:
秦、楚、燕、赵之歌,异(口转)而皆乐。
前面三段引文,明白地告诉我们。汉代乐府只有采自秦地民间的秦讴、秦风、秦歌。其详细情况,《汉书》、《乐府诗集》都有说明。如《汉书·艺文志》中关于采自秦地民间的诗就有:《左冯翊·秦歌诗》3篇;《京兆尹·秦歌集》5篇;《周谣歌诗》75篇;《陇西歌诗》若干篇。共80余篇,占全部160篇的二分之一强。显示出帝王都所在地的得天独厚。(按:左冯翊即今天大荔一带,京昭,西安附近;周当为丰京镐京与雍都一带,即今之凤翔、岐山、扶风、户县等地)
汉乐府中有各类艺人829人,后经丞相孔光奏可罢者凡440人。其中秦地艺人33人,有“秦倡员二十九人”(《汉书·礼乐志》)。“秦倡一人”(《汉书·礼乐志》),占应罢的十三分之一。若按这一数字推算,秦地艺人应该占一半以上。他们熟悉秦地的音乐舞蹈及器乐,也是可想而知的。
汉乐府中的音乐舞蹈与诗歌所用的声调有哪些?“秦声”又在其中占怎样的地位与分量?乐府研究专家、山东大学教授萧涤非,在他早年的学位论文《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1984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新一版)的《第二篇 两汉乐府》第一章,有精当的考察与论述。下面权引九段,以省我再作考证,他说:
当时乐府必有一种秦声歌曲。(第二十九页)又说:
颇疑清、平、瑟三调即出于秦声,或与秦声有关。(同上)
萧先生还从《乐府诗集》所录《相和歌辞》诸曲中考得它们所用的乐器如下:
一、相和曲。其器有笙、笛、鼓、瑟、琵琶七种;
二、平调曲。其器有笙、笛、筑、琴、筝、琵琶七种;
三、清调曲。其器有笙、笛、(竹厂虎 上中下结构)、节、琴、瑟、筝、琵琶八种;
四、瑟调曲。其器有笙、笛、弄、节、琴、瑟、筝、琵琶七种;
五、楚调曲。其器有笙、笛、弄、节、琴、筝、琵琶七种。(第一章《论汉乐府之声调》,第二十九页)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汉乐府《相和歌辞》中的五种曲调就有四种都用筝作为伴奏乐器。尤其是世传的“清、平、瑟”三调的共同用筝,很值得我们重视。作品有清调曲的《长安有狭邪行》,瑟调曲的《陇西行》和《孤儿行》,更是明显的秦地歌曲,声为秦声,用秦筝更是理所当然的。它们也可能就是汉代的琴筝曲,是为当时的“新声”。
萧涤非显示在早年论著《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未能考知出《相和曲》也用秦筝,是一种历史的局限,其实《相和曲》也是用秦筝伴奏的。
所谓《相和曲》,就是汉魏六朝乐府中的一种享誉艺宛的歌曲。《宋书·乐志》说:“相和,汉旧曲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实际上是一种小型的管弦交响乐伴奏的歌舞戏。地道的民间艺术。有时,一人唱,三人和(《宋书·乐志》),有时可达七十余人。古文献中,对《相和曲》用不用筝,是有争议的。如《古今乐录》说:“凡《相和》有笙、笛、节、鼓、琴、瑟、筝七种”。后人都沿用这一观点,认为《相和曲》不用秦筝。其实,并非如此,请看以下事例:
一、《全唐诗·相和辞赋》:
相和旧曲,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本一部,魏明帝分为二。晋谓之清商二调。《唐书·乐志》曰:平调、清调、瑟调皆周房中曲之谴声。又有楚调、侧调。楚调者,汉房中乐也;侧调者,生于楚调,与前三调总谓之相和。凡是相和,其器有笙、笛、节、鼓、琴、瑟、筝七种。这段注,与郭茂倩《乐府诗集》“相和歌辞”解题(卷二十六)很不相同,明确告诉我们,“凡相和”都用筝,自然包括《相和曲》了。
二、《江南弄》是相和十三曲之一(《宋书·乐志》),南朝梁沈约作有《秦筝曲》(《江南弄之一》)。不仅指明相和曲用筝,而且有筝的专曲。如果说汉相和曲不用筝,那么南朝时用筝,却是无疑的,《秦筝曲》既是例证。(《先秦汉魏南北朝诗》梁诗卷六,第1625页)
三、《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日出东南隅行》,也是相和曲十三曲之一。崔豹《古今注》说:
《陌上桑》者,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之歌以自明,赵王乃止。(转引自《乐府诗集》卷二十八)这就告诉我们《相和曲·陌上桑》不仅是秦罗敷的创作,而且是汉代一支有影响的筝曲,自然用筝弹奏了。
四、南北朝民歌中筝也得到普遍引用。这也是与《相和曲·杂曲》相关的。如《吴声歌》与《白歌》都用筝。《古今乐录》说:
吴声歌,旧器有(竹厂虎 上中下结构)、箜篌、琵琶,今有笙、筝。……吴声十曲:一曰《子夜》,二曰《上柱》,三曰《凤将雏》,四曰《上声》,五曰《欢闻》,六曰《欢闻变》,七曰《前溪》,八曰《阿子》,九曰《丁督户》,十曰《团扇郎》。(转引自《乐府诗集》卷四十)
鲍照有《白(草宁/上下结构)歌辞》,也说:
雕屏(区/框内是合字)匝组帐舒,秦筝赵瑟挟竽。(《艺文类聚》第775页)
由此也可见。筝的应用,不仅日趋广泛,也逐渐由本土----秦地向江河流域广大地区流域广大地区扩展,为后来更多流派奠定了基础。《吴声歌》的用筝伴奏,就是生动的例子之一。
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古筝的咨询,请关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