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课文谈骨气教学反思
在九年级语文的课文谈骨气教学中,教师们会有哪些反思呢?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九年级语文课文谈骨气教学反思,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九年级语文课文谈骨气教学反思(一)
《谈骨气》是吴晗先生的一篇文章,被选入了中学生的课本,基本上人人读过,是一篇很有名的文章。直到现在,很多老师会用这篇文章来讲议论文的写法,我想是值得讨论一下的。
作为议论文,就要说下写作目的。我们辅导学生写作,往往忽视这一点。所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浮光掠影,不知所云。要明确告诉学生,写作是一种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表达。特别是议论文写作,是要针砭时弊的。就算是写个“论毅力”,其实也是在进行批评别人(或自己)的缺点。
那么《谈骨气》一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呢?这篇文章写于1961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内忧外患,民不聊生。这时候讲“骨气”,是要让老百姓有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但是,如果再细想一步,老百姓有了骨气就行了吗?有了骨气就能不被饿死了?三年困难的原因不是老百姓没有骨气,而是决策者的重大错误。也就是说,吴晗这篇文章开错了药方,简直是在愚弄蒙骗老百姓。
我们还需要注意的是,这篇文章的原稿和选入教科书的文本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删去了第四节“就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来说,我们祖先的许多有骨气的动人事迹,还有它积极的教育意义,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删了这一句,就是为了泯灭这篇文章的时代性,也动摇了这篇文章的结构。
从原文我们可以知道,吴晗举出了三个例子,这三个例子是装在“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个大口袋里面的。也就是说,吴晗不是在空洞地谈骨气,而是把骨气定义为:“坚定不移地为当时的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题小做”,一个大的题目,从一个小的切入口去做文章,这点是值得学习的。
但是吴晗的第二个例子,却不能证明这一点。第二个例子是“不食嗟来之食”。这个例子无关于“当时进步事业”,举这个例子是不妥当的。这点是文章的重大败笔,不能不引起重视。
按照现在议论文写作的一般要求,是要有例子,然后要论证。学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只有例子,没有论证。是不是议论文一定要这样写呢?其实未必的。但是因为学生不会论证,只有例子太空洞了,所以老师不得不下了死命令,一定要论证。但是这篇文章,是没有论证的。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不是个指导议论文写作的好例子。
当然,我们也可以告诉学生我们的要求,让学生根据我们的要求改写这篇文章,也许让学生去修正名家名作,他们会有点兴趣的。
九年级语文课文谈骨气教学反思(二)
九上语文第二单元前两篇课文是两篇演讲稿,属于议论文范畴,我们组在教研时研究决定,把议论文的常识教给学生,然后结合论文常识来学习文章。学完《敬业与乐业》后,我们发现后面的文章都不是太典型的议论文,为了巩固议论文常识,让学生学会分析、写作议论文,我们组在下一次教研时又有大胆举措,决定增学吴晗的《谈骨气》,以达到让学生会读会写议论文的目的。
决定的事就马上行动,这是宋老师的一贯作风,她先找到《谈骨气》的原文,然后印发学生。我们用了两节课的时间,认真、细致地学习了《谈骨气》这篇文章,收获很大。
首先,关于议论文的拟题
议论文的题目一般有两类:一类是揭示论题,一类是揭示论点。懂得这一点,对我们拟议论文的题目很有帮助。
其次,关于议论文的结构
我们在写议论文时,可以参考《谈骨气》这样的结构:先提出论点,然后证明论点,最后总结全文或重申论点。这样的结构对于初学者来说也很实用。
第三,关于论据的筛选
从《谈骨气》这篇文章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对论据的挑选是多么的精心。文天祥、齐国穷人、闻一多三个事实论据不但分别照应了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三句话,而且涉及古代、当今和封建士大夫、穷人、知识分子等社会的各个阶层,不但全面而且非常具有代表性,从而使得自己的论证严密,无懈可击。
第四,论证方法。
写议论文时,一定要运用多种论证方法,这样的论文才会详实生动,论证有力,最终使自己的论点站住脚。《谈骨气》不但有事例概述,而且有精当点评,名言引用,这就运用了两种论证方法了。如果再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就又运用了对比论证,若再运用比喻深入浅出的说明白道理,就又运用了比喻论证了。运用多种论证方法,多方面、多角度论证论点,也是写好议论文的一个重要条件。
第五,道德教育
这篇文章本身就有鲜明的历史印记,德育性很强。讲完课文,我又给学生出了一道题:“请你为课文补充论据,也按孟子的三句话涉及到的三个方面来补充。”同学们思考积极,发言踊跃,有补充面对国民党反对派高官利诱而信仰不改的革命先烈方志敏的,有补充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民主战士朱自清的,有补充毛泽东亲自为之题词的女英雄刘胡兰的等等。尤其是补充女英雄的,论证更为严密。是啊,《谈骨气》中,吴晗列举的事例全是男的,让人质疑是不是有骨气的都是男人,而中国的女人是否有也有骨气呢?令人打问号。更为重要的是,这补充论据的过程,本身对学生就是一次很好的德育过程。
我们初三的课程是很紧,但是我感觉我们补充学习《谈骨气》这篇文章,值!
九年级语文课文谈骨气教学反思(三)
初中语文第五册着重培养学生议论的吸收和表达能力。无论阅读还是写作都以议论文为主,在讲第一单元时,我将《谈骨气》一文放在第一课讲,因为这篇文章论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证有力,而且结构十分清晰。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反思本文的教学,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
在讲解这课之前,我先引导学生参看学习了课本“附录”中的《议论文的阅读》,明确了有关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而且告诉学生,阅读和写作议论文除了三要素外,还要注重的是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这一单元的重点学习内容是把握每篇课文的论点和论据。读完课文后,学生能轻而易举地找到这篇文章的论点。本文在论证上最突出的特点是运用典型的事例论证中心论点。我让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或给三个事例各加一个小标题),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在划分文章结构时,有的学生将1-4段划为第一大部分,而有的学生将第一段作为第一大部分,2-9为第二大部分,在出现分歧的情况下,我让学生讨论:2-4段到底划在第一大部分合理还是划在第二大部分。这一问题引领着学生们更好的掌握了议论文的结构。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
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我认为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课堂教学效果是比较明显的。实践证明,在学生的作文中,全班78人中有十个左右学生还没有把握好,其余的学生都能很好的掌握议论文中记叙的使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
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本文的特点是笔尖带感情,作者带着骨气谈骨气,字里行间洋溢着民族自豪感和对骨气的赞美。所以在分析内容时,应在讲清基本内容的同时,突出这一特点,让学生深刻领会作者不仅能晓之以理,更能动之以情,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这些都得从文章的语言入手,并辅之以读。如第1段提出的论点是“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其中的“我们”两个字是否可以去掉,为什么?学生能较好的答出这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我又让学生圈划出其他用到了“我们”二字的句子,并反复朗读加以体会。并告诉学生,任何文章都是有感情的文章,你在写议论文时也应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文章当中去。
四、联系实际,迁移升华。
课文说:“每个时代都有许多这样有骨气的人。”在讲解了文中的三个事例后,我让学生从平时阅读的课内外文章中再举出几个“有骨气”的名人名言和事例,当堂学生举出了不少,像谭嗣同及他的名言“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刘胡兰、邓世昌等。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设计“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我们今天怎样做有骨气的人”这个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学习做人,怎样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有的学生说:“我们在学习上能不被困难压倒,就是有骨气的表现。”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威海被评为“人居奖”,说:“我们努力把威海建设好,迎接更多的外商投资,不在外国人面前丢脸就是有骨气。”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增加学生的阅读积累,我当即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查找有关资料,下节课交流。事实证明,学生的热情是很高的,他们充分利用了自己家的书和网络,既查到了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也从中受到了良好的“骨气”教育。资料不能光查不用啊,我又让学生写了一篇《谈骨气》读后感,这样真正将所学、所查的知识,通过一篇文章实现了我的最终教学目的。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初读课文,整体把握——精读课文,重点突破——联系实际,迁移升华。我所设计的三步导读思路,也是我有意训练并努力使学生形成的阅读思路。如果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而拿到开启议论文的钥匙,必将为其今后议论文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不仅仅是把这一课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以这一课为例子,做好示范,教给学生阅读议论文的一般步骤和方法:把握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结构——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体味语言。这样,学生就可以运用在这一课学到的读书方法和步骤,自己去阅读其它一般议论文,并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