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剧孔子观后感4篇
舞剧孔子观后感1
《孔子》是中国歌剧舞剧院最新创作的大型民族舞剧,全剧分为《序·问》《乱世》《绝粮》《大同》《仁殇》《尾声·乐》等六部分,讲述了孔子周游列国的历史故事。
且不说用舞蹈形式表达抽象的思想,其难度有多大;仅是舞美、服饰、舞蹈中对春秋时期文化元素的运用,就已是一项不易的工作。一群“80后”的主创,本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舞台上艺术地再现了春秋时期的生活环境。舞台上,一些用于营造时代氛围的道具总是似曾相识,细想,原是仿制了那些出土的春秋时期文物,如灯台、案几、傩面具等。
该剧的服装基本定位在春秋时期服装样式。主创人员找到相关历史文物资料,借鉴战国楚墓出土的彩绘木俑,认真研究,提炼出最具时代特征的元素,结合现代审美进行了创作。演员一亮相就能看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史料记载和出土文物都表明,当年的服装是“绕衿谓裙”,也就是舞台上呈现的沿宽边的下身缠绕式的服装。其缠绕采取横线与斜线的的空间互补,获得动静结合的装饰效果。而从春秋时期的木俑、玉人,以及画像砖上都不难看到,“曲裾深衣”是当时盛行的服饰;所以在舞剧中诸多桥段都可以看到曲裾的元素。
该剧的舞蹈运用了春秋战国时候的舞蹈元素,根据当今现代人的审美特质进行融合,富有古代韵味也具有时代感。舞蹈的设计上也是对春秋战国舞蹈进行改良,这样既充分体现了古典韵味又赋予了新的创意。比如序幕中的执羽舞蹈,借以表现孔子注重礼制规矩:男右手执羽,左手盖之;女左手执羽,右手盖之,所谓男左女右。再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士者佩剑是地位身份的象征。剧中就设计一段剑舞:公赐剑于孔子,代表公对孔子的认可和信任。
不偏离历史,又非照搬描摹,《孔子》对文化遗产的成功运用值得称道。
舞剧孔子观后感2
9月4日,和朋友中正等一起,因其朋友吕哥的关照,得以进入杏坛剧场,近距离观看了一场视觉盛宴——歌舞剧《孔子》。
曲阜作为孔子故里,不仅拥有三孔等宝贵历史遗迹,近年来也开发了诸多文化旅游项目,位于大成路东侧紧邻孔子文化园的杏坛剧场,就是比较大的剧场,并有孔子文化艺术团在此,每逢国际孔子文化艺术节等重大节庆日都会有精彩演出。旁边的孔子文化园是一座精致的北方园林,有我从未见过的最大的假山,人工湖。对面紧邻孔子研究院,做文献文物收藏和儒学研究的机构。曲阜的繁华植根于传统,植根于文化,商业在这里是屈尊于文化的,所以难得在曲阜的轴心路上有如此僻静之地,更有幸我等平生第一次来欣赏大型歌舞剧《孔子》。
杏坛剧场是一座先秦仿古建筑,与对面孔子研究院的大宅高楼相辉映,气势非凡。里面剧场舞台宏大,以金黄、中国红等各种色调来突出孔子思想文化的光辉。歌舞剧以孔子生平为主要线索,分为几个篇章,分别讲述少年孔子其母循循善诱,青年孔子拜朝为官,治理一方,造福百姓,中年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尔后其思想为众生所敬仰,万世所流传。虽然我们以非专业的眼光来看这场孔子歌舞剧,但是仍能从宏大的演出场面、演员专业的舞步看得出故事脉络和歌舞本身的魅力。第二段孔子求学之时,高山流水之效果配以中国传统书法文化,还映射孔子仁和思想于其中,堪称画龙点睛之笔。孔子辞官而周游列国,跟从弟子无数,历经磨难,矢志不移,也让人感喟万千。而于雪花飘洒的艰难前行的孔子师徒,转而花瓣飘舞的穿暖花开,则寓意着历经艰难而孔子的思想终于为人所理解、推崇和传承。尾篇则以现代小姑娘朗诵“礼之用、和为贵”来表示孔子思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上千年的影响至深,感喟万世。
但是以我非专业的眼光,仍有些地方有待商榷,关于鲁国民风的描述地篇幅略多,而尾篇孔子周游列国归来仍有许多历史事实没有描述,其弟子七十二贤人也应该会意一下,显得尾篇过于短暂。但是终究瑕不掩瑜,今天这一场盛筵仍是平生之未见,大开眼界,心灵升华。
舞剧孔子观后感3
对于一个常年来被繁华都市喧嚣与商业资讯所“围困”的普通市民,或者一个已过天命之年而极少走进剧院的人来说,被朋友邀至那近郊清新的大学校园剧场内,去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似乎感觉到十分的庆幸与“精神奢华”,似乎有一种逃离都市“文化雾霾”,感受重返大学校园“清纯”的冲动。
国家剧院、舞剧、《孔子》、校园——遂将这一系列完美的词语一一连接起来,脑海中顿然闪现出舞台上华美的光焰,未曾想匆匆进入剧场后即是应了主持人精简的开场白:“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但当大幕徐徐拉启之时,整个舞台上闪耀出华丽、飘逸、灵动的浩大场面,富有古典宫廷乐舞的辉煌场景在梦幻般舞台灯光的映衬下,一个个舞者在高调色彩、统一服饰变幻的曼舞中,好似羽化登仙。舞剧序部的执羽情景之后,《孔子》四幕大戏分别以《乱世天问》、《绝粮》、《大同》、《仁殇》依次而展现,在场所有的观众似乎顷刻凝神屏息关注于舞剧演绎的每一刻,全然沉浸在舞剧叙事接连的情节中,伴随着深刻的主题哲理延伸,伴随着妃、公、臣三者与孔子人物关系、故事场景的演化,伴随着舞蹈人体动态描摹状物方式的激情深化,及道具、音乐、灯光、布景一系列有逻辑的深层次推进,孔子这一“圣人化境”的形象聚合成真善美的“实体神像”,似乎千年后活着的孔子跃然而出,且栩栩如生……
此刻,我好似已陷入悲欣交集、香色浓艳的故事场景剧情氛围中,被置身于古代人文与现代时尚虚实交替的情景里。诚然,我是被中国歌剧舞剧院“高雅艺术进校园”的义举而感动了。
《孔子》舞剧以“乐也者,圣人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的传承宗旨,溯源逐本。孔子剧组或许融入“古代乐治就是由乐舞的道德感化力量促成社会安定”这一大义,同时把握孔子对非礼之乐“八佾舞于庭”的斥责,遂将“圣人”活的人物搬上舞台,以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达到雅俗共赏、内外行同赞这一种难能为美的艺术极境。
试想在社会伦理悖化、价值理念资本化、文化商业化、艺术泛娱乐化的全商时代困境中,要用何等超常的意志力、创新力来精心缔造孔子仁者爱人、天地人物一体同构、参赞化育、曲成万物、大德敦化的境界,或许这本身就是一种圣贤般的执着与使命,秉承“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的凛然正气。
首先《孔子》舞剧叙事性结构,融汇了古典舞、现代舞与民间舞等多种舞台戏剧表演特色与精髓,编剧选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的乱世、诸侯纷争、天灾人祸不绝的时期中孔子列国周游、历尽坎坷的片断。其次,突出其治国之策的推行,书院教育理念的传播,为民请命的苦旅3个核心史实,采用缀联、梳理到穿越、整合及至参差、提升艺术创作方法,展现宫廷帷幕貌似庄严下的肃杀冷酷、残暴无道,一如进谏中的危境,君臣间的杀戮,传道中的悲欣,祭祀时的决然,令人震撼的是舞剧叙事结构中细节的亮色始终贯穿其间,无论是舞美设计中竹简书法背景的推移,或是进谏书简道具舞蹈的托物言志;无论是舞台古俑道具缘物寄情千年的寓意,还是万民跳傩、祭祀典礼,或是圣人舞剑祈天的心愿,都契合了一代圣贤内心“仁者”无穷的张力。尽管校园舞台所限、群舞人物庞杂,但艺术表演却俨然有序、色彩清新、主题意蕴深刻,而每一时段的舞台灯光音乐富有节奏的演进变化,将每一位舞者的表情赋予传神与出彩(而整部舞剧并未灯光分区切割或炫光特技)。
以笔者之见,观赏《孔子》舞剧最是以空杯心态、以唯美的情感、以回味的方式为上,正所谓见仁见智,仁者第一。所以真的想再一次观赏由中国歌剧舞剧院演出的舞剧《孔子》,默默无语地观舞者圣境,分享美美与共,“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舞剧孔子观后感4
印象
恢弘壮阔的音乐舞台场景,连绵不断的情节构造,中心人物的鲜明形象呈现,简洁精练的旁白陈述......这是舞剧《孔子》给观众的最直观印象。作为一部史诗性极强的历史剧,舞剧《孔子》的整体表现充满挑战和难度:首先如何从芜杂的故事情节中选出最具有舞台表现力的代表性事件,其次,如何将不同时期的情节平稳而顺畅地相联成一体,再次,整个舞剧的思想性,舞剧不是史诗,相比之下,舞剧比史诗更加具有感染性,尤其是情绪上的引导效应,最后,舞剧与史实之间的间距怎样把握,艺术真实性要求一定的超越,但又不能违背基本的历史框架。《孔子》选取的几个中心情节如下:天降仲尼(序)、礼乐天籁、 仁德安邦、圣坛惊梦、车革千国、万世师表(尾声)六个章节部分,生动再现了孔子历尽千辛万苦、人间悲凉,从凡人成为圣人的一生。非常巧妙完整,而且确实把握到了历史人物事件与舞台艺术呈现之间的平衡点。
天降仲尼篇:
以战马嘶鸣烈火横起再现了春秋后半期的礼崩乐坏硝烟四起,为孔子的出生做了客观而形象的艺术呈现,舞台背景上交替出现的熊熊大火和腾踏的马蹄、舞台上暗色调中演员摇动的旗帜具有强烈的视觉震撼效果,从舞剧一开始就牢牢把握住观众的观赏好奇心,心理上的导向作用非常强。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声婴孩的啼哭声打上了一个休止符,给紧绷的神经一个必要的休息,同时是第一章节正式点题。随后的旁白交代了孔子出生的具体情况,时间、父母及其职业状况,简单明了,可以说,舞剧开篇从宏观历史背景和微观家庭环境两个方面都给出了非常好的舞台表现和说明。而从舞蹈演员自身的表现来看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摇动旗帜时士兵队伍整体高低起伏的韵律美感、少年孔子的灵动活跃亲近大自然热爱生活、临别母亲时的伤心不舍等等都通过具体的舞蹈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至此,观众已经被深深吸引,陷入舞剧创造的浓烈历史、亲情、自然氛围中。
礼乐天籁篇:
孔子辞别母亲后开始了求学的时光,舞剧第二章表现了孔子问学与老子,师之于诸人以及“仁”、“忠恕”等核心思想的初步形成。“问礼老子”一节,追求虔诚、静穆、圣洁的舞台氛围,音乐上的辅助作用得到凸显,带有浓浓中国风和古典风格的古琴声迭次送出,音韵铿锵而庄重,古琴是中国最悠久的乐器,在古代是君子之乐,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排在第二位的就是乐,因此选择老子教孔子抚弄古琴表现孔子学礼、求知的过程恰得其宜。从舞蹈的构成看,着轻色调的伴舞从容有序的舞蹈队列和节奏缓慢而大幅度的舞蹈表演动作显示出孔子之学的特点:宽容、整肃、秩序、彬彬有礼,这也是以后儒学士人留给世界的基本面貌呈现,而在舞蹈队列中款款起舞的青年孔子正显示出勤奋学习垂范后世的精神面貌。这一章的舞台效果没有尖锐矛盾和激烈冲突,恰恰相反,它是极其恬淡质朴、冲和宁静而雍容大气的。随着孔子求学之舞的定格,标志着一个时期的结束,舞剧很自然转入下一章节。
仁德安邦
春秋战国时期的士阶层崇尚的是学而优则仕,定国安邦有所成就。孔子也不例外,该节孔子很自然从追求知识阶段转入求仕建立事业的阶段,这一时期的孔子踌躇满志意气风发,舞台表现上舞姿雄健,身手矫健。在入仕鲁国不久,他凭借着自己的才能和信念,德治仁政讲信修睦,使得鲁国处处家和政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康庄大治的声明远播天下,初有所成的孔子在舞台上的呈现更加步履坚定,昂然起舞,进取自信的情绪直接感染了看台下的观众,透过舞蹈和舞台布景上的中国古典建筑廊庙的表现,太平盛世熙攘繁荣的场景显露无疑。而星光下万家灯火的夜不闭户、道路上人心秉善的路不拾遗更形象直接地告诉观众孔子在鲁国为政多达到的境界。由200多名演员组成的强大阵容的舞蹈表演的上梁舞、洗衣舞、挑担舞,通过人们在搞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的那种安居乐业的精神面貌,表现出孔子儒家思想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
圣坛惊梦
通过舞台灯光的运用,由盛世场景下的热火朝天的建设、生活阶段转而进入低沉、阴郁的混乱阶段,舞蹈演员以舞蹈说故事,诉说了鲁王耽于美色享乐疏于政事,疏远孔子的历史事实,数百美女的环绕舞蹈不经意间透漏了中国历史上宫廷浮华糜烂纸醉金迷的统治阶层生活,忧心国事的孔子被逐渐疏远,直至愤懑出走,这一节群舞很有舞台表现力。舞剧接着转入周游诸国的阶段。
车革千国
鲁定公十三年,孔子带着弟子开始了周游列国传播自己思想,他们一路艰辛、历经各种磨难,舞台上呈现出的这是在这个背景下的一代思想家。舞蹈动作模拟人在风雪中的种种奋起之状,苍凉悲切之感直击观众的心灵。而孔子弟子的越来越多,集中而有序则显示出其思想的巨大号召力,在被手持兵戈的士兵的围困中,孔子及其弟子的舞台表现更加悲壮而感人,急切的音乐显示出形式的危急,而雷电的叱咤和洪水的滚滚则给观众以激烈的冲击感,仿佛暴风雨后的彩虹,隐隐显现。兵难之后的雪野绝粮同样充满着浓浓的悲剧氛围,舞蹈者夸张的肢体动作真实地反映出当年孔子和他的弟子历经的苦难,蛹化成蝶之前的那一时刻,人们已经被深深震撼。
万世师表
舞剧的最强音即将奏响,历经坎坷和苦难后的孔子一袭白衣款款走来,全身沐浴着圣洁之光,舞台背景的晨曦初现为曾经的各种经历划上句号,诵读着《论语》“礼之用和为贵,德不孤必有邻”的童音一句一句重复响起,愈来愈急切,紧随其后的是成年人的诵读声。在整个舞剧的表演推到顶峰,感染力也达到了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