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试卷

2017-05-13

往往在高一这一阶段要怎样有针对性的做历史练习呢?别着急,接下来不妨和小编一起来做份高一下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试卷,希望对各位有帮助!

高一下册历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测试试卷及答案

一、选择题

1.据考古专家确定,安徽六安双敦发掘的古墓主人是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刘庆,该古墓主人身份与下列哪项制度有关( )

A.察举制 B.封国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判断材料中关键信息的能力。从“西汉第一代六安王”可知,是封国制。

答案: B

2.唐朝后期,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灾难沉重。其主要原因是( )

A.外戚与宦官轮流执政 B.皇帝残暴

C.外敌大规模入侵 D.地方割据势力过于强大

解析: 唐朝后期地方割据势力过 于强大,导致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政局动荡不安。

答案: D

3.史学家把元朝的行省称为“流 动的中央政府”,下列对这句话的 理解最准确的 是( )

A.行省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行省不是地方管理机构

C.行省长官具有很大的独立性

D.行省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解析: 元朝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是中书省,行省是中书省派出的地方行政机构。“流动的中央政府”说明行省严格受中央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不符合行省的性质;C项不能体现“流动的中央政府”的特点;D项表述与行省的作用相反;故本题选 A项。

答案: A

4.下列措施中有利于限制地方割据势力的是( )

①秦始皇全面推行郡县制 ②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③唐中期设节度使 ④宋太祖派文官做地方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唐朝时由于设节度使而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可将含有③的选项排除,故选D。

答案: D

5.(2011•湖南浏阳一中高一月考)“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汉武帝为加强皇权而实行的一项措施。对这一措施的叙述正确的应是( )

A.由近臣组成决策机构

B.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权力

C.置三公,事归台阁

D. 实行三省体制,相权一分为三

解析: 由近臣“代起执政”是指重视近臣参与决策,“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指原来位高权重的三公被闲置。

答案: A

6.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相比较,突出了(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 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部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对比分析能力。秦朝时相权极大,成为君权下的唯一政权操纵者;隋唐时期,通过分割相权加强了皇权而部分解决了相权对君权的威胁。

答案: B

7.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

①西周实行分封制 ②西汉设置刺史 ③唐朝实行三省制 ④宋朝设立参知政事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 ①分封制 是地方行政制度,且是奴隶社会,不是君主专制;②西汉刺史制度是监察制度,而本题考查的是宰相制度,故可排除①②。

答案: D

8.元朝在中央设置的中书省职能相当于唐朝的( )

A.中书省 B.尚书省

C.门下省 D.吏部

解析: 元朝设中书省,替代前代的三 省,主要负责行政,是全国最高的行政机关,唐朝的三省当中,负责执行的是尚书省。

答案: B

9.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减食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郭巨因此而被荐举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 )

A.郡县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解析: 本题考查西汉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内容及郭巨被荐举为孝廉这一结果,可推断是指西汉的察举制。

答案: B

10.“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极大诱惑,吸引了无数莘莘学子,使他们“老死于文场 而无所恨”。科举制的实行( )

①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 ②有利于提高官员文化素质 ③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④为历朝沿用,严重阻碍了中国的社会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的作用及影响。科举制在实行的前期起了积极进步作用,但在明清以后逐渐束缚了 人们的思想,④忽略了其积极作用,应排除。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做出决定)将上(皇帝),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唐太宗发现有一人诈伪做官,便下令处死。但负责审理此案的戴胄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 存大信也。”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对他说:“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初一道圣旨从“颁布 ”到“奉行”需要哪些程序?

(2)材料一、二说明唐初政治制度的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两种权威的冲突?结局说明了什么问题?

解析: 第(1)问,注意关键词“中书省”“将上”“再下中书”“尚书省”。第(2)问,注意“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本拟相防过误”反映了相互制约;对“上”决定进行“议论修改”,则是皇帝之下的民主。第(3)问从唐太宗被迫收回成命可看出法律占了上风。

答案: (1)中书省草拟,上呈皇帝,再交门下省审议,由尚书省“奉行”。

(2)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3)皇权与法律权威之间的冲突。结局说明法律的权威占了上风。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