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口才的例子

2016-12-02

现代社会中,口才已成为决定一个人生活及事业优劣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一个人每天所说的话,可以判定他每天的工作生活情况;一个人每天的喜怒哀乐,往往由其言语来决定。口才好,说话流利会使人托付重任。有了才干,即使没有口才,虽也可以达到成功的目的,但有才干兼有口才的人,他的成功希望更大。下面小编来告诉你一些古今中外口才的例子吧。

古今中外口才的例子

古今中外口才1、拥有好口才,独冠“三要”之首

几千年前,古埃及一位年迈的法老告诫即将继承王位的儿子麦雷卡说:“当一个雄辩的演说家,你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人。……舌头是一把利剑,口才比打仗更有威力。”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拿破仑则认为:“一支笔,一条舌,能抵三千毛瑟枪。”可见,口才对一个人的生活和事业是何等重要。如果一个人口齿不清、词不达意,那么很难想象他能充分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对社会、对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上世纪40年代,美国人就把“口才、美元和***”看作是在世界上赖以生存和竞争的三**宝。60年代以后,又改为了“口才、美元和电脑”。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脑”代替了”***”,而“口才”竟连续独冠“三要”之首,足见其作用和价值非同小可。

古今中外口才2、拥有好口才,岂容奇耻大辱

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君主崇尚口才,天下学者俊士更是趋之若骛,蔚然成风。以在秦国推行边橫策略而著称的游说家张仪,就颇懂得舌头的珍贵。他初到楚国当说客时,一天,碰巧相国家丢失玉壁,主人咬定他是窃贼,将其严刑拷打后逐出家门。回家后,妻子叹着气说:“你若不读书游说的话,怎么会遭到这样的奇耻大辱呢?”谁知张仪并无愠怒之色,却答非所问地道:“你看看我的舌头还在吗?”张仪听说舌头还在,舒了一口气说“够”了,因为他懂得:舌头在,就有飞黄腾达之望。后来,他真的扶摇直上,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

古今中外口才3、好口才成就杨利伟成为首飞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之后,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宇航员杨利伟便成了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航天部门领导说,之所以选杨利伟主要有三方面原因:其中之一是他的心理素质好,口头表达能力强,说话有条理、有分寸。杨利伟认为航天无小事,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尽最大努力做好,就连训练后的总结会、训练小结也是如此。在总结会上,杨利伟准备充分、积极发言,发言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态度从容。在最终确定三人为首飞候选人之时,三人各方面都十分优秀,难分高下,只是考虑到作为我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要面对全世界的瞩目、接受新闻媒体的采访、进行巡回演讲时,才最后定下让口才好的杨利伟首飞。

古今中外口才4、拥有好口才,商界器重之才

中国著名青年演讲家、政商界领导者私人演说顾问柏君认为,表达(口才)就是生产力。可以通过有效的表达来实现一定的目的。这一点在中国的今天,像马云、李开复、俞敏洪等身上都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表达与演说可以创造的巨大价值。

的确,在当今资讯发达的信息时代,口语交际才能的作用之大,影响之深,其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甚至2008年北京奥运会海选厨师,都要求口齿清楚,表达流畅。全球第一CEO,美国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在美国的玉山科技协会第13周年的年会上,甚至提出了这么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沟通的时代来临了。由此可见,“口才”作为一种表情达意,论辩是非,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其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极大重视。

古今中外口才5、拥有好口才,展现外交魅力

在当代,中国开国总理周恩来在风云变幻的国际政治生活中善于辞令,口才横溢,不仅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也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在这里引用一个例子:在中美准备建交之际,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对周恩来总理说:“我发现你们中国人走路都喜欢弓着背,而我们美国人走路大都是挺着胸!这是为什么?”只见周总理回答道:“这个好理解,我们中国人走上坡路,当然是弓着背的;你们美国人在走下坡路,当然是挺着胸的。”说完,哈哈大笑。总理的这个回答,既有反唇相讥的意味,又带着半开玩笑的情趣;既不影响谈话的友好气氛,又符合当时说话的场景和说话者的身份。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口才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用口语表示思想感情的一种巧妙形式。从个人角度看,懂得语言艺术的人,往往善于准确、生动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办事往往圆满,进而一步步引导自己走向人生的辉煌。反之,不懂得语言艺术的人,不但自己会陷入困境,甚至可能会给所在的单位、部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因此,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成为现代人才的基本素质构成。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