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读书随笔800字3篇
阿q正传读书随笔800字1
看了鲁迅先生所写的《阿Q正传》,发现他笔下所写的阿Q是旧社会所产生的堕落的中国人典型,鲁迅先生为何会写这篇文章,我想他只是为了想要宣泄对人性弱点的看法吧!所以鲁迅先生用讽刺意味的手法写出国人病态的社会和人性的善良与丑恶。从这篇文章里面,我感受最深的应该就是阿Q那被践踏的人权以及觉得自己永远是对的的“精神胜利法”了,这实在是一个要不得的想法,所以我想就以这个方面来讨论。“精神胜利法”是阿Q在遭受到种种挫折后所发明出来的东西,说好听一点是精神胜利法,其实根本就是驼鸟的心态,遇到困难只往地下钻,不会真正的去解决问题,只能够转身就跑。
如果现今社会中有人想靠着精神胜利法来存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吧!因为不可能有老板会想要用这样的员工,不要说在工作了、如果再读书时就有这种心态,我想有这种心态的人未来应该是非常的惨吧,就连在同学中也有可能站不住脚。而在文章中阿Q为了减轻外力给来的欺压和凌辱,阿Q只能自我麻痹和自欺欺人来逃避现实,就因为这样使得阿Q以自负来安慰自己,于是愈陷愈深,也就使得阿Q都活在自己的世界了。也许精神胜利法是给缺乏自信心的弱者的人的人生哲学,自己明明处于劣势,但是却又因为外在种种的失落,于是只有用精神胜利法来取得心灵上的安慰,但这毕竟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方法罢了,它并不会使自己变得更好更强,所以也可以说它是一个人自暴自弃的表现方法吧。
还由于阿Q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他只能靠出卖劳力才能生活,在文章中有写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但是阿Q他连基本的人生权利也没有,没有属于自己的土地,连一间栖身的房屋也没有,只好长年在土榖祠里落脚,然后必须强迫接受有钱人的欺负,以及村里人们的戏弄、侮辱,这个现象让我感到非常的无奈,在现今社会似乎也是有类似的现象发生,似乎有钱人在社会里就是老大、而没钱的就只能成为有钱人底下的玩具一样被玩弄。在没有人权的社会里他的这些做法是否可以给予同情呢?
这是我看完这本书体会最深和思考的一些地方,对于鲁迅先生笔下的中国人虽然被讽刺的一文不值,但是鲁迅先生想要告诉我们的应该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要对人太过自私,不然永远都不会进步。
阿q正传读书随笔800字2
“阿”Q真能做!“这句话让阿Q很喜欢,自然面对这偶有的“颂扬”阿Q欣然快乐也是常理。这在整篇《阿q正传》中让我最有感触,因为喜欢别人奉承自己是我们共有的一个弱点,在阿q的旧时代是,在现在社会更是愈演愈烈风。
新闻中经常报道外园游客、商人亦或是官员对中国的赞扬,甚至有法国人在我国东部沿海参观过后认为中国马上就可以比肩美国,领跑世界。这自然是个笑谈,但随着中国的发展与崛起,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赞赏这个曾被他们视为“东亚病夫”的国家。越来越多的“甜言蜜语”开始奉承我们,许多国人越听越美,不知不觉被吹到了天上,许多人开始做“天朝上国”的旧梦。但事实的冷冰残酷却经常击碎国人的美梦,看看西部山区的村庄,看看下岗职工的生活境况,或者是抛向我国大使赔的两枚导弹,我们会发现奉承的“仙境”还离我们很远很远。
但是,总有人喜欢奉承,自为被奉承的感觉太美好,犹如吸食精神的“鸦片”让“毒雾”遮盖住一切破败与缺陷。就像那阿q,不管“防q真能做!”这句话是真心还是讥笑,他都很喜欢,这都是他的“行状”。有了它,可以忘记头上的癞疮疤,也不在乎姓赵了。于是,越来越多的下级们学会了“报喜不报忧”,越来越学的上级们也听顺了“增长”“成就”“业绩”与“发展”。地方政府的GDP开始变成“注水肉”,“官出数字”己经不再是个别现象。我们或许应该回首历史,“文革”中我们的粮食亩产放了无数的“卫星”,我们的钢铁产量曾“赶英超美”我们在“楼上楼下,电灯电活”的宣传中“进入”了共产主义,“文革”促使我们的“奉承艺术”登峰造极,不但麻痹他人,也自我陶醉。
“阿q真能做!”没能让阿q做出一个锦绣前程,依然屈辱与挨打,我们的奉承也只能吹出一个个五彩的泡沫。在奉承中做梦,可以“上九天揽月”,可一到现实中我们就会跃入“万丈深渊”。实现个人的理想,国家的崛起,靠奉承是行不通的,只有面对现实的努力。
假使我是那个对阿q“颂扬”的老头的话,我会告诚他:“革命尚未成功,阿q仍需努力”。
阿q正传读书随笔800字3
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
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 “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
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