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3篇

2017-03-16

导读:《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1000字)篇一

我不是很有政治头脑、外交才能,倒佩服两位古人——晏子与烛之武。

晏子出使,楚国大王嘲笑他身材矮小,只开了一个小洞让他进城。晏子不愠不怒,简单一句:“进狗国才钻狗洞,你们的国家是狗国吗?”就轻而易举地的挽回颜面,迫使楚国大开城门隆重迎接他。

携着国家尊严,晏子不卑不亢。

宴席上,楚王为了羞辱晏子,指着身材魁梧的大臣说:“你看寡人国家的大臣各个品貌端庄,怎么你的国君派你来了,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晏子抿了一口酒,“大王说笑了,齐国人才济济。只是我国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有才之人出访强国,无才之人出访弱国,恕我无能只能到这儿来了。”楚王语塞,挥挥手宣内侍押犯人上殿。“这个偷盗犯是齐国人,晏大夫你如何解释?” “听说南方的柑橘又香又甜,移植北方却苦涩难咽。齐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到楚国却以偷盗为生。您说这是为什么呢?”楚王立即哑口无言。

外交,靠的不仅是能言善辩。单说是口才,未免太过肤浅。最重要的还是一颗爱国心、荣辱心!

烛之武在这一点上,与晏子算得不谋而和。

可惜他没有晏子那么幸运,烛之武这匹千里马直到晚年才被伯乐举荐,可谓大器晚成。

或许,烛之武应该庆幸秦晋围郑给了他机遇。倘若没有晋文公的欲加之罪,使得郑文公走投无路。烛之武就注定被埋没!

如此,我就不得不谴责郑文公临时抱佛脚。一国之君,行事不知三思而行。为求保全竟对一介臣下卑躬屈膝,实在有失君王风范!若要反驳:郑文公是知耻而后勇。那我倒要问一句,假设当初郑文公以礼相待晋文公,又怎会落下话柄招得大祸将至去求烛之武?

如果无言以对,那我就继续“个抒己见”。

佚之狐虽是伯乐,却算不得有德之臣。郑文公终日高高在上,不能明察秋毫,身为臣子的佚之狐就应该唯才是举,何必等到国难当头才对已经步入岁暮之年的烛之武委以重任?其次,危急时刻让国君去求臣下,不懂为君避辱,是为不智!

相较之下,晋文公便显得很有远见,没有因为战败而不仁、不智、不武。

再言秦穆公背弃盟友,看似不义。但站在国家利益上,他并没有做错。的确,国与国之间既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肩负一国百姓的安危,秦穆公不但没有做错,反而有功。至少,晋文公是因为秦穆公而撤兵,免掉了一场硝烟。

所以,烛之武是居功至伟的。他顾及大局,劝退秦师。没有记旧怨,颇有大将之风。

遗憾的是,郑文公这样治理国家,流失的人才又岂止烛之武一人?以至后来被秦国统一天下,成了理所当然。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900字)篇二

我们刚开学就学了一篇古文,这篇古文出自于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这篇古文叫做《烛之武退秦师》,主要讲述了郑国被晋、秦两个大国的军队所包围,国家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去说退秦军。他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一番说辞,便说服了秦君,撤出围郑的军队,并且派兵帮助郑国防守,最后晋军也不得已而撤退,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伯乐佚之狐

佚之狐是一个伯乐,发现烛之武这只千里马,从而拯救了郑国覆亡的命运。佚之狐有一双慧眼,善于发现烛之武这样的人才,还能知人善于推荐。佚之狐是一个胸藏韬略,临危不惧,遇事冷静,能谋善断,高瞻远瞩的人。

千里马烛之武

烛之武是一只千里马,被伯乐佚之狐发现并推荐给郑伯。通过“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这句话从侧面凸显出烛之武是一个有才的人。再有“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这句自谦的话,更能说明他是一个机智聪明的人。但从中还是有一些责怪郑伯当初没有发现这只千里马的意思。又通过郑伯说完那句话之,烛之武说“许之”可以体现出他是一个很爱国的人。之后为拯救危难的国家,一个年已七十的老人,半夜行动,直入敌营,见到秦伯以后,他胸有成竹,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只是陈说郑、晋对秦的利害得失。表面上看来是为秦国的利益着想,实际是在挑拨秦晋之间的关系,瓦解秦晋联盟,解除郑国的危亡。烛之武是一个爱国正君子、有胆识、机智聪明、有谋略、能言善辩的人。

成熟政治家晋伯

郑伯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当“秦国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时“子犯请击之”,晋伯却十分冷静,一口拒绝,并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说明了“不可”的理由。在过去,秦国帮助过我们,现在我们并不想去侵占与削弱秦国。其实,晋伯心里十分清楚形势突变不仅围郑已无胜利的希望,而且还可能与秦国发生军事冲突,他的几句话都是以“仁义道德”来否定子犯。晋伯他是一个遇事沉着冷静、明智、成熟的政治家、明辨是非的人。

时代铸就英雄。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时代早已过去,但烛之武、晋伯、佚之狐的人生之路,至少还启示着今天的我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应该爱岗敬业;即使暂处逆境,也应该不断磨砺自己,以至终成大器!

读烛之武退秦师有感(550字)篇三

面对秦、晋两国的大兵压境,弱小的郑国既无可用之兵,亦无可拜之将,城不坚,池不深,的的确确“国危矣”。孰料一件秘密武器发挥了威力,它就是语言。

烛之武的三寸之舌击败两国联军,也许不可思议,也许难以置信,但这是事实。其实从古至今,语言经常发挥它的威力,尤其在关键时刻。我们熟知:若没有诸葛孔明的舌战群儒,也许不会有三分天下的局面;若没有林则徐慷慨陈词直谏皇帝,也许永不会有虎门销烟的壮举;若没有周恩来等人的详陈利害,“西安事变”可能不会得到圆满的解决,抗日统一战线又何以建立呢?孔子的一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影响了中国几千年;范仲淹的一句“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无数人的座右铭;董存瑞牺牲前的一句“为了新中国,前进!”激励了无数热血男儿奔赴前线。

语言的魅力是无限的,语言的威力是无穷的。有些妄人宣称语言是苍自的,孰不知这种荒谬的结论才是苍白的。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能力,有了它,世界才丰富多彩,怎么能说语言是苍白的呢?也许很多人会反驳:说到不如做到,但如果连说都办不到,做又从何谈起呢?如果没有语言,我们将无法聆听帕瓦洛蒂的歌声,也无法阅读莎翁的剧本,更无法享受网络的快捷。语言让世界变得更美丽。

随着时代的进步,语言的威力也将日渐被人们重视。任何忽视语言威力的人,都终将会因自已的浅薄而付出代价。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