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文章高中文章
写景文是作文的训练重点,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写景文章高中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写景文章高中文章:晨雪
清晨,微睁双眼后竟没有捕捉到平日早晨的那一缕阳光,于是迈着步子,走到窗前,用手指擦了擦下玻璃上的霜,看到的是无尽的白色和飘飘洒洒落下的雪花,天也是白白的,雪也是白白的,到处都是白白的,就是这无尽的白色遮住了往日的金黄。
呵,这可是入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了,怎可错过?于是便套上厚厚的外套,走出家门。踩在雪地上会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是那般动听。倏地想到在那般洁白的雪地上留下一个一个脚印未免也有些太煞风景了,于是便踩在他人走过的脚印上又或者踩在没有雪的马路边。走了一会又觉得这颇有些掩耳盗铃的嫌疑。算了,于是又迈开大步,偶尔还使劲的踩上几脚,便留下了一串深深浅浅的痕迹。
如经过的每个周末清晨一样,到街角的早餐店买了杯热牛奶,似乎今天的牛奶也新鲜了些,想必是因为大雪心情极佳吧!又是嘎吱嘎吱的声响,又是一串不规则的痕迹。没有目的地,也没有任何意图,只是单纯的享受这清晨,这大雪。若是再叫上几个人三五成群的走在马路上,也许会别有一般风趣,不过想想他人或许没这种兴致来早起吧!
远处望去,只能看见山的轮廓,雪顶下面红色黄色的残叶也被掩埋,呼!好大的雪!却又是这般诗意,“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这山,这雪,这风景,想必都是极佳的诗句,我却没有那妙手把它整理于字里行间,也是一大惋惜。
冷冷的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似乎要穿透衣服一般,不禁打了一个冷颤。喝了一口温热的牛奶慢慢驱散了风中带来的那一丝寒意。路边的巴士站牌下站着的等车的人时不时发出几句感慨,似乎对这寒冬发发牢骚这寒冬就会不冷了一般。
我亦为俗人,情欲俱在,又以物喜以己悲,但我知道这寒冷只是暂时的寒冷,人心的温度可融化冰雪。寒风又如何?怀中正气,袖中清风足以与之对抗。今天乌云遮住了那太阳,但阳光不会妥协,它会穿透云层,带给人们光明和丝丝暖意。或许今天没有太阳,但明天它依然会出现,明日可能物是人非,但太阳依然是那一团太阳,它已就可以带给人们温暖和光明。
写景文章高中文章:晚春
不是夏天来了,是春天老了,老的万红凋落,老得血水东流,老得楼去人空老得物是人非,最后只留下一片仅存的绛绿,却要继续毒害世人。
迟暮的春,静好,依旧,却用不得美妙。哪里都是肃静的,树木不再抚弄媚资,小草不再随风而舞,野花也不再招惹世人……宁静的日子,不需要任何东西来修饰。在这被太阳遮蔽的日子里,在没有斜风,没有细雨的日子里,树木会紧紧依偎在一起,像那些躲在柴草垛后的老人,怕受到伤害。
这是安静的暮春,可是太阳一出来,便大不一样了。
挤过一层又一层的厚厚的云,疲惫的太阳没有洒下汗水,却是抽出了一道又一道晶亮的丝,那丝是玻璃做的啊!在落到地面上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还有“叮咚叮咚”的脆响。阳光落在那里的声音都是不同的,所有的声响混在一起,热闹极了,动听极了。这是送给春的最后一首曲子了吧,所以太阳奏的很卖力,连原本白皙的脸上也染上了红晕。惜别,再会,不舍的情感似乎化开了,融入到了空气中……
晚春,似乎比早春还要生机勃勃,可谁又知道,这只是初夏制造出的假象罢了,春已老去,她要走了!我想,如果我是一只蜘蛛精就好了,那样我就可以织出一张很大很大的网来网住春天。
低下头,思绪停止了飞舞,树依然挺立,只是花凋谢了,可是常开又如何?只是在落下时更壮丽些,只是在飞花时,更催人泪下些吧?开过一季的花,最好的结果也正应如此,化作春泥,肥沃土地。
晚春的光景,已不会再让人联想到春,似乎夏才应是此时的称谓。春,过去了便是过去了,它不会因为人们的挽留而停驻了脚步,它信步向前,所有的事情都不能扰乱了它的步伐。所以,它要离去,也便是离去了。
树下乘凉的老人,望着远处微微泛黄的麦田,不觉笑容溢满了皱纹,哼出的小调盘旋在暮春的天空。
夏,就要来了吧……
写景文章高中文章:长安城
暑期去西安旅游,特意前往北郊的村落,寻找汉长安城留下的遗迹。
两千年前曾是繁荣的帝都,现今放眼望去只有一片庄稼地。经老农指点,我才知那玉米田深处那一方丘陵,就是未央宫前殿仅存的基台;而那芜杂的荒地下,便是发掘后又被填埋桂宫和少府。足够漫长的时光足以侵蚀一座城邑。汉长安城随着王朝衰亡而逝去,却在文化的土壤中遗存下一鳞半爪。至今当地老人要去西安市区时,仍不说“进城”而称“出城”。这或许大汉遗留在生活里的最后印记。汉城已然湮灭,但城墙却用老迈的臂弯,在世世代代人的心里圈出一座“汉城”。
史载长安城墙高三丈半(约8米),基厚一丈半(约3。5米),惠帝曾征调十四万民夫,用时五年修筑。如今透过那长长的高两米余的颓垣,仍隐约可见当年恢弘气势。乱蓬蓬的荒草和灌木覆盖着断残的墙体,根茎匍匐在土壁上勾连成网,网隙中仍清晰可见汉代夯砌的砖。城墙的尽头那古堡般的土丘,横空出世,伟岸高耸。这应是过去的城门。当年的门楼、阙楼自然无觅踪迹。而建筑上那些依稀可辨的夯土砖,和土砖中探出的一截五棱形陶排水管,却仍让我顿生一种时空跨越感,仿佛无意间就走进了两千年前。
我沿着陡峭的小路拾阶而上,丛生的草木尚未蔓延上土丘,取而代之的是裸露着的黄土。却有几株新植的树苗立在古老的黄土里。立于地势高的丘顶眺望,赫然入目的是城墙、寰丘、夯土台、以及广袤的青色田野。这里已不是汉代的长安;这里又是我向往的汉长安城。原来汉长安的印记不仅渗透一方水土,更融入了文化的血脉。浸润着中华文化成长的人,心中又怎会没有长安?就像扎根在两千年前土壤中树苗,怎能说它汲取养分的古老土壤与它本身没有一点融合?
物质的形态终会消泯,但文化中的意识却能在人们心中延续,成为一篇永恒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