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范文参考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量加大,对人力资源的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人力资源二级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范文一:浅析中小企业培训现状及对策
摘要:人才是企业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资源,企业要想提高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和员工的双赢就必须创造条件做好员工培训工作。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如何把“人”变成“人才”可以说是重中之重,关系到企业发展的长远问题。企业员工培训和职业发展是人力资源工作者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人力资源工作的难点所在。培训作为提高员工素质的重要手段日益受到重视,为了提高企业工作质量及员工队伍素质,近年来,各中小企业开展了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培训。然而从企业培训的现状来看,多数企业的培训工作没能实现预期的目标。了解中小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企业培训工作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提高培训效果的针对性对策。
关键词:员工培训 现状 需求分析 对策
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的时代。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而企业培训恰恰是提供知识和信息,提高员工素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目前,多数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培训职能的重要性,并不惜重金加强企业培训职能,以期优化员工知识结构、锻造有价值的核心员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竞争能力。但是,就目前企业培训的现状来看,很多企业尽管培训投入较多,但员工却不能将培训中所学内容有效地应用于工作之中,企业培训也没有实现培训的初衷。因此,分析当前企业培训的问题所在,探讨提高企业培训效果的措施,对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员工培训的作用和意义
培训指企业通过各种方式使员工具备完成现在或者将来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并改变他们的工作态度,以改善员工在现有或将来职位上的工作业绩,并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绩效提升的一种计划性和连续性的活动。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对人力资源的有效培训、开发、配置和利用,可以实现难以估量的价值。员工培训对企业的主要意义如下:
(一)增进企业的竞争优势
通过培训与开发工作,员工能及时掌握新知识和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更好地为企业服务,提高企业的竞争优势。
(二)提高员工工作绩效,从而提高用人成本的使用效益
企业通过对员工有效的培训,使员工知识结构、观念及工作技能得到明显改善,直接促进了员工工作质量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时也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各种损耗,并减少事故的发生。降低成本的关键是,必须保证企业每个岗位的员工能够具备必备的技能和知识来有效地履行他们的职责,这样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
(三)认可新观念,认同企业文化
对员工的培训与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要打破员工认同的固有的观念,接受能够促进企业发展的新观念,可以使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
(四)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还可以让员工获得与企业要求一致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让每一位受训者的工作行为和精神面貌都要体现企业的优良形象,这有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五)满足员工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培训员工更好的胜任现有的工作,提高员工对自身价值的认识,对工作目标有更深的理解。且更能接受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和任务,实现员工自我价值、满足成就感;感受到企业对员工的重视,满足员工的归属感。
二、中小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分析
我们通过引用一项专题调查报告来了解我国企业员工培训的现状。其具体内容如下:
通过对培训体系的调查发现92%的民营企业没有完善的培训体系。在培训管理机构方面,仅有42%的民企有自己的培训部门;在培训制度方面,64%的民营企业声称有自己的培训制度,但是,经座谈和深访发现,几乎所有的企业承认自己的培训制度流于形式;在培训需求方面,没有一家企业进行过规范的培训需求分析;在培训评估方面,有6%的企业曾做过二级评估,所有被访企业均没有进行过三级评估或四级评估。在课程体系方面,94%的被调查企业没有自己的中层管理培训课程;对培训计划计划的调查发现,61%的企业有自己的年度培训计划。但是,经座谈和深度访谈发现,大部分的年度培训计划都没有得到有效执行。综合以上我们把我国中小企业培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企业忽视培训需求环节的分析
对许多的管理层来说 ,培训工作“既重要又茫然”,根本的问题在于企业对自己的培训需求不明确 但又意识到培训的重要性。企业对员工的培训需求缺乏科学细致的分析,使得企业培训工作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于培训需求的制定,一些公司完全由员工本人提出培训的要求,公司的人事部门予以简单的同意或反对;一些公司人事部门不进行需求分析,只凭经验和模仿他人而机械的制定本公司的培训计划;有的公司对培训需求的界定甚至是根据老总的一句话。
(二)没有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制订出合理的培训计划
培训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系统工程,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大多数企业的培训工作缺乏合理的安排,缺乏科学的培训需求分析,仅满足眼前利益和短期需求;长期培训、短期培训一起上,缺乏系统安排,达不到预期效果;培训缺乏预见性,对企业人才需求的预测和人才规划工作不到位,使员工也很难参与设计培训计划。
总之,公司没有将本公司发展目标和员工的生涯设计相结合来仔细设计和主动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培训前不进行细致深入的需求分析,对课程和设施不进行合理的设计,以至于培训需求不明确使某些企业的培训变成一种救火式、应及式的工作。
(三)我国的培训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无论在培训老师、课程设置还是培训方法上都存在不足
1.培训方法单一
在实施培训过程中,大部分企业员工培训方式还主要是以课堂教学、知识讲授为主,部门培训大都是“传、帮、带”的师徒模式,忽视了运用多样化的培训手段,培训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不注重调动受训者的积极性,没有从成人学习的特点和企业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
2.培训者不专业
培训教师一部分是在企业中成长起来,有足够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理论和教学方法尚且不足,大部分缺乏现代化的企业培训理论和实践经验,不能根据企业和员工的实际情况、需要来开发培训课程。另外,虽然有些企业也会请外来的专业培训师对员工进行培训,但外来的培训师又很难了解企业和学员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甚至可能不了解企业内的运作,培训内容的确定有很大的主观性或脱离实际。
3.培训内容单一
当前的教育,培训都是以学习和掌握既有的知识技能为中心,不能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而培训的深层次作用卡在与开发学员的创新能力。并且受培训设备、场地和经费等方便的影响,常常使培训计划不能很好的落到实处,因而,有的企业培训工作做了不少,可是效果却不理想。
4.培训评估机制不健全
目前企业培训存的最大问题在于无法保证预先的培训投入产生出理想的培训效果,培训的效果难以评估。
由于人们较为重视培训资金投入的问题或者如何改善培训的方法和技术的问题,却没有认识到培训评估工作的重要性。大多数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的培训效果评估体系。
一方面对培训效果进行测评的方法单一,效果评估工作仅仅停留在培训过后的一个简单的考试,事后不再作跟踪调查。另一方面,培训评估不全面。多数的评估仅仅对培训课程中所授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考核,没有深入到受训人员的工作行为、态度改变、工作绩效的改善和能力的提高上来。培训的评估工作只是坐在最初级的层次上。这样一来,并不能起到考评培训效果的作用,在培训上的巨大投入并没有收到预期的回报。
三、中小企业提高培训效果的对策
(一)把握培训需求是提高培训效果的关键
员工培训之前做好科学的需求分析。培训工作涉及很多相关环节,每个环节都必须认真设计和规划,包括培训的需求分析、培训时间、培训内容、培训形式以及培训对象等等。而需求分析是培训工作的首要环节,其准确把握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培训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因此,企业要想达到培训的目的,让培训更有意义,保证培训需求分析的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和可操作性强是必不可少的。培训内容要将员工岗位需求与主观意愿紧密结合,从员工的实际能力出发,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内容要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技能为主。对于管理规范的企业,都鼓励员工的个人发展,结合员工个人发展所提供的培训课程,无疑会受到员工从内心深处的欢迎,培训效果就能得到极大的保障。
(二)制定科学有效的培训计划
培训计划包括培训目的、培训对象、培训内容、时间、地点、培训方法、费用等。在培训需求分析基础上,列出各种培训需求的优先顺序,并根据企业的资源状况优先满足那些排在前面的需求。在确定培训目标时,要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和培训的互动性,并对培训预期达到的结果、完成任务的条件、达到目标的标准给予明确、清晰的描述;培训内容有“满足需求,突出重点,立足于当前,讲实用并考虑长远”的原则;在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上,应根据期望对培训的控制程度和受训者的参与程度并结合培训内容,确定以什么方式更能达到效果。国外探索出的讨论式、学习式、讲演式、游戏式、案例分析、模块培训等方法值得我们借鉴;评估手段的选择考虑的问题是怎样考核培训的效果;怎样进行中间效果的评估;怎样评估培训结束时受训者的学习结果;怎样考察在工作中的运用情况。总之,企业培训计划的制定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和系统性,并按照计划认真落实、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
(三)改善现有培训方法,建立系统的培训机制
培训中要注重培训手段和方法的使用,不断完善培训的内容。培训涵盖各个部门、各个层次的员工,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采用适当的主题、深度及培训形式是很重要的,一刀切式的培训不会收到预期效果。培训部门要把自己的队伍建设成为专家型队伍,一方面,在培训手段方面要灵活不拘形式,要以激发员工的工作兴趣为根本出发点,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了解企业实际情况的同时,多借鉴国外的案例教学法、模块培训法和讨论法、游戏式等先进的培训方法。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营造一种有利于培训效果产生的学习环境以及氛围,并在仔细分析不同培训内容的基础之上,有效融合互动式的学习方法和传统观的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率的最大化。
(四)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员工培训要建立行之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要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在培训中合理导入激励机制与竞争机制,企业应把薪酬激励、职务升迁与培训挂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培训和用人机制,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体现同工不同酬,同酬必同效的企业薪酬绩效结构。把培训的结果作为员工获得、保持、晋升岗位或者失去、调换岗位的必备条件和依据。由于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员工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更新知识、自我提高,进而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素质的整体提升,也为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魏志勇.车建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2]肖青.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创新的思考[J].中国培训.2005
[3]张玉利.任学锋.小企业成长的管理障碍.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4]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5][美]雷蒙德A.诺伊(RaymondA.Noe).雇员培训与开发(第一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人力资源二级论文范文二: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论文
摘要:我国的咨询行业发展迅猛,1999年我国工商注册的有咨询业务的公司大已多达13万家,他们为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咨询服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咨询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在薪酬上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在深入分析咨询业内涵的基础之上,进而分析我国咨询业存在的薪酬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我国咨询业的进一步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字:咨询现状 薪酬 合理的薪酬
只要人力是资源, 只要资源的价值需要用货币来表示, 企业(及任何组织的)薪酬制度的设计和完善就注定是人力资源管理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市场经济、商品社会的不断发展,咨询企业的行业地位日渐提高,而薪酬管理和薪酬体系就成为了咨询企业的重要问题,下面笔者通过自身了解并结合所学,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当今咨询行业现状
咨询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完善与发展必然带来咨询行业的发展,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认识到了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性,产生了更多的咨询需求,咨询业的社会地位有了相应的提高。管理咨询在中国兴起,并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经过10余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国管理咨询市场不断扩大。而近几年来管理咨询业更经历了高速成长和扩张的黄金时期。2002―2003年,管理咨询公司新增客户数量以每年超过10%的速度递增,至2003年已有49.9%的上市公司接受过管理咨询服务。随着市场的扩大,我国管理咨询公司的数量也呈急剧增长之势。①
因为咨询行业的高速发展,所以建立一套“对内具有公平性,对外具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是目前我国很多咨询公司的当务之急。
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员工的切身利益和企业的发展前景。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在咨询行业还是一个新的课题。
二. 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中国咨询行业发展历史不长,但竞争已经相当激烈。人才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一种重要的竞争手段。如何培养人才并留住人才是企业的重要课题。有些企业一味地增加工资,或不断增加业务收入提成并希望以此留住人才。但这些方式能否作为公司的长期管理手段呢?实际上,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不能单纯考虑一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全面长远的眼光。一般来说,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企业发展战略导向原则。强调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要从企业发展战略高度进行分析,制定薪酬政策和制度必须体现企业发展战略要求。要激发有助于企业发展战略因素的成长和提高,遏制、消退和淘汰企业发展战略的不利因素。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客观分析哪些因素重要,哪些因素次重要,哪些因素无足轻重,并根据科学的参照标准,给予这些因素一定的权重,以此作为薪酬标准的依据。
2、激励作用原则。强调薪酬机制分析与设计要充分考虑薪酬所带来的激励作用,包括实质性激励和精神性激励。实质性激励主要是指能产生明显效果的激励方式,比如增加提成比例或者增加奖金等;精神性激励主要是指根据员工工作性质,以一定方式体现的带有象征性的激励,比如对拥有某些资格的人给予一定补贴。设计薪酬还必须分析企业薪酬与激励效果之间投入产出比例关系,使薪酬设计获得最大的激励效果。要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不断满足员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吸引更多高级人才。
3、建立以市场和业绩为导向的薪酬管理机制。企业设计薪酬时,要参照人力资源市场价位,引入人力资源市场价格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和关键人才倾斜。降低与市场价位接近且操作简单岗位的增加酬薪幅度,适当拉大岗位间工资差别。同时既要体现员工劳动价值又要考虑企业成本支出。企业在设计薪酬时,需要处理好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以及员工创造与员工待遇之间的三个矛盾。4、平衡外部竞争性和内部协调性的原则。外部竞争性强调企业在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同行业薪酬市场的薪酬水平和竞争对手的薪酬水平,企业薪酬设计与同行业的同类人才相比具有一致性。保证企业的薪酬水平在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能充分地吸引和留住企业发展所需的战略、关键性人才。内部协调性强调企业在设计薪酬时要协调好几个关系:一是横向协调关系,即企业所有员工之间的薪酬标准、尺度应该是一致的;二是纵向协调关系,即企业设计薪酬时必须考虑到历史的延续性,一般情况下,一个员工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收入标准体系应该基本上是一致并有所增长的,过去现在将来能协调一致。工资有一个刚性问题,员工工资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只能涨,不能跌,否则会引起员工很大的不满。
三、薪酬定位的基本过程:
1、内部环境审视:对企业的薪酬理念、薪酬战略、人力资源规划、战略规划、财务支付能力等内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2、外部环境审视:对目标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程度、产品市场的差异化程度、相关的法律环境等外部制约因素进行分析;
3、对薪酬定位进行灵敏性分析:充分考虑薪酬定位对现有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以及企业战略实现进程等相关领域的影响程度;
4、确定薪酬定位:通过对以上因素的通盘考虑,最后确定企业的薪酬定位。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薪酬定位作为薪酬体系设计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在决策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一定的方法和规律,有其科学性的一面,同时我们还需要看到,在这个决策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需要靠丰富的经验进行主观判断的地方,所以我们说,薪酬定位和企业管理实践过中的其他工作一样,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它要求薪酬体系设计人员不但要了解薪酬体系设计的过程和原理,同时也需要对企业运营管理的细微之处有着切身的体会和深刻的理解,能够在关键之处对分寸拿捏得当。这也是为什么有些薪酬体系看起来很科学很合理,但使用的时候存在很多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page]
四、如何设计薪酬制度
设计薪酬分配制度主要抓住三个环节:
1、合理界定企业所需岗位及岗位职责。根据行业特点,咨询行业岗位一般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管理岗位,主要是董事会和总经理管理班子;二是业务技术部门,包括市场开拓、业务操作、技术审核等环节;三是后勤部门,包括人事、财务、后勤、档案管理等等。根据公司业务需要,对三类岗位及其中相关工种,特别是对于管理层和后勤部门,需要进行严格的职责界定,规定必须承担的工作,有所为,有所不为。
2、根据岗位差别设计管理层和后勤部门的薪酬制度。根据薪酬设计原则,考虑到不同类型岗位的特点,为不同类型的岗位设计不同的薪酬激励模式,建立企业的分层分类薪酬体系。主要包括年薪制薪酬体系、绩效薪酬体系、等级薪酬体系等。
设计管理层薪酬制度,一般可采用年薪制薪酬体系。主要从全公司总体效益角度来核定业绩,并参照分管部门的业务收入情况,确定年薪和其他收益。总体收益水平可以参考公司全年总收入和总利润,按照一定的比例确定总的薪酬,再根据贡献大小分配。当然年薪的确定是基于一定任务和工作量为前提的。
对于后勤部门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工作职责的到位情况,以及与业务技术部门的服务和配合情况。按照职能到位情况可以分为几个档次,确定薪酬标准。建立以岗位工资为主的工资体系,明确岗位职责和技能要求,实行以岗定薪,岗变薪变,其薪酬基于岗位和技能的薪酬模式,采用等级薪酬体系等。后勤部门各类人员贡献形式不一样,需要设置不同的分配权重。
3、重点设计业务技术部门的薪酬制度。设计业务技术部门的薪酬制度,是薪酬设计的核心,它关系到企业经济利益和发展后劲。咨询行业业务技术部门及人员一般基于直接工作业绩的薪酬模式,采用直接业绩薪酬体系。业务技术部门的薪酬设计主要可以采用底薪+提成的模式。底薪的确定按照岗位不同而不同。底薪的确定按照职位或所承担的责任来承担。按照部门经理、副经理、项目经理等一定系列差别来设置底薪,职责多的底薪高,职责少的底薪低。具体可以参照后勤部门及人员的基本工资、岗位津贴、特殊津贴的构成方式确定底薪。 底薪+提成制,按照具体情况又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高底薪,低提成。以高于同行的平均底薪,以低于同行业之间的提成发放奖励。该制度容易留住具有忠诚度的业务技术人员,也容易稳定一些能力相当的人才。但容易带来员工懈怠情绪;二是低底薪,高提成。以低于同行的平均底薪为标准,以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提成发放奖励。这种薪酬制度对于一些能力很棒、经验很足的人员有一定的吸引力。但往往造成两种极端,能力强的人收入可观,能力弱的人基本生活保障都可能成问题;三是中底薪,中提成。鉴于以上两种薪酬制度的利弊,更多企业采取了“折中办法”。
以同行的平均底薪为标准,以同行的平均提成发放提成。员工会考虑在这样的企业长期发展,“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目前,大部分企业更倾向于这种薪酬发放方式。
除了传统底薪+提成的模式外,薪酬制度还有其他新的模式,主要是分解任务量薪酬制、达标高薪制和阶段考评薪酬制三类。
分解任务量薪酬制,是按照员工完成的工作量,对比平均工作量,确定员工应得薪酬。
达标高薪制是一个达到一定业务标准才能实现的高工资制度。
阶段考评薪酬制借鉴底薪+提成制度,常规按月发薪酬,但采取季度总结考核的方式。每月发放薪酬的时候,提成不完全发放,譬如提成只发放3%,剩下的5%要到三个月后,按照总业绩是否达标进行综合考评,然后再发放三个月的累计提成薪酬。
无论哪种薪水制度,留住人才并且让企业可持续发展才是最终目的,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绝对没有给业务人员发高了薪水或者发低薪水了一说,只有发对了薪水或没有发对薪水之分。
五、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
薪酬设计是关乎公司前途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均衡问题,因此需要特别关注几个问题:
1、业绩的考核要与回款率挂钩。要求业务技术人员不仅能够做项目,还要能够谈项目,并保证项目的回款。要充分顾及风险控制因素,将部分奖励额延后发放。
2、要提倡全面薪酬的概念。除了现金收入之外,要强调企业的非现金收入,特别要强调,良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谐的企业文化、较多的培训机会以及生活成本降低等等都是薪酬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宜仅仅局限于现金薪酬。
3、薪酬制度的设计要客观明了,便于操作。过于复杂和过于简单的薪酬制度都会降低薪酬的激励作用。
4、要充分考虑整个团队的协作,充分发挥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加强激励效果的同时,注意稳定核心员工队伍。
5、要适当给部门负责人一定的权限,可在项目正常提成中预留少部分作为部门奖励,由部门决定分配方案。项目负责人可以在基本符合规定比例的前提下,制定该项目的分配方案。
6、在薪酬设计中应当力求避免有些不恰当的做法,主要包括:
(1)薪资拖延发放,计算经常出错误等。这都会导致员工对公司的信用产生疑问,此外公司利润还要适当与员工分享;
(2)薪酬水准低于市场水准。企业薪酬水准低于市场水准,又没有相配合的较高福利、便利工作条件等,就很难留住高素质的员工,从而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发展目标;
(3)薪酬标准不公平,同工不能同酬,劳逸不均。如果企业中出现同工不同酬的现象,比如有的员工每天勤勤恳恳、辛辛苦苦,而有的员工却无所事事,但工资相同,长此下去必然会造成员工积极性的下降,造成内部不团结,影响士气,影响公司形象和声誉,慢慢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4)管理层薪酬远远高于基层员工。企业的业务骨干与管理层的关系必然疏远甚至僵化,员工情绪低落,影响了整个公司生机和活力。
六、结语
当然,在薪酬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最好还应该考虑根据公司绩效管理制度制定绩效工资部分。针对咨询行业的特殊性,可以考虑采用以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为导向的目标责任制绩效管理,将绩效工资和提成进行分离,在这笔者就不一一唠叨了。 总之,咨询行业现在高速发展阶段,咨询公司关注的是市场的开发、产品的开发以及创新。所以咨询公司对灵活性的需要是很强的,薪酬管理上也注意分权,通常的做法就是让员工参与设计薪酬增加薪酬的透明度。但在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时候,咨询公司往往没有什么竞争的优势,所以咨询公司要采用市场的追随政策,力图与竞争对手的水平保持一致。出于对成本的考虑,不想因为增加薪酬水平而增加产品的成本,也不想在劳动力市场上输给竞争对手而达不到足够数量的员工,这就要求咨询公司做好市场的薪酬调查,确切掌握市场薪酬水平,制定出更合理的薪酬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