蛀牙是怎么形成的
“蛀牙”,俗称“虫牙”、“蛀牙”,是人类发病率极高的疾病。大部分人都患有蛀牙,下面由小编为你详细介绍蛀牙的相关知识。
蛀牙是怎么形成的:
病因
蛀牙是含糖食物(特别是蔗糖)进入口腔后,在牙菌斑内经致龋菌的作用,发酵产酸,这些酸(主要是乳酸)从压面结构薄弱的地方侵入,溶解破坏牙的无机物而产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
①致龋菌;
②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
③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能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
④易感的牙。
蛀牙病因现代概念:蛀牙的“三联因素”理论明确提出蛀牙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缺一不可。除此之外,时间因素也是必须考虑在内,因此将“三联因素”理论发展成“四联因素”。也就是说蛀牙的发生要求有口腔致病菌群以及致龋的食物,有足够的时间共同作用于对蛀牙敏感的宿主。
1.细菌
蛀牙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蛀牙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蛀牙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放线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dental plaque)。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查证明口腔中菌斑多的儿童蛀牙也多。
2.食物
在蛀牙形成过程中,饮食是细菌的重要作用物。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糖,这些物质既供给菌斑中细菌生活和活动能量,又通过细菌代谢作用使糖酵解产生有机酸,酸长期滞留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使釉质脱矿破坏,继之某些细菌又使蛋白质溶解形成龋洞。致龋的糖类很多,最主要的是蔗糖。
牙齿发育时期,营养决定牙齿组织的生化结构,钙化良好的牙齿抗龋性高。如果食物中含有的矿物盐类、主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如钙、磷、维生素B1、D和氟等不足,牙齿的抗龋性就低,造成蛀牙发病的条件。乳牙在胎儿期即已发生、发育和钙化,母新乳期的营养,对胎儿乳牙的发育虽然没有决定性影响,但加强母体营养仍对乳牙钙化有利的。除非母体患严重代谢障碍病或遗传病,一般乳牙不易受到严重影响。
3.宿主因素
主要包括牙齿和唾液
牙齿的形态、结构和位置与蛀牙发病有明显的关系。牙齿咬面的窝沟是发育过程中留下的缺陷,深窝沟内容易滞留细胞和食物残屑,而且不易清除掉,容易诱发蛀牙。矿化不足,特别是钙化不足的牙齿,釉质和牙本质的致密度不高,抗龋性低,容易患蛀牙。氟在牙齿矿化结构中的含量虽然很微少,但对增强牙齿的抗龋性很重要。牙齿中含适量氟就不易发生蛀牙。乳牙和年轻恒牙的结构和钙化程度都还不够成熟,因此容易受致龋因素的影响,患龋率高。
唾液是牙齿的外环境,起着缓冲、洗涤、抗蓖或抑菌等作用。量多而稀的唾液可以洗涤牙齿表面,减少细菌和食物残屑堆积。量少而稠的唾液易于滞留,助长菌斑形成和粘附在牙齿表面上。唾液的性质和成分影响其缓冲能力,也影响细菌的生活条件。
4.时间 蛀牙发生的每一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完成。同时时间因素还包括牙齿萌出之后的时间,碳水化合物滞留于牙面的时间。不论哪种情况时间因素都和其它三大因素有联系。
蛀牙的危害性
蛀牙的病变,是由浅到深,由小到大,从无症状到疼痛难忍,逐渐发展加重的。龋蚀发展到破坏牙本质浅层,便在牙齿表面出现边级不整齐的黑洞。因牙本质小管有神经末梢,遇到冷、热、酸甜等的刺激,便会有酸软疼痛的感觉。如病变扩大到牙本质的深层,接近牙齿的髓腔,已经形成深龋了,由于龋洞接近髓腔,龋洞内的细菌和细菌毒素容易沿着牙本质小管感染牙髓,而发生牙髓炎,出现剧烈的疼痛。这时,不仅遇冷、热的刺激疼痛。就是没有刺激也自发地疼痛,甚至还会牵扯到面部、头部,夜间疼痛加剧。如果牙髓化脓,会出现持续性的跳痛,使病人坐卧不安,夜不能眠,人们常说的“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就是对牙髓炎症状的典型描述。[1]
儿童蛀牙的8大危害性
1、牙体缺损,涉及多个乳磨牙时可降低咀嚼功能。
2、龋洞内食物残渣滞留,细菌聚集,使口腔卫生恶化,影响恒牙发生龋患。
3、乳牙根尖周炎影响继承恒牙牙胚,造成其釉质发育障碍及正常萌出。
4、乳牙因龋早失,造成恒牙间隙缩小,因间隙不足发生位置异常。
5、乳牙龋坏破损的牙冠易损伤局部的口腔粘膜组织。
6、乳牙龋坏严重,造成咀嚼功能降低,影响儿童的营养摄入,对颌面部和全身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
7、乳牙蛀牙发展为根尖周病可作为病灶牙使机体的其他组织发生病灶感染。
8、影响美观和正确发音,还会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