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武德一
传统武德也是传统武术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内容,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伦理传统,在这一个传统影响滋养下形成的传统武德,作为武术文化事业中的又一景观,相对于整个社会来讲,有它自身的特点。而相对于习武者而言,传统武德又差不多具有一种普遍的精神指南意义。下面是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传统武德一。
传统武德一
我们首先对什么是传统武德做一个概念的说明。所谓传统武德是指长期以来在习武群落中形成的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它协调着习武者之间的人际关系,影响着习武者的各类活动,在历史资料中首先记有“武德”一词的首见于先秦时期的一些资料,比如《国语》中记载着有“武德以修为正庆”,《尉缭子》也有讲到“武德”,不过,《国语》中讲到的武德和《尉缭子》中讲到的武德,都是指军队开疆拓土,稳定江山的政治功能而言。
真正在武术意义上对习武者的行为规范要求,较早见于《史记》一书中。《史记》在《太史公自序》中是这么记载的:“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可见司马迁已经把良好的道德品质看成是习武者传兵论剑的首要条件。传统武德这个提法是很广泛的,然而,传统武德不是一个空泛的口号,有着自己的实际内容,由此构成一个有结构的文化存在,在我看来,传统武德由三重结构所组成:
第一个方面,师门伦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道德伦理纲常支配或影响着任何一个文化领域,在武术的传承中,所有的拳种也基本上把种种道德伦理规范作为习武者入门后的第一个教习内容,著名的梅花拳传人杨秉在乾隆年间所写的《习武序》中就规定“凡立教之师,务要他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道”。师开始传授武技时,这个“他”指习武者,我们看到在习武过程中,已经明显把反映习武特点的有关道德伦理要求放在首位。我们把这些基本内容称为武德的伦理规范。
这种武德的伦理规范,从它的源头看,很大程度上是对一般日常道德伦理的继承,它的核心内容首先是孝和悌,孝,原指服从血亲长辈的家长权力,由于师徒传承,我们上次说过,师徒传承的特点就是以模拟血缘关系为特点,因此,血亲之孝也就自然转换成服从以师为代表的传统价值观与要求。有一部拳谱中这么说:“父母面前他不孝,师徒情场焉孝言?”也就是说,一个习武者如果在父母面前都不孝顺,怎么能够在师徒之间凝结成一种情义呢?这句话反映的就是对于父母之孝转换为师父情场。
在一个缺乏经济保障体系的社会环境中,师父一旦有事,当然敬孝是徒辈们义不容辞的职责,尤其对一些孑然一身或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这种孝道的要求就更为强烈,因为为师者一旦西去,徒弟还有披麻带孝,安排后事的义务。如同《论语》中说的:“死,葬之以礼。”
悌,反映的是师门中的横向关系,敬爱兄弟。反映在师门中,这种悌就是指一种横向的人际关系,要求师兄弟之间敦厚和睦,这种要求在很多武术史料中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河北八极拳门中就明确要求,同门之间要以和为贵,不可逞自己之刚强,灭他人之志气,不可以比试之胜负,随引为呼朋,同室操戈。这种规定反映的是家门和睦,万事兴旺的观念。
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伦理的内容,首先是孝和悌以外,第二个重要的方法是敬与诚,这原来是宋人礼学中为人达胜一个非常重要的修养工夫,值得注意的是,古人们没有把敬与诚仅仅作为一种理论说教,而是力图通过一种日常行为灌输到人的思想观念中去。传统武术中也非常强调敬诚二字,并赋予了它自己的内容,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第一必须为伦理意义上的恭敬谦和,在康熙时期,学习梅花拳的人务要知安详恭敬。梅花拳有一个习俗,每到年节的时候要设炉焚香,也需要以敬诚为主,少林拳学要求平时对师长不能有违抗以及傲慢之行为,至今不少拳门中依然把师视为三纲之一,恪守着尊敬师长之礼。这是从伦理道德层面来说的。
当这种道德伦理被赋予了武术文化意味以后,它同时也具有了训练学上的意义。比如明代的内家拳中有五字决:“敬、紧、静、劲、切”。这五个字非入室弟子不以相授,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可见这个东西非同一般。这五个字自从明代以后,历来都有人对它进行解释,万历年间有一个大臣叫沈一观(音),宁波人,包括以后的黄百家等一些研究者,都对这五个字进行过解释,从材料来看,许多人的解释往往是用于道德伦理层面,但我们可以看到,黄百家曾经提出,这五个字是由七十二叠、三十五掌、十八发总结出来的东西,因此这五个字也带有训练学上的意义,对此,黄百家没有作出具体的说明,而清末的陈鑫在他的陈式太极拳图书中有一句话值得我们重视,他说:“打拳之道,自始至终不离一个静字,能静则能专心致志,专心致志有利于初学者在练拳时洗涤种种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这样就可以开始学拳了。”陈鑫还有一个注解,打拳时直视敬,自然能够中规中距。能够按照老师的要求与练拳的原则中规中距地进行练习。
从这种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敬和武术的训练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中国武术研究院里面藏有一本武术抄本,这个武术抄本的谱名叫做《软门拳精华录》,在这个拳谱中有这么一句话总结得非常好,它说,“静有敬德,敬崇动剑,得敬于静,其静乃真,真静学记,记子得也。”(音)什么意思呢?一个人能静下心来学拳,是由敬诚而来的,静了以后就能够认真地学习。从安静到恭敬,当然说,是对传统武技的恭敬,这种敬是真的,达到了这种层面,那么学习武术的技能就有了保障。这种交叉着道德里学与静的要求的敬,就成为了武术训练中的一大内容和特色。
我们可以看到,武德的伦理规范构成了传统武德的重要基础,也同样成为了各个拳种重要的门规要求,在许多民间各自编印的一些拳谱中,这方面的反映就非常丰富了。1998年我在沛县得到的一本《大鸿拳三晃宝拳谱》(音)中,列有“五学十规”,其中的规矩有:“立志气,正心术,胜威仪,寡言笑……”基本上把对习武者的道德要求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另外还有些没有通过自己门规加以表述的,而是通过一些朗朗上口的拳言口诀提出要求,比如“操练工夫不可贪赢,不可妄为,师父告诫谨记在心,有法传授终身在恩”等等。通过这些朗朗上口的口诀让习武弟子从中牢记一个习武者日常的伦理规范要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结构的调整,传统的武德伦理规范在各个拳门中有着不同的变化,有的相对淡化了,但有的依然恪守,比如一本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编印的六部架拳谱中,订立了十三条拳门弟子礼仪,分别对习武弟子从站相、坐相、语言、应对、进退等各个方面作出了详细规定,通过以孝悌、敬诚为主体内容的道德伦理规范和许多习武实践中的教学手段,力求把这些内容灌输到习武弟子的心目中去,使得传统武德的这些道德要求逐步转化为习武者内心的价值认同和自觉行为,应该说这方面传统武德的内容以及教学手段,到今天依然有着它的时代意义,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时代意义。这是第一层结构,指日常的道德伦理。
武德的第二个结构是什么呢?体肤磨砺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词,我们谈一个人有坚韧不拔的信心,一个人有道德品质等等,按照我的理解,所谓意志品质是指个人在具体实践中自觉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目标的一种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由于这种心理特征与道德实践发生着紧密的联系,因此,人们习惯上也经常把意志品质归入到道德途径中去,称为道德意志品质,作为对人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之一。
如果说意志品质在当代竞技体育中主要表现为运动员的顽强拼搏精神,赞美的是一种力的伟大,那么在传统武术中强调的这种意志品质是习武者通过体肤磨砺而达到的人格完善,是一种对德的颂扬,两者之间并不完全一样。在五代时有一本书叫《角力记》,作者叫调露子,调露子在阐发两两相当的角力活动价值时说过,这种角力活动具有“先勇气,亮智巧,提胆量……”的作用,通过角力这种活动使人提高自己的勇气,比较双方斗巧斗智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胆量,成为一个有胆气的人物,通过这类活动,显然包括了勇能达德的内容。德,有的时候要通过勇来加以表达。
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是在实践活动中获取对道德法则和道德内容的理解,继而在他的社会实践中加以体现,对习武者而言,从拜师学武到学有所成,既是武技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逐步升华对武德理解的过程。一部书中说过“苦练工夫,体得先言”,在你刻苦的训练过程中,体会前人的东西,体会前人的文化成果。所谓体练工夫,事实上就带有这样一种道德指向。
另一个方面,传统武术理论中有这样一个认识,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习武者能够习得武技真谛的保障,五言中有一句话“德薄艺难高”,道德低劣的话,那么你的技术水平就很难有所提高,表述的也是这样的意思。这一种意志品质,本身也有三个方面的内容来构成,哪三个方面呢?简单说来,主要是由习武者心无旁骛的专心,刻苦磨砺的苦心和以生死相许的恒心三个方面的内容,专心、苦心、恒心来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