蕴含的哲学思想论文
哲学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是人们思维高度概括的结果。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蕴含的哲学思想论文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蕴含的哲学思想论文篇一
中华传统武术蕴含的哲学思想探骊
摘要:传统武术起源于中国,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使其有着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文章以哲学思想为切入点,从“整体”思想、“中庸”思想、“和“思想三个方面阐述哲学思想在传统武术中的外显,以及对于当代人在继承传统武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完善传统文化等方面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 中庸 和 传统武术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6―0031―04
前言
百余年来,中国的仁人志士无不在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然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更是民族文化的兴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的标志,如果一个富强的国家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那将是国家的不幸,民族的悲哀。传统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其动作及理论都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然而由于古代习武者的文化水平限制,习武者在传播武术的过程中只注意到武术体育方面的内容,很少注意到其所蕴含的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有必要对内隐于传统武术的传统文化进行揭示,使传统武术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有利工具,使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得到彰显。
1 中国传统武术因传统哲学的浸润烙上了根深蒂固的民族性
哲学源于生活,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经验的总结,是人们思维高度概括的结果。中国的地理位置东有大洋,西部和南部有大山,北有沙漠。特殊的地理环境使中国处在包围中,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环境,这样的环境使中国与其他国家的交流显得比较困难,同时在古代交通条件不发达的情况下也阻碍了中国商业的发展,使古代的中国只能以农业为主。这样的生活环境为中国哲学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形成了中国所特有的哲学思想。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应依靠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处理人和社会的关系时讲求从大局出发,要求人要融于社会,人要服从于社会,服从于集体。
哲学高于生活。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家张岱年说:“文化的范围很广,包括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教育风俗等等。哲学可以说是文化的核心,是在文化整体中起主导作用的。科学、文学、艺术、教育等等莫不受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正是哲学思想的差异造成了各民族文化的差异,例如中国的“和”文化就与中国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有着莫大的关系,而西方重视人与自然对立的哲学思想使西方文化重视斗争。可以说哲学塑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从而使各民族文化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儒家的中庸思想,反映在人事上主张和、反对争,主张清心寡欲,淡泊名利,表现在对体育的影响上,人们讲究运动的节制性,反对过急过猛的训练,提倡内心的清静,反对争强。儒家和道家所共有的整体思维方式给中国人带来了“神形合一”、“内外合一”、“身心合一”、“知行合一”等等,使中国人在处理关系时候重合不重分,重整体不重局部,如中医在看病的时候把某处的病灶放在人整个身体当中,通过对于人的整个身体系统的分析来治病,而不像西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可以说是一切行为的指导思想。作为民族的传统体育必然受到民族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从而使其表现出与其他民族的搏击术迥然不同的形式。
中国传统武术生发在中国独特的文化土壤之中,哲学是文化土壤的核心,因此,武术作为一种民族传统的体育形式,是一种身体的活动方式,必然受思想观念的支配,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性。如武术中的阴阳、刚柔、动静等等都是中国哲学所特有的对立统一思想的体现。
2 中国传统武术用其特有方式承载中国传统哲学的思想精华
传统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与中华传统文化相融合,传统武术用其特有的身体符号展现着中华传统的文化。从中国传统武术的招招式式、制度习俗及武术的理论指导思想可以看出中国哲学思想的存在。以下主要从“整体”思想、“中庸”思想和“和”思想这几方面进行阐述。
2.1 传统武术承载的整体思想
2.1.1 整体思想
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围绕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展开的,常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整体通过自然的道理来发现人的道理,也就是从天道看人道。例如《易经》坤卦讲:“天行健,君子应自强不息也。”翻意思是说:“天道的运行年年岁岁没有止息,人也应该像天道那样刚健有为、奋斗不止。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大意是说:“飘旋的风,不会整天,暴骤的雨,不会整日。谁为此飘风骤而呢?天地。天地尚且不能持久,何况于人呢?从这里可以看出儒道在认识人的时候没有单单的看人,而是将人放在自然当中,认为人和自然是统一的,通过自然这个整体去认识人,自然的道理就是人的道理。所以自然界刚健有为的运转,人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应该像自然界那样奋斗不止。道家从暴风骤雨这个自然现象的不能长久得出结论人也不会长久。儒家和道家通过将人置于自然这个大的环境中,通过对自然这个系统整体的认识去认识人的认知思想,形成了中国社会的整体认识思想。
2.1.2 传统武术的动作中所承载的整体思想
传统武术运动以套路为主要的运动形式,每一个套路都是有单个的动作组成的,每个动作都是由手眼身法步组成的,都不是单一的某个肢体的运动,而是全身各部分的配合运动。手、眼、身、法、步是拳法诸要素的概括,各种动作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各种的手法、步法、身法的不同组合。各家各派之所以风格各异也是因各种的手法、身法、步法等方面的差异造成的。但不管是何门何派、何种风格的拳种,每个动作都是手、眼、身、法、步的整体体现。例如《少林五形拳》的鹤形拳中的一招桃肚拳要求是:接上式体转180度,面南成右平马,顺势右拳向前上方挑击,右肘靠于腰间,左掌由腰间沿左拳向前下方穿击,掌心向右,目视前方。从这一个动作中可以看出上体的转体现的是身法,右平马体现的是步法,右拳左掌体现的是手型的变化,目视前方体现的是眼法。不仅仅少林拳是如此,可以说中国武术各家各派每个武术的动作都是手、眼、身、法、步的共同组合,这不是一种巧合,正是受中国哲学的整体的思维方式影响的结果。 2.1.3 传统武术训练中承载的整体思想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中,整体性就表现在对人的各种运动素质、内部器官外部肌肉的统一训练及整劲发力上。首先,传统武术的训练理念是内外兼修,这样的训练理念导致在进行传统武术训练时,将人的内部器官和外部的肌肉看作是一个整体,训练应由内练到外,由内部器官的强健达到外部肌肉的强壮。《拳谗》说:“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正是中国武术注重内外兼修的训练理念的写照,所谓的外练是指对人体外在的骨铬、关节、肌肉所组成的运动系统的训练,内练主要是指通过外在的动作对运动系统进行锻炼的同时,还注重对人体内脏、神经系统的锻炼,包括我们日常所说的“精、气、神”。例如:六合拳有内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少林拳拳谱》说:“收腹气在丹田沉,鼓肚气从丹田发。气贯四梢一霎间,全身大人威力大。拳打脚踢撞靠顶,均有丹田把气发。此乃内练一口气,外练四肢筋骨皮。内外兼修刚合柔,气壮力雄即神把”。六合拳和少林拳种的特点不一,但是从上可以看出这两个拳种对于内练和外练的重视。
其次,传统武术把各种的素质当做一个整体,在训练中全面的对各种素质进行训练而不偏向于某种单一素质的训练。传统武术不像西方的一些的运动项目,如长跑、投掷等一些项目过多的注重对某一部分的运动能力的训练。传统武术对于各种素质的需要是全面的,如南拳的腾空双侧踹就需要有助跑、还要有弹跳、力量等素质。再如传统武术的套路来说,一个套路中有快有慢、有静有动、有跑有跳这就需要各种运动素质的协调合作。对各种素质的需要使得传统武术以一种的整体的训练观念对各项素质进行全面的训练。
最后,“整体”的思维的方式就体现在武术训练理念中的整劲发力上。武术的用力讲将全身的力量集中于一点,强调的是整劲,所谓的整劲就是全身的劲而不是仅仅的用某个单一肢体的力量。拳谚云:起于跟、转于腰、达于梢,就是腿为跟节,腰为转折,臂为梢节,力量由于腿的蹬地经过腰的转折到达手,就是将人全身各处的力量通过脚的蹬地、腰的扭转、集中于拳头。简单的例如武术的弓步冲拳强调腿的蹬地的力量经过腰的扭转,以腰摧肩,以肩摧肘以肘摧手,这样将全身的力量集中到了拳头。
2.2 传统武术承载的中庸思想
2.2.1 中庸思想
中者就是中正,庸的意思是平常,从字面意思看“中”和“庸”都是保持一种中间的位置不搞特殊,不走极端。中庸思想是儒家的主要思想,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识是说:“孔子说:“质朴超过了文采,就显得粗鄙;文采超过了质朴,就显得虚浮。只有又采与质朴和谐地配合在一起,达才成为君子。”这句话其实就是儒家追求中庸的表现,质朴和文采是两个极端,过于质朴和过于文采都不是君子的表现,说明君子是不走极端的,君子是文采和质朴比例恰当,就是不要过于的追求文采也不能过于的质朴,就是追求一种中间的状态。
2.2.2 传统武术动作中承载的中庸思想
画家齐白石说:画画画得太似则媚俗,画得不似则欺众,要在似与不似间,正是说追其一种“中”的意境,这种中的意境也体现在武术的动作里,武术的动作要求不过也不能不够,过和不够是两个极端,不能过也不能不够就是在过和不够之间。形意拳大师车毅斋先生曾说过:“形意拳之道,合乎中庸之道也。其中正广大,至简至易,不偏不倚。”形意拳的这种不偏不倚其实就是中正的意思。少林拳的特点非曲非直,这种非曲非直就是说拳打出去手臂既不能太直也不能完全的弯曲,保持稍微有点弧度。因为在实战中出手太直了,手臂部位的筋、管、脉、络等都很紧张,暴露也较为明显,较容易受到对方的袭击,在动作失手后也影响回避。反之手太曲了进攻式便没了力量,也失去了打击对方的距离了。再如太极拳中的白鹤亮翅,要求左手的下按不能太直但是也不能太弯曲,要稍微有点弧度这样才能有圆撑裹抱的力量。传统武术没有像西方搏击动作那样要么直要么曲,中国武术的动作追求的是在曲与直之间,这恰受到儒家“中庸”思想影响的体现。
2.2.3 传统武术力法所承载的中庸思想
刚柔是传统武术力法的主要内容,传统武术在力法上追求不刚不揉的中庸状态。何为刚?何为柔?刚指的就是刚坚,柔指的就是柔弱,在传统武术中刚指的有动作的用力方法比较干脆刚坚一些,柔指的就是有些动作用力比较柔弱缓和一些。拳理讲:“刚缺柔是浪费力气柔缺刚是攻而不克。就是说一味的用刚猛的发力就是浪费自己的力气,而一味的用那些柔弱缓慢的用力方式就不会产生进攻的效果。陈鑫的《总论拳手内劲刚柔歌》: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显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无偏称妙手。所谓的散手好手都不是最好的唯有阴阳无偏的妙手才是最好的,阴阳无偏,集中体现了太极拳的在力法上的中庸之道。”在《华拳秘谱》有:‘纯柔纯弱,其势必消;纯钢纯强,其势必亡;不柔不刚,合道之常。从拳谱可以看出华拳是强调不柔不刚才是合道之常。不刚不柔就是不走或刚或柔的极端这正与“中庸”思想暗合。
2.3 传统武术承栽的“和”思想
2.3.1 “和”思想
“和”是和平、和谐之意思。儒道两家的文化体系和哲学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都是尚“和”的。《论语・学而》有子日:“礼之用,和而贵。”意思是说礼的作用以和为可贵。老子在《道德经・三十章》中说:“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道德经・三十一章》中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不处。老子这两段话的大意是说:用道辅佐国君的人是不会依靠武力逞强天下的,善用兵的人只求达到取得胜利的目的,决不会凭借武力老逞强称雄。战争是不祥的事物,不是君子所追求和器重的。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和,这种和包括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儒道哲学作为社会思想的主导,奠定了中国人尚和的思想基础。 2.3.2 传统武术动作来源和命名所承载的“和”思想
古语有日止戈为武,意思是能停止战争才是真正的武功,说明武力的强大不是为了战争,而是为了停止战争维护和平。当然这里的武字是军事的意思,但是从古人对武字的理解可以看出武不是暴力的体现,而是维护和平的。然而传统武术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这种尚和的思想影响到传统武术的创编和命名中。在武术动作取象上,传统武术的很多的拳种取法于自然界的某种的意象,依据人体运动的规律,结合实战的需要演化出了搏击的动作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拳种。如形意拳的十二形龙、虎、猴、马、鼍、鸡、鹞、蛇、熊等,皆取自自然界各种动物的动作形态,南拳的虎鹤双形都是以虎鹤这两种动作为基础结合南拳的特点创造的。又如,“螳螂拳”是拳师王朗在路上看见螳螂与蝉的搏斗中取法螳螂的刁钻的意象造拳。在某些拳种的动作的名称也是取法自然而命名的,如花拳的满树开花、叶底藏花,太极拳的金鸡独立、白鹤亮翅等,以自然界的各种动植物来给武术动作命名,不仅仅是方便记忆,也更是通过对自然意象的理解来理解动作的内在的含义。不管是模仿自然的名还是自然的形,是中国文化所特有的,是中国哲学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体现。
3 对于当代的意义
首先,对于武术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揭示有助于解决当下学校武术的边缘化问题。对于传统武术哲学思想的揭示能使学生产生文化的共鸣,从而认同这项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作为一种搏击术之所以不同于其他国家的搏击术,就在于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不断的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使其有着浓郁的中华文化内涵。但在古代社会由于对武术技击层次的需要,使习练者过多的注重其技击方面的内涵,而忽视其文化内涵,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致使在传统武术的传承中忽略了它所有的文化的内涵,而在现代社会人民对于武术的搏击方面的功用需要的弱化,使人民重拾武术文化在培养人方面的功能,而中国武术对于文化内涵的忽略使国外的搏击项目从而有机可乘,迅速的占领了中国的市场获得了家长和学生的认同。传统武术中所内隐的传统文化不是日本的空手道、柔道和韩国的跆拳道所能比的。需要我们对于传统武术蕴含的民族文化内容进行揭示。哲学作为文化的核心是了解文化的关键。哲学家张岱年说过:“文化的演变与哲学思想的演变有密切的联系。想了解中国文化,必须了解中国哲学。”所以只有先了解中国哲学才能了解中国的文化。所以对于传统武术蕴含的哲学思想的揭示能使习练者在一招一式中体会中华文化的所在,产生文化的认同,使传统武术走出边缘化的深渊,从而使传统武术得到继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深圳大学国学研究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2]孙德厚.易经新解[M].北京:学范出版社出版,1990.
[3]黄友敬.老子传真道德经效注今译解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4]悟真编.少林内功五形拳[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5]徐勤燕.少林武术理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张明林编.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7]易鹏,李勇.太极拳的哲学阐释[J].体育文化导刊,2011(8).
[8]孙玉奎等编著.孙禄堂武学论语[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
[9]王广西.中国功夫[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10]《中国武术拳械录》编纂组:中国武术拳械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2.
[11]张明林编.论语[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2]黄友敬.老子传真道德经效注今译解说[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88.
[13]张岱年.
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