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

2017-02-13

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

一、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原因分析

1.大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的绝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之前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这种教育模式过分强调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除成绩之外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许多学生走进大学后依然无法改变这种思维模式,一方面,其执着于成绩的高低,产生极强的竞争心态。另一方面,不愿意参加校园丰富多彩的活动,看到其他同学通过参加活动而有所收获的时候心里又十分不平衡。久而久之,会导致这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不均衡,出现抑郁、自卑等诸多心理问题。其次,对大学生活不适应。从高中到大学,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许多学生面对生活环境、学习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转变会产生极强的不适应感。对于一些学生来说,读大学可能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要学会独立生活和自主决断,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挑战。许多独生子女,缺乏相应的锻炼,因而自理能力比较差并且不适应集体生活;对一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同学来说,城市的生活对他们有巨大冲击,同时,学生生活习惯和思维理念的不同也会产生极度不适应感。这时,如果不能迅速调整心态,转换角色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就可能会出现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再次,缺乏沟通技巧。在大学中,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相对复杂,学生与老师的关系不再像中学时期那样紧密;同学间由于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不同,常常出现矛盾;大学生还面临着与异性交往的情感问题,有的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或者是无法承受失恋的打击等。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胆小、害羞、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际、不善言谈、怀疑他人、不喜欢参与社交活动、对人冷淡等。最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大学阶段,学生的自我认知意识开始觉醒,渴望表现自己,实现自我价值。但是,由于人生阅历浅、缺乏社会经验、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很多人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才能、学识和社会实际情况来确立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容易造成理想和现实脱节,产生怀才不遇感,最终导致心理冲突。[3]

2.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学校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我国许多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和紧迫性相对较弱,心理健康教育常为其他工作让道。[4]许多高校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到实处,只简单建立了大学生心理辅导中心,或者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挂靠于校医院、学工处、思政科等部门。许多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具体的内容和规范的体系,使其流于形式效率低下,旨在防止学生不要出事,不要走极端,而难以发挥其教育作用。其次,从业人员数量不足,其专业性和技术性欠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国内起步比较晚,国内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缺少专业教师来教育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生活、学业和生涯发展方面的指导。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400:l,而调查的几所高校大致为10000:1,在一所3万人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职教师只有两个人,另一所近8000人的学校,专职教师还带着品德、伦理课。[5]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工作,它要求从业人员不仅具有专业的背景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还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半是“半路出家”,甚至只是挂名,学校也没有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专业的培训。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向老师寻求帮助时,难保能获得专业、正确的引导,更不用说从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进行教育了。最后,教育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大部分采用两种形式,即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单一。心理咨询室主要是接受学生主动咨询,只针对了少数心理有“有问题”的学生,忽略了大多数发展正常的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覆盖面广,但是课程不被老师和同学重视,没有充分发挥其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另外,大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所处年级等方面的不同,所面临的问题各异,而课程教育往往缺乏针对性,效果不佳。

二、加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发展探索时期,亟待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针对上述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对策。

(一)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其纳入学校教学日程,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破除以往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混为一谈的思想。首先,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部门,聘请相关专家担任职务,在其指导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具体组织和开展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直接参与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其次,各学院应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并配备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生建立密切的联系。另外,各级心理教育机构间要有严格的监督考核体系,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注重对从业教师的培养,打造一支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高校领导者必须重视提高工作者素质,建设一支素质全面、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6]首先,学校招聘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必须达到要求学历,最好有相关工作经验或是实习经验,更重要的是,心理教师必须有责任心和耐心。其次,要保证学校各级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人员数量,以便全面展开各项工作。再次,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专职人员要进行专业的上岗培训并进行定期考核,特别是要加强对于高校辅导员的培养。最后,要加强校际之间的经验交流,互换互派心理辅导人员,以达到交流经验、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兼顾对学生的差异性辅导

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包括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还包括培养良好的品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进行就业指导、恋爱心理指导等各方面的内容。其次,除了开设相应的课程外,还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如建立心理健康社团、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坛或讨论会、举办心理健康主题月、编辑心理健康杂志等。再次,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台、橱窗、校报等资源,宣传及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最后,针对学生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采取不同的心理辅导方式和内容,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四)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从文化理念上使心理健康教育深入人心

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校园文化作为学校隐性课程的一部分,它不仅影响着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而且直接关系到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7]首先,学校应当端正办学理念、坚持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其次,学校应当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图书馆的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保障。再次,采用新型帮学手段,建立“朋辈辅导员”制度,同辈师兄弟间帮扶互助,排解心理困惑,助人自助,形成一种坦诚相待、互相关怀的同辈情谊与和谐氛围。最后,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如体育节、艺术节、读书会等,丰富学生的心理体验,充实其精神世界。

(五)自主提高,优化自身性格

尽管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但是大学生许多心理问题的处理与解决,还需要从其自身来着手。首先,其应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感受与同学之间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精神,从而融入同学中,克服孤独、自卑和胆小等问题。其次,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集体生活中一定要培养自己服务他人的理念,凡事先想到他人,就能避免许多矛盾纠纷的产生或是激化。再次,主动寻求心理帮助。当意识到自身问题难以克服或是与他人纠纷难以调解时,一定要向辅导员或是心理健康老师寻求帮助与指导,切不可逃避、拖延问题。最后,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学生可以通过校图书馆以及学校举办的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来学习基本的心理健康常识,以便遇到问题时不恐慌、不逃避,能采用正确的处理方式或者处理流程。

三、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在当前乃至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都将是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倍投入的重点问题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大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还关系到整个大学校园生活的和谐与丰富,甚至关乎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进步。它不仅是一个教育问题,更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相信通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的完善以及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学习和努力提高,我国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

有关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音乐课程干预的影响

摘要:在社会转型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在校大学生作为一类特殊的青年群体,随着心理、品质、意识逐渐趋于成熟的重要阶段,逐渐开始显露出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能给予及时的调节与疏导,就会转变成心理障碍或者严重的精神疾病。目前,心理问题与精神疾病已经成为了阻碍年轻一代发展的主要屏障,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研究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阐述音乐对其心理健康的调试作用。

关键词: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问卷

近些年来,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评价已经成为了各高校乃至社会各界重点关注的话题,其焦点话题就是高校中有多少大学生存在“心理问题”[1]。但是,不同学者通过实践研究后得出的结论却各不相同,其比例变化范围从5%-64%[2-3]。此种差异不仅引起了大众的困惑,也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员深感棘手。所以,一定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从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2014级本科在校大学生314人,其中男生164人,女生150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n=195)、研究组(n=119)。两组学生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可比性。

(二)研究工具

课题小组通过自制调查问卷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此制定相应的音乐课程,通过对调查中的119名同学用音乐课程干预的方式,对其进行为期3个月的音乐课程心理干预(每周2次)。

(三)方法

1.音乐节奏练习在整个音乐中,节奏是骨架,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4]。音乐节奏能够引起人体组织细胞的和谐共振,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有利于消除不良生理反应与心理反应。在音乐节奏中,尽管形态多样,但是其基本形态并不复杂。不同的节奏具有不同的音效,如切分型可以改变节拍强弱规律,增强音乐的起伏感;带休止型具有活泼、轻快的作用等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奥尔夫教学法与柯达伊教学法,用肢体活动与节奏练习等课程干预对学生心理进行调节。2.鼓圈鼓圈并不是一种普通的击鼓表演,其是一种集体音乐治疗方法。其主要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围成一个圆圈,并且在引导下予以演奏打击乐器[5]。通过击鼓,不仅可以减轻压力,促进交流,还可以提高自我尊重意识,为个人和团体注入了新的活力。3.歌唱很多学生因为自身内向、腼腆,不敢在人前唱歌,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踊跃表现自己,可以先带领学生集体练习,逐渐提高胆量,从而自然的在人前歌唱。在自己练习的时候,要注意呼吸、发声等方面的训练,确保吐字清晰。4.音乐欣赏因为音乐可以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尤其是情绪。所以,人们可以通过对音乐的欣赏改善与调剂自身的生理功能与心理功能,从而达到治疗与增强健康的目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播放一些舒缓的音乐,用语言对音乐进行讲解,引领学生进入音乐的意境中,以此调节学生的情绪。比如,播放《小夜曲》、《彩云追月》、《喜相逢》等,让学生充分放松精神,感受生活的美好,消除焦虑、抑郁等情绪,释放压抑的情感;播放《苏武牧羊》、《汉宫秋月》等,抑制学生易怒、烦躁的情绪,调整紊乱的思绪。通过为期3个月的音乐课程干预,再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详见表3),以此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音乐疗法的作用。

(四)心理健康评价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予以评分,采取1-5分的5级评分标准,1分代表无症状到5分代表症状严重,依次递进。评分越低,症状越轻,表明心理健康状态越好。

(五)统计分析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调查数据予以处理,数据资料表示为(x±s),并给予t检验,若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研究结果

(一)调查问卷结果

发放314份调查问卷,收回314份,有效率为100%。调查问卷结果详见下图。通过音乐课程干预之后,可以显著改善学生的心情,使学生更加积极、乐观,为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两组学生SCL-90评分比较

在音乐课程干预前,两组学生心理健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学生的心理健康评分均显著降低,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研究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图3所示。

三、结论

(一)当代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当代在校大学生随着摆脱了高中阶段教师的束缚式管理,有了完全自我发展与定义的空间,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此时大学生充满了朝气蓬勃、充满竞争力与想象力,给人一种向上、年轻的力量。进入了相对自由的大学校园,在生理、心理层面均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许多学生都会出现一定的不适应状况[6]。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与世界观在此阶段开始形成,然而在社会新观念、中西文化的碰撞之下,很多大学生均会产生一定的迷茫,无法予以良好适应。除此之外,由于大多数学生均是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经常会产生很多的不习惯,从而对其心理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无法有效宣泄的情况下,就会产生一些心理问题。如一些学生存在部分交流困难、神经抑郁,部分学生出现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另一方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加,学生结交异性朋友的想法油然而生。在此过程中,一些学生也会有失败的经历,部分学生可以正确对待,而有些学生难以摆脱心理影响,甚至做出一些伤害性行为。根据有关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随着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超过20%的学生已经严重制约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必须予以高度重视[7]。

(二)音乐课程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与作用

通过大量研究表明,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课程干预,可以起到以下作用:一是,可以有效改善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培养健康情感。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音乐可以改变人的情感与心灵,激发人们的生理与心理活动,进而产生不同情感、情绪。通过音乐干预,可以增强大学生调适情绪的能力,进而稳定大学生情绪,以免出现一些不良行为。二是,可以消除人际障碍,促进自我表达。在集体音乐活动中,大学生可以通过音乐语言、非语言因素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情绪。由此可以看出,音乐能够有效调适大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其可以充分表达自我,进而适应集体生活。三是,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通过音乐活动,可以有效调动大学生参与相关活动的积极性与热情,并且学会与人沟通的技巧,从而在适应集体生活的基础上,提高了彼此的团结协作能力。综上所述,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转型阶段,音乐教育对调整其情绪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定要正确定位音乐,以此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功能,合理调整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在大学校园中注意音乐氛围的营造,构建多种音乐心理调适途径,如校园音乐广播、校园文化活动、音乐讲座、音乐讲坛、音乐类社团等,让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音乐、感受音乐,以此陶冶大学生的情操,舒缓大学生的情绪,从而实现大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立夏,舒曼.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负性事件及求助行为趋势分析——基于江西省十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教育学术月刊,2013,05:24-27.

[2]马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成就动机及自信的关系研究[J].重庆医学,2013,26:3151-3153.

[3]张力.“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2,12:82-83.

[4]赵华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APH模型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以鲁东大学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Z1:202-205.

[5]刘剑斌.“80后”与“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以东华理工大学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3):268-271.

[6]孙庆瑶.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的影响[J].卷宗,2014,07:232-232.

[7]周爱萍.甘肃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研究[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13(05):15-17.

有关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相关文章:

1.大学心理学论文范文

2.大学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

4.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

5.大学生心理学论文范文参考

6.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