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相关论文

2017-03-27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它是相对近代道德、现代道德、当代道德而言的.它是中国古代儒、道、释(佛)伦理思想体系的综合和概括,而以儒家道德思想体系为主的民族道德的总和。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相关论文篇一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摘要: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的灵魂,有着非常丰富的精神内核,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坚实的基础。如何使这种优良道德传统适应时代要求,在现在和未来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解决现实问题,需要以理性的思维、积极的理念去探寻其现代转化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道德传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转化

一、全面认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道德传统,是指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形成的影响人们处理各种关系、指导实践且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则是其中具有合理因素,在过去、现在和未来能够为中华民族传承和发展作出积极影响的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

从其内涵而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一般来说,是指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1]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一是“仁”,二是“义”,三是“礼”,更重要的是要用“礼”来感化、诱导、教育人们,所以“隆礼重法”就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治国安邦”的最有效的“治国之道”[2];四是“信”,与“诚”紧密联系,凸显了中华民族以诚信为立身之本的理念;五是“忠”,六是“孝”,七是“廉”;八是和,讲求“中庸之道”,谋“和合”、求“大同”,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等等。如此种种,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得以传承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其精神内核深深印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

时至今日,面对纷繁复杂、日新月异的世界,社会中出现道德信仰匮乏、道德力量削弱、道德实践遇阻的现象,加强道德建设成为必然选择,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为道德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发挥其现代价值。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即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核心价值观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居于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是一个社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规则。[3]核心价值观凭借其所拥有的主导性、传导性、理想性等特征,影响着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于人民群众的广泛的价值认同、与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紧密联系、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从国家、社会、公民个人三个层面分别体现了一定的目标追求、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紧密联系的整体。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民族都有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念。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华民族之魂,有着弘扬共同理想、凝聚精神力量,建设道德风尚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助力。

二、辩证看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与其之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都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第一,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5]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优良文化、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的集中体现,蕴含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道德规范、社会习俗、价值认同,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今天仍然焕发着蓬勃的生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所蕴含的“仁”、“义”、“礼”、“信”、“忠”、“孝”、“廉”、“和”等观念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内容,“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6]能够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良传统之间的良性互动,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传承和创新。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英语,都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优良道德传统为“根”为“源”,又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和创新,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培育和践行,能够使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在新的历史环境下顺应时代发展、丰富其内涵,经过不断激荡洗涤、历久弥新,蕴含着解决当代问题的重要启示。

三、避免两种错误倾向,探寻优良道德传统融合转化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对外来文化曾做如下论述:“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肠胃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其实对待本民族的文化传统也是如此,要以当今时代、现实的社会为背景,以“扬弃”和“创生”的精神理念对道德传统进行传承、融合和转化。

一方面,要以理性思维剔除传统道德中的糟粕,避免“全盘否定”的错误倾向。传统道德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社会条件紧密相关,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形成有着特殊的背景,是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重视伦理纲常的思想文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难免包含一些与时代发展要求相悖的成分,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全盘否定”亦不可取,要学会汲取传统道德的合理成分、顺应时代要求,去粗取精,批判继承。

另一方面,又要以积极理念去汲取传统道德中的精华,避免过分夸大的错误倾向。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虽然其形成于传统社会,但其所蕴涵的“仁”、“义”、“礼”、“信”、“忠”、“孝”、“廉”、“和”等精神内核,在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如何结合时代要求去解读、传承和升华有待进一步研究。在此,需要注意的是要认识到优良道德传统作为思想文化的一种,其作用发挥又具有内隐性、渐进性、条件性,要避免过分夸大的绝对化倾向。

此外,还要特别注重优良道德传统的现代转化,探寻有效转化的现实路径。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从过去走来,要想使其在现在乃至未来发挥作用,需要进行一定的融合和转化,顺应一定时空、一定社会的要求,探寻其有效转化的现实途径显得尤为关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以优良道德传统读物为载体,形成新的“经典”;二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传承与创新;三是发挥榜样作用,形成道德示范;四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引导全社会的自觉践行;五是运用现代科技,拓宽宣传、转化渠道;六是重视学校教育,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组编.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罗国杰: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精华”与“糟粕”.道德与文明,2012年第1期。

[3]王燕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丛书・总论.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4.12。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第3版,《人民日报》2012年11月9日。

[5]《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34页,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第22页,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的相关论文篇二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学探讨》

【摘 要】传统道德历经几千年沉淀,熔铸了深邃的智慧,其看待问题的高度、广度和深度对现代生活有着深刻的启发。讲好这一部分内容,需要在教材基础上拓展创新,增加人性角度和因果方法论,充分揭示传统道德的精髓,提高教学教学效果。

【关键词】传统道德;原则;内容;精髓

教育部统编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题目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包涵三方面内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重大意义;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要内容;正确对待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关于第二个方面,也就是传统道德的主要内容,笔者认为教材归纳的完整性值得商榷,归纳的内容也不够深刻,没有抓住精髓从贯通古今的角度深入分析其时代价值,而是就传统讲传统。因此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有限,甚至在一些学生心目中形成“老生常谈、不过如此”的印象。这不但不利于学生受到传统智慧的启发,而且不利于学生形成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削弱爱国主义的情感。因此笔者建议,对这一内容的教学要在教材基础上深挖一步,细化一些。

1.教学的原则

首先,对道德的认知除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外,还应该有人性主义的角度。所谓人性,概括说就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点与需求。比如趋利避害,不管是什么时代、什么样的生活条件下,人都有追求快乐、趋利避害的内在要求。是否能实现这些要求成为道德评判的标准,如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人性的基本内容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性、稳定性,因此传统社会形成的人际交往基本规范也就有了永恒性。道德针对的人与事随历史不断变化,但内核是一以贯之的,重要的是把握精髓,而不是借形式变化否定内容。这样一来,传统道德对现代社会的适应性就明显增强了。其次,传统道德本身的思维方式或教育方式是因果论,认为所有现象最根本的起因是人内心的“念头”,看问题不能只看现在,而应该从第一念出发,看清因果相续的连锁反应。如果从长远与最终的结局看,这一念能带来好处,那就是善的。如果不能,就“防患于未然”,及时断掉这个念头。这种因果论的教育方式承认人有向上的本能,通过分析结局让人们看清行为本质,自主选择道德行为,尊重了人的主体性,很适合大学生。比单纯说教和灌输更少逆反,效果更好。

2.教学的具体内容

2.1去掉“智”的道德体系值得商榷

教材对传统道德总结出六条内涵,仔细分析这六条里面有四条就是古代儒家“五常”中的“仁”、“义”、“礼”“信”,但把儒家的“智”去掉了,增加了“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看做是一种高层次最求”,和“重视道德践履,强调修养的重要性,倡导道德主体在完善自身中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形成现在的六条。儒家“五常”中的“智”,要求待人处事要有智慧,避免教条化和片面性。有智慧的人能全面看问题,能是把对立的事情综合起来,能看到每一个事情正反不同的侧面。比如“仁”,本意是指替别人着想,但是如果没有智慧,不考虑自己的真正目的和别人的心愿就会把善良变成讨好、强加、甚至伤害。所以每一条道德都需要智慧作指导,否则常常会过犹不及。智慧是道德不可缺少的因素,教材把这一点去掉,似乎并不可取。

2.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在顺序上,教材把为国家奉献的“忠义”精神放在第一位,合乎有国才有家的道德要求,但是爱国家首先是从爱故土爱家人培养起来的,没有热爱家乡亲人的感情起点和逻辑起点,哪来对“祖国”的概念和情感?所以考虑到事实发生的逻辑,把仁爱放在第一位更恰当。

仁者爱人,用在人际关系上就是和谐或团体协调。结合人性论和因果论,“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仁”起源于血缘天性。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是儒家对仁的因果关系的理解。人在家庭中由于血缘亲情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到了社会上就会对象征父亲权威的领导或规则尊敬遵守,对处于同辈的同事、朋友友好相处。会把爱从家庭扩充到社会,所以孝悌是仁爱的根本。现代心理学的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在幼年时期与照顾着形成的关系会成为将来社会关系的模板,也证明了儒家理论的正确性。二是“仁”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比如古代人反对挖矿,反对为了人的利益破坏自然,他们看到人的一举一动对自然造成的影响,不是他们不知道享受,但是在他们看来,人和环境是平等的,众生平等并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怜悯之心,而是他们认为只考虑到个人享受,不考虑千秋万代,不考虑整体关联,后果会很严重。现代人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一切都要按照人的需要去摆布,现代工业化国家不断享受环境,这种无止境的开发比带来的舒适后果可怕得多。古人看到的是其中的因果。他们讲整体主义并不是愚蠢,如果仅仅看到古人不如现代人更有效果,更有利益,就会忽视他们更最深层的智慧。他们是从更深更广更为远大的胸怀来看待人类发展的。三是“仁”的心理基础是自我和谐。人际和谐从心理层面讲,就是对自己的和谐,“境由心生”,世界都是人构建出来的。人内心对自己有更多的苛责,就会对别人要求过多,对自己和谐,就会对别人友爱。人际关系和谐是内心和谐的折射,只有善待自己才能善待别人。对自己狠的人,对别人也狠,这样的人会想:我做好了,你为什么不能做好?我压抑了,你为什么不能压抑?所以仁爱是从爱自己出发来爱别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

2.3注重整体利益、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注重整体、国家、民族利益,谈到的是如何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就是集体的一个部分,没有超越集体的个人利益。反过来说整体又是个人的组合,当个人与整体利益一致时,没有问题。关键是不一致时如何处理?“天堂与地狱”的故事形象地揭示了其中的道理,如果每个人只想着自己,大家都吃不上东西,如果我为人人,就会人人为我。这也就是义与利的关系,关心整体和他人利益就是“义”,关心个人利益就是“利”,责任与奉献就是“义”的表现,儒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把责任与奉献放在第一位。从大的方面讲,只有营造好和谐的大环境,个人才能在其中享受美好生活,追求自我价值。道家从另外角度解读这一问题,道家认为“外其身而生”,“无私”的人才能长生。比如现代社会的仇富,原因就在这里,难得的东西是人们共同追求的,一旦被某一个人掌握,必然引起纷争。把自己放在风口浪尖上的人会被别人拽下来,把自己和环境融为一体,就能保证个人的平安,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享受别人未享受的就会受到报复、惩罚,所以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而不是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大家都满意了,看到走在最后的你,反而会心生敬仰。道家从人性特点出发,提出了更深层次的义利观。有人认为,儒家是“阳谋”,讲入世的一面,道家是“阴谋”,看到出世的一面,把儒道结合起来,会给后人更为全面的启发。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