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

2017-05-26

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自主阅读,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激起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共鸣,创设民主自由的阅读氛围,促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自由的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小编为你整理了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一起来看看吧。

浅谈语文个性化阅读篇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这一规定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堂要加强个性化阅读教学,要把阅读活动变为学生自我探究、自我体验的活动;要使学生在富于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中,积极主动地搜集处理信息,多元地感悟和思考问题,从中享受阅读的乐趣,获得审美体验,提高阅读能力。因此,要彻底改革传统阅读教学的思维和理念,从应试教育的泥潭中走出来,回归真正的阅读世界。

一、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基本内涵

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中的个性化阅读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是最大程度地促进受教育者的智能、动能、道德品质、情感意志等素质自主、和谐、能动地发展的过程。因此它具有如下的特征:

1.自主性特征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个体心智活动。阅读主体以阅读的文本为媒介,从而感悟发现文本表现出的思想情感以及相关的信息。这种阅读活动是读者与作者之间情感的碰撞、灵魂的拥抱与心灵的对话,是一种很强的个性化活动。因此也决定了语文课堂阅读只能是学生自己的行为,任何人都无法越俎代庖。教师的责任就是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体验、感悟的课堂环境,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专注地去读,兴味盎然地去读,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构建起文本的意义和价值。教师要真正树立起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使语文阅读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

2.体验性特征

阅读作为一种对话交流活动,读者在与文本的对话交流中不断地丰富着文本和自我,文本中的世界成为读者的世界,成为读者生命意义的投射与揭示。在这种对话交流过程中,读者和文本实现了相互融合,这种融合就是读者的独特体验。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情感性。读者和文本的相互作用是以情感为基础的,情感贯穿了整个阅读活动的全过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调动起学生全部的情感,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去,让他们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喜怒哀乐融入到课文中去。二是独特性。体验总是学生以自身需要、价值取向、认知图式、情感结构、已有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去感受、去构建的,从而生成个性化的情感感受。体验是因人而异的,这种差异正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一种资源,这使得课堂教学表现得丰富多彩、活力四射。三是整体性。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注重理性的分析,把教材掰开、揉碎、嚼烂,一篇好端端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殊不知每部作品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它的美在于整体的和谐、完美的搭配。把作品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然后加以解读,必然会使作品失去其完整性。

3.创造性特征

阅读大体可分为五个层次:认读能力→释义能力→解析能力→鉴赏能力→研究能力。这五种能力,从总体上考察,前三种能力侧重于基本的阅读能力,是一种接受性阅读,属于阅读的初级阶段;后两种能力主要是想像中的情感与理性的阅读,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属于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的阅读超越了文章,超越了作者,能从更广阔的空间去阅读,达到了阅读上的自由,实现了阅读认识的自我,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也只有通过个性阅读才能实现。

二、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实施策略

1.走进文本,指导学生学会读书

选入教材的文本,大都出于名家之手,有其特定内在意义和独特的言语表现形式,因此我们首先要重视文本。语文大师吕叔湘曾把阅读教学概括为三个阶段,即读得进,悟得出,记得住。其中强调“读”和“悟”。语文学习以“读进去”为基础,只有“读进去”才会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从而获得阅读的快乐,产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应为学生创设主动阅读的时间与空间,在阅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要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好的阅读方法,例如,浏览性的泛读、探求性的速读、品味性的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圈点勾画,做批注,写读书笔记,做卡片,进行再创作等);边读边思考的方法,即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2.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和探究精神

文本提供的信息除了字面显示之外,常常还有更深层的信息,这些隐含的潜在的信息密码需要读者去发现、去破解。教师只有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大胆质疑,不断发问,去破解文本中隐含的更深层意义,才能让学生体验读书的快乐,也才能收到个性阅读的效果。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可资质疑之处,精心设疑。其次要激励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爱因斯坦曾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会质疑才是创新的开端,才是启智的关键。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句、抓住文本的关键处、联系生活实际提问。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后,可以让学生讨论,互相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常理往深处想,学会如何探究问题。

3.搭建课堂交流平台,让学生尽情张显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学中我们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个性化学习平台,给每个学生交流的机会。在三者的相互对话中,问题让他们去提,道理让他们去辩,结论让他们去得。我们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让他们充分地说出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所悟、所感。要想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彰显个性,前提就是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其实,许多问题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没有绝对权威。教师要有宽容的评价理念,要能容忍学生阅读过程中理解上的差错,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充分地交流,师与生之间,生与生之间,才会有认识上的沟通、思想上的碰撞、情感上的统一和升华。在独特体验被充分尊重的情况下,学生会饱尝个性思想被肯定的快乐,从而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张扬学生个性。

4.整合教材,开发时空,让学生拥有丰富的阅读实践经历

语文阅读实践本身是一个过程,我们必须为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都能积极投入阅读实践。过去教师在课堂上花大精力讲必学部分,忽视必选部分和自选部分。现在我们用相同的课时把三部分联系起来学习,引导学生就文章的内容、主题、写法、语言等方面进行对照阅读,在阅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同题目、同题材文章的不同写法;了解同一“情感或主题”的文章中丰富而灿烂的民俗风情;品味同一作者在不同文章中表现出的文风等。这样一来课堂上常常出现可喜情景。

不过只在课堂上读有限的精品文章是远远不够的,要实施个性化阅读,大量的阅读是前提。要鼓励和指导学生加强课外阅读,读自己喜欢读的书和各种报刊杂志,勤做读书笔记,积累丰富的信息,提高个性阅读能力。

三、语文教学中个性化阅读的评价

教师作为阅读结论的反馈中介和评价者,要做到“三重三轻”。

重过程轻结论。只要学生认真阅读研习了,思维自然会得到历练和激活,创新火花就会时有闪现。在阅读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信息要思考要筛选要组合要表述,结论也几近乎对或几近乎错,这些都无关紧要,只要出于至诚,饱蘸真情,阅读个体的收益和感动远比单纯某一个结论重要得多。

重肯定轻否定。激励赏识是学生向上的助推器。一个心理和生理尚未完全成熟的青少年,时时企盼的就是对个体阅读价值的肯定,在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地向上成长,如果轻易否定犹如含苞待放的花蕾突遭严霜摧残而凋谢。

重发展轻静止。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韩愈说得好:“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此时此地,学生看问题或许有些片面、偏激,得出的结论可能有悖于真理,也不足为奇,因为个性化阅读体验是无法复制的体验,它的珍贵就体现在是个体的、是独特的,因而也是发展的。绝对优于被动的静止的接受。

“基于学生发展,关心学生发展,为了学生发展”是现代教育的核心理念,它体现的是教育的宽容和人文关怀。尊重个性、弘扬个性是时代的呼唤,发展个性化教育也是时代的必然选择,语文阅读教学要尽快突破藩篱,顺应时代的召唤,走个性化阅读教学之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