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人才管理论文

2017-06-12

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下面是由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人才管理论文,谢谢你的阅读。

传统文化人才管理论文篇一

弘扬传统审美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摘要:长期以来,艺术设计领域都是沿用工业社会时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文化观念受西方影响严重。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在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处于严重的滞后状态。因此,我们倡导回归精神家园,弘扬传统审美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关键词:传统;审美文化;艺术设计;可持续发展人才

1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前国际社会面对三大危机挑战―经济危机、环境危机和人类的精神危机。而其中的精神危机表现在现代人对艺术―这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忽视和曲解。把艺术当成商品或包装来炫耀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消解了艺术的非功利性和精神的作用;淡化了艺术的审美功能及其作用。使人的自身感受能力、想象能力、情感和思维能力趋向钝化及衰微、制约了创造力的发挥。真正的艺术教育应该担当起还原艺术真相的责任。彰显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审美作用,使受教育者能够摆脱物质的羁绊和世俗的偏见,使接近艺术的人们能够感受到世间万物中所蕴藏的美,能够认识到自身内在世界的广阔空间,从而实现内在潜能的开发和人格价值的肯定,使受教育者成为具有更高审美文化品位的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因为,艺术可以使人拥有海纳百川的开放心理和心态。无论是复合型拔尖人才还是应用型实践人才都需要具备这种“开放的心态”。 这样的教育被有的学者称之为“生态式艺术教育”。所谓“生态式艺术教育”,简言之就是教育过程的艺术化。与以往的以艺术作为手段、追求结果的教育不同,生态式艺术教育注重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感受,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审视自身人格是否完善。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去感知大自然的完美和人类世界的美好。以审美的态度和方式,去融入社会投入生活,创造出更加美好的人类生活环境。

2 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目标

现行的艺术设计教育,仍然停留在工业社会时期的教育教学体系,过分强调设计对机器机械的适应;强调物质对功能的要求。虽然已经从“以物为本”进步到“以人为本”,但是从文化的角度讲,忽略了精神层面的开发和建设。

在人类面对着三大危机挑战中,经济危机和环境危机证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繁荣。同时也证明,无休止的向外发展、扩张;一味的追求功利和物质财富所遭遇的危机。而精神危机使人类意识到失去精神家园的困苦。人们渴望回归,渴望重新审视人类的内在需求。

无需质疑,任何教育和人才培养目标都与社会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艺术设计教育也不例外。身处当下社会的人们都能感受到这个社会的多元化和容融性。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从不同的历史进程中汇聚而来。尤其是高科技信息的迅猛发展,急速推动着工业社会朝着信息社会靠拢。伴随着信息时代而生的知识经济、文化产业,以其不同于工业经济的形态活跃在经济市场上。

正如有专家形容的:这个社会已经从一种“硬件形式”转变为一种“软件形式”。这也就是被社会学者称谓的“非物质社会”。这样的社会所需的人才,无疑是心灵饱满、情感丰富、思想敏锐、创造力旺盛的人才。这样的人才是具有自我修复、最完善、自我发展的人。我们认为这就是艺术设计教育的目标。

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正是可以帮助我们向内在发掘,恢复已经失去的感受力;从心体验大自然赋予我们的无限潜能;开放我们的内心世界;实现我们内在与外在和谐,回归我们的精神家园。

3 将传统审美文化,融入设计教育中

在艺术设计领域里,观念与风格式样的变化无不与时代变迁有着密切联系。就像工业革命后的机械生产方式,直接导致了现代生产方式和现代设计理念。和现代设计风格出现一样,信息时代的设计或曰非物质社会的设计也有了与以往不同的根本变化。它的基本定义从原本指向“一种周密的设想、计划和划算,目的是获得一种适合人们需要的固定、有形和美好的产品,所达到的功效也可以经过计算而精确地测定出来。”而变成越来越追求“一种无目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这意味着,在这一非物质社会中,设计产品正迅速的与艺术产品靠拢,设计过程与艺术创造接近。”在这里设计与艺术就像两个原来各自独立并置封闭的圆环,受时代发展进步的动力,各自打破封闭的边界,互相吸引着、开放着、靠拢着,双方原本清晰的边界,变成模糊的边缘,艺术与设计在这边缘地带不断互动重合,生成新质的、既不同于纯艺术、又区别于纯计算的设计,即我们所理解的艺术设计。

当下的艺术设计早已不再是简单的艺术+设计=艺术设计这样的公式概念,而是像一个有机的链条,将艺术与设计都拥有的文化因子和创造元素摄入自身生成的新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说到底,艺术设计就是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设计。

然而,人类的生活方式,永远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影响。任何民族都拥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渊源,传统文化就像遗传基因一样决定着各个不同民族的成长形态,无论在历史的进程中是怎样发展、变化,最终都会从对文化的解读中,找到万变不离其宗根源。因此,关注人类生活方式、关注社会发展形态的艺术设计,就应该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入手探讨它的发展变化规律。可是我们目前的艺术设计教育教学体系还一直沿用着西方教学的方式。从80年代引进的“三大构成”,至今都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而取代了传统的图案课程教学。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基础教育之外,无疑是狭窄了对人类文化的认知心胸,固化了设计理念,封闭了创造思维,最终导致我们精神分裂性。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包容的、有机的;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是最具有生命力和创造的,它的核心价值就是和谐。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包括了人与社会的和谐,还有人自身的内在和谐。

因此,弘扬传统审美文化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应该是我们所面临的当务之急。

4 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我们主张,借鉴“生态式艺术教育”探讨设计教育过程的艺术化。从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发展形态的规律中,比较中西文化观念在艺术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中的不同。通过中外设计理念的比较,理清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将传统的装饰基础――图案教学,重新纳入艺术设计课程系统,结合传统工艺美术的教学方式,研究探讨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艺术设计理论和教育教学目标。弘扬传统审美文化,为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 滕守尧《公司化社会与审美文化》南京出版社 2006

点击下页还有更多>>>传统文化人才管理论文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