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
根据世界心理卫生协会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以确定为6个方面,即智力发展水平、情绪稳定性、学习适应性、自我认识的客观化程度、社会适应性、行为习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篇一
《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摘要: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依赖于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氛围。师生良好、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校园环境创建的活的灵魂。健康与心理健康具有二个层面的要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成人心理健康相比具有特殊性,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包括:学习,人际,自我,社会适应几个具体的方面。
关键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一般标准
现代社会中,人们都越来越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现代医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关于健康观念的逐步更新,绝大多数人越来越多地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同生物生理的因素一样,与人的健康,疾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与之相应,现代的健康概念早已超越了传统医学模式,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概念和现代人类健康观中的必然而重要的组成部分。“身心和谐”已成为人类现代健康观的主要核心内容。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及其内涵
世界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从社会适应能力角度,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一种生活适应良好的状态。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含义:
心理健康一方面不仅是指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各项功能正常良好,关系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人格处在相对稳定的状态。心理健康二是指能长期维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积极调节自己的心理状态,顺应环境,能够有效地富有建设地完善个人生活,减少行为问题和精神疾病发生。
对心理健康狭义的认识是指预防心理疾病和行为问题。广义认识是指促进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效能。对中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应是指广义的心理健康。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标准
由于个体在不同生活环境与生活阶段,也在不同的生活,工作活动中有着不同的生活体验与心理体验。因此,心理健康的衡量,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要求。对于学校特定情境中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的主要活动是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和自我认识有关的活动、社会适应。本文认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应从以下方面来分别进行评测:
1.学习方面
(1)智力发展正常。正常的智力使中小学生能正确对待周围的各种事物,使他们在认识环境、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时保持客观的态度,是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智力的正常从测量学角度来讲是指与同阶段同性别学生智商的测定值保持较小差别。智商测定值大幅高于同样本测定值也可视为正常。大幅偏低时需认真观察被评测者其它方面的表现。
(2)体脑协调。中小学生的体脑协调性表现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在学校班级教学情境下,能自觉将不同学科的学习交替进行,注意体脑活动和睡眠的关系,善于利用记忆的规律来主动进行有效的学习。
(3)自我满足。中小学生应该有适度的成就动机,从学习中获得自我成就感,自我满足感,从而不断增强自信心。从学习活动中,获得快乐的体验,并促使其继续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情绪调适能力。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不可避免会遇到问题,问题顺利解决时可获得成功体验,并产生积极情绪,问题无法自行解决时,会产生不愉快的负面情绪体验。心理健康的学生应能够明智地接受事实,并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如求助他人,来摆脱这些消极负面情绪对自身的影响。
2.人际交往方面
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是与父母形成的亲子关系,与老师形成的师生关系,与同学朋友形成的同伴关系。
(1)尊重。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应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别人。对待父母,师长,同学应具有敬畏之心,礼待他人。
(2)乐群。心理健康的学生的乐群性体现在乐于参加集体活动,愿意与同学交往,与同伴合作,乐于与家长,教师沟通。对于和别人交流的活动保持一定兴趣。
(3)交际技巧。学生的交际技巧处于较低阶段,但应表现为能客观了解他人,关心他人的需要,有正确的交往态度和有效的人际沟通活动。
(4)独立人格。能在人际交往方面初步体现出人格的独立与完整性。对于低阶段的小学生不做要求,但应表现为对独自活动有较好的适应。初中,高中阶段的学生应逐渐开始建立独立的人格,并保持相对稳定性。
3.自我方面
中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发展程度较低,在自我认识方面较为初步。但从程度来讲,中小学生应随年龄阶段逐渐表现出自我意识的发展变化。(1)自知:中小学生应具有自知力,表现为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区别,低阶段应能够正常使用物主称谓。高阶段开始应逐渐对自身及自我意识有较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能够在与别人比较后进行反省,除了通过与别人比较来了解自己以外,还经常与某些理想的标准相比较。(2)悦已:中小学生应悦纳自己,对自身的优点与缺定有一定了解,并能容忍自己的不足和缺点,并努力谋求自己的最佳发展。
4.社会适应方面
(1)了解现实,正视现实。心理健康的学生能够面对现实,他们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评价,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他们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2)行为符合社会的准则。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的,其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相一致。任何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在一般情况下,都愿意努力实现一定社会所认同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在学校生活中表现为有理想、有道德、守纪律等。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中小学校德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与中小学校发展与进步息息相关的重要内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正常开展依赖于健康、有序的校园环境氛围。师生良好、积极、健康的心理是校园环境创建的活的灵魂。在中小学校中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社会进步的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需求。利用心理健康标准正确、准确地评价中小学生的学习、生活活动对于我们校园心理健康研究具有重大的意义,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工作,只有找到全面,可具操作性的评价标准才能使学生心理评价工作落到实处,使评测结果具有可使用的意义。本文仅作初探。
参考文献:
[1]班华.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2]迈克尔・W.阿普尔.意识形态与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篇二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
摘要:本文阐述了心理概念,心理健康的标准,重点讲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当前中小学生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为此学校应该怎样进行心理辅导,应遵循哪些原则。
关键词:心理;心理健康;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辅导原则
中小学生是国家栋梁,,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阐释关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我们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心理在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的统一,个体与社会环境的相适应,精力的旺盛和情绪的愉快,人格的健全和发展。心理健康的基础层次是没有心理疾病,高级层次指向高于常态的健康人格发展。
二、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
根据一般的心理健康标准,结合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我们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确定为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绪情感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1、能充分地了解自己 , 并对自己的能力做出适度的评价。2、与同学、老师和家长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尊重友谊。3、心情开朗,乐观向上,情绪基本稳定。4、珍惜学习,热爱集体,能与学校、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与适应,有一定的耐受能力。
如果说中学生和小学生侧重点有些不同的话,心理健康的中学生更能有效的控制和改变消极的逆反心理与行为,有一定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自主性,而不是过强的逆反状态。心理健康的小学生通常觉得学习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对于学习内容往往抱有浓厚的兴趣,乐于克服学习上遇到的困难;学习效率高;心理健康的小学生一般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外部刺激的行为反应适中,不过度敏感,也不迟钝。
三、当前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般心理问题是轻度的心理异常,与其他心理异常相比较,它的特征是: 首先,情景性和暂时性。其次,功能损害轻微。再者,能调节。中小学生一般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
1、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
学习上容易发生的心理问题有学习困难、学习懈怠、考试焦虑、恐学症等,在学业不良和学习优秀的学生身上都有可能发生。让我们重点了解一下考试焦虑。
2、成长与发展中的问题
学生时期是人的身体、行为、性格和智力都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小学末或初中开始的青春期在这一阶段,很容易产生适应性的心理问题,如性心理问题。
3、不良性格倾向
学生在性格倾向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自卑、抑郁、焦虑倾向等。
四、学校心理辅导工作的原则
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以及心理问题的特征,对于增强与维护教师自己以及自己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此为依据,进行心理健康的诊断。发现心理状况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运用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调节,如果发现严重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地寻求社会支持系统,主动寻找心理咨询的专业指导。
在了解常见心理问题和表现后,教师所要开展的就是心理辅导工作了。但是心理辅导工作有着相对严格的一些基本原则。所谓基本原则就是指在心理辅导的全部过程中,对求助学生所必须严格遵守的职业道德准则和一般要求,它对心理辅导工作具有指导意义。结合学者们的看法和实际情况,我们先提出以下四大具体原则,即:保密原则、来访主动原则、辅导中立原则和限制原则,在此基础上,再提出两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总原则。
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辅导的生命线,是获得学生信任的基本保障。它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誉和隐私。
2、自愿主动原则
心理辅导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学生成长与发展,而成长与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自觉的和主动的过程。第二,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自助的过程。“助人”只是手段,让学生“自助”才是目的。第三,针对中学生,青春期是自我意识、独立倾向快速发展的时期。
3、辅导中立原则
心理辅导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每个学生存在的权利,承认他是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立的个体,承认他与教师、与其他人在人格上具有平等的地位。尊重也是尊重学生的选择,承认每个学生是自主的,具有抉择的能力和做决定的权利,具有选择目标的自由。
4、限制原则
心理辅导员的责任并不是无限的,如果一个家长带孩子来辅导,要求辅导员对矫治不良行为负全责是不能被接纳的。
5、发展原则
整体学校心理辅导可被分为三个层次:矫治、预防和发展。矫治,是矫治学生不适应的行为,帮助学生排除或化解持续的心理紧张或各种情感冲突。预防,则帮助学生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学会人际交往;学习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紧张等带来的种种心理困扰,减轻痛苦、不适的体验,保持正常的生活秩序与学习效率。发展,是指导学生树立有价值的学习与生活目标,认清自身的潜力和可利用的资源,承担生活责任,发挥个人潜能,使生活过得健康、充实、有意义。这三个层次,就整体而言,预防、发展比矫治更具有积极意义。因为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行为符合规范,而且意味着积极的理想追求、良好的社会功能、高效率的学习状态、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独立自主的人格和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
因此心理辅导的核心是个人成长,是发展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对于来访的学生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心理辅导教师要把它看成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障碍。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人,生理和心理正处于成长阶段。要以发展的眼光看来访学生的问题,理解和尊重学生的问题;不要一碗水看到底,也不要以偏概全,要努力创设一种激励成长的氛围,促进学生向健康的方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