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因素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在全球化时代,不但各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也出现了激烈的融合和冲突。全球化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以下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因素,一起来看看吧!
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因素
摘要: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给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与此同时,随着西方文化迅速扩张,消费文化日益盛行,文化呈现出世界趋同或融合的趋势,这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很大的冲击,我们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让传统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
当今的世界正处于一个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代。科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经济交往的日益频繁,通信传媒的高速进步,自由贸易的逐步深化,正在把整个世界融合为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市场,国际交流与合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推进。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加快经济增长速度、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富国和穷国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但也是侵犯一个国家主权、侵蚀当地文化和传统、威胁经济和社会稳定的一个很大争议的过程。全球化和文化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经济全球化与政治多极化的今天,任何一种民族都面临外来文化的冲击。我们应该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全球化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保持我们文化特色,借鉴外来文化优势的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① 正文:
全球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日益凸现的新现象,是当今时代的基本特征。
全球化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讲,从物质形态看,全球化是指货物与资本的越境流动,经历了跨国化、局部的国际化以及全球化这几个发展阶段。货物与资本的跨国流动是全球化的最初形态。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相应的地区性、国际性的经济管理组织与经济实体,以及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等精神力量的跨国交流、碰撞、冲突与融合。
总的来看,全球化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的相互联系、影响、制约的多元概念。“全球化”可概括为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文化、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十个方面的全球化。
全球化(globalization)是个具有煽动性的词。拥护者憧憬它会给整个世界带来空前的进步和繁荣;批评者断言它会给发展中国家带来贫困、战争甚至文化灭绝。
什么是全球化?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全球化还包括人员的跨国界流动。人的流动是物质和精神流动最高程度的综合。
科技进步是一切社会变迁的原动力,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是全球化的依托。交通的进步促进人员和物质产品的全球化,通讯的进步促进精神产品的全球化。当然,两类技术的作用经常分不开。互联网能调动资本,轮船也能传播精神。
抛开技术进步因素,全球化是资本的全球化,亦是关于资本之“主义”的全球化,即利润至上观的全球化——马克思在150年前就讨论了全球化的这个本质。除了战争时期,资本在全球范围里疯狂地追逐利润,每天24小时,从不疲倦。所以,到目前为止的全球化体现为市场经济体系在全世界的扩张。其他一切方面的全球化,包括国际化的共产主义运动,都从资本全球化衍生而来。若世界市场的扩张是必然的,全球化也是必然的。既然全球化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人们当然希望拥有自己鲜明的立场。全球化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不同的事情在不同的空间和不同的时间里能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四类变量无限多。既然人们无法预知所有的变量,只好依赖意识形态决定自己的立场。
对众多的支持者而言,全球化是一种基于世界大同理想的意识形态。支持全球化就是尊重“市场规律”,顺应历史潮流。对众多的反对者而言,反全球化是一种基于平等世界理想的意识形态。反全球化就是反对扩大贫富差距,反对霸权。意识形态倾向是人类的天性,也是人类进步的重要动力。然而,笔者在这里不想谈论意识形态,只想就事论事。
眼下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讯技术的飞速进步引起的,交通技术并没有飞跃的进步。自19世纪后半期到20世纪初,以轮船、铁路、汽车和飞机为代表的交通技术出现了质的飞跃,人员和物资的国际交流呈几何级数增长。那个时候移民是容易的,入境管理并不严格,护照也可有可无。美洲就是在那个时代开始住满移民,中国人就是从那时开始改穿西式服装,改用西式笔墨,扛洋枪、住洋房、用洋火、使洋钉,以及下南洋、闯西洋、赴东洋。
电力的使用,广播的兴起,电话的出现,新闻出版的普及,乃至后来的电视时代,上述任何一种通讯技术的进步,其意义未必低于互联网。因此,过去精神产品的全球化程度不亚于今天,精神产品的多元化也不亚于今天。否则,民主思想、共产党人的思想乃至形形色色的其他意识形态怎样传遍19和20世纪的世界?除了巨额的“金融资本”,据说今天的全球化还体现为互联网的兴旺普及。互联网使得信息传输变得快捷和方便。但拥有信息与拥有知识显然不是一回事,信息量的增大未必增加观念的多元化。今日美国人的观念并不比越战时更多元,也不比印度更多元。中国知识界今日的观念甚至不一定比2300年前的战国时代多元。比起今天的大学,上个世纪20年代的北大在思想上难道不是多元化得多?中国人现在的观念当然比20年前多元化了,但那并不是互联网的结果。
两次世界大战加上冷战,绵延80年,切断了世界的全球化进程,使冷战后开始恢复的国际交流显得突然和新颖。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倘若某个历史学家告诉我,在上上个世纪和上个世纪早年,人员、物资、资本和精神的国际交流程度高于今天,我不会感到惊奇。
当然,我并没有说未来的全球化不会超过以往的全球化。 全球化带来什么?
无论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空前的全球化过程里,以往的经验都具有启发性。全球化的历史经验可以分成四大类:道义问题;收益问题;趋同与逐异问题;国际主义与民族主义问题。而以下四个全球化特征正对应着这四个问题。
1.缺少法治道义的全球化。任何国家内部的市场化都是随着法治环境的逐渐成熟而成熟的。国际的市场化却不是在法治环境下进行的,也就不可能“成熟”。只要缺少世界政府,所谓国际市场的法治化是根本不可能的。当立法、司法和执法都归于一家,只有理想主义者才去奢望公平,也只有那些最有能力从不公平中获利的国家才去奢谈国际秩序有多公平。如果没有全球的法治政府,所谓“全球治理”(global governance)就不可能是体现国际公义的治理。
2.无法预知国家损益的全球化。抽象谈论在全球化中获益或受损的条件非常困难。强国、弱国、大国、小国都可能获益,也都可能吃亏。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高速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
3.刺激追求差异的全球化。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全球化导致的“逐异”却是深刻的。追逐不同是全球化时代最深刻的特征。全球化的资本毫无人性可言,它带来激烈的社会变迁,刺激形形色色意识形态的兴起,也必然伴随激烈的社会集团、意识形态乃至民族国家之间的冲突。以往的全球化带来了繁荣和进步,也带来了大革命,带来了国内战争,带来了“世界大战”。
4.促进民族主义和国家疆界的全球化。毫无疑问,近代以来形形色色的国际主义都产生于全球化。可是,全球化带来了更强大的民族主义,带来了护照和海关,带来了人员交往的阻隔,带来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疆界,带来了更先进的武器和更强大的国防。在以往的全球化里,获胜的不是国际主义,而是国家主义,特别是民族主义。在今天,我们看到了“欧洲合众国”主义的兴起,欧洲货币的使用,欧洲边界的巩固,欧洲海关的确立,欧洲防卫的统一。是什么刺激出这种新“西欧民族主义”?美国、日本、西欧……哪一个还在谈论国际主义?当人们已经把保卫疆界安全的战场延伸到外太空,谁还能说全球化消灭国家疆界呢?曾几何时,为普世欢乐而设立的奥林匹克和世界杯居然成了民族的角斗场,国家之间的竞争,甚至成了在民族国家内部进行竞争的资本。
结语:
对关于全球化是一个现实存在的现象还是只是一个说法还存在学术上的讨论。虽然这个词已经被广泛使用,但是一些学者争论到这个现象在其它的历史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另外,很多人注意到,那些令人相信我们是处在全球化进程中的现象,例如国际贸易的增长和跨国公司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它们开始被建立的时候并不是制定了的。因此有很多学者更喜欢使用“国际化”而不是“全球化”。简单的说,它们两者的区别在于国家的角色在国际化中更重要。也就是说,全球化程度比国际化要深。所以,这些学者认为国家的边界还远没有达到要消失的地步,因此,完全的全球化还没有开始,也可能不会开始——从历史上考虑,国际化从来没有变成全球。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沟通越来越频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文化发展方面的变化越来越突出,由此产生的影响值得研究。
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我国现阶段的文化特征呈现多元化趋势,这其中包含诸多积极有力的因素,同时也伴随着一些不利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及文化的概念
经济全球化(Economic Globalization) 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简单的说也就是 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去理解经济全球化: 一是世界各国经济联系的加强和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二是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三是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即各种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越来越强。 总的来讲,经济全球化是指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先进科技和生产力为手段,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最大利润和经济效益为目标,通过分工、贸易、投资、跨国公司和要素流动等,实现各国市场分工与协作,相互融合的过程。
文化(culture)没有具体而固定的定义,就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而言,文化是“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与政治在观念上的反映,影响并作用于经济与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象征,所以自人类文化产生的那一天起,其呈现的一直是以地域特点或民族特色为代表的多元化发展局面,如华夏文化,希腊文化等。对各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发生影响。
二.经济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
在全球化的过程当中,地区间的文化差异逐渐缩小,同时地区间文化逐渐走向趋同。在文化的影响中,不同社会经济地位、不同宗教、不同民族、不同历史文化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不断地向其他国家输送自己的文化,而且在其他国家某种程度上成为主流文化,而地区的本土文化,却退居成为非主流文化。如东南亚的菲律宾,现在已经是完全按照美国的社会文化方式来运行,而本土的历史文化,却退居成为次文化。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文化的冲击,总的来说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文化产品的冲击。中国首先将面临占有国际优势地位的文化产品对中国文化产品的冲击。第二个是文化资本的冲击。国际文化资本进入中国参与整个中国的文化企业的生产,采取某种本地化的生产方式,就地整合资源,就地生产、产品就地出售。第三个是文化价值观的冲击。随着外国文化产品的普及,它一定会对我国文化消费者在文化心理、文化认同等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外来文化对中国市场的强烈冲击、西方文化大举扩张,外国文化产品不断挤占中国文化市场,征服中国的文化受众,使中国文化面临削弱自身特色、倾向西化的现实威胁,在理论上对西方文化理论进行话语平移,在创作上对西方文化创作模式进行模仿和复制,由此甚至使西方文化对我国所进行的文化霸权得到部分实现,对当代中国民族精神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威胁,抑制了中国文化合理功能的充分发挥。全球化给中国文化带来的压力还体现在中国文化进行国际参与、实现国际化发展方面的重重困难和阻力。
中国传统文化遭遇了市场经济的时代洗礼,导致传统文化架构的崩溃和新的文化孕育和诞生自然经济的可控性、自足性、低效率,这与市场经济的非控性、开放性,高效率,是根本对立的。这种相异的社会结构,决定了有各自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取向,中国人传统的价值标准、道德观念受迅速变化的经济关系、社会生活的影响,发生变化,使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出现多元化和多极化。当今世界来势汹涌的全球文化一体化、同质化过程,其实质就是向现代西方高科技文化趋同、被西方高科技文化同化的过程。现代科技含量低的异质传统文化因为其自身缺陷,在一体化浪潮面前显得苍白软弱,没有还手之力,只能一败再败,有的甚至在短时间内灭迹。中国传统文化当今的命运,很让人有感慨。一些人对自己文化传统的反省几乎到了自虐的程度。几十年来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批判多于继承,否定多于肯定,缺少认真的总结,更遑论普及。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在国人的心目中的忘却速度令人吃惊,对文化问题的质疑却日益弥漫,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正面临无以为继的危机。
历史在演变,理论在发展,文艺的精典也在不断扩大、重构和完善,传统的审美内涵也在有着当代意识的当代人的重新阐释下而另具新意。中国文学艺术虽然在近一百年里深受西方影响,但因其固守自身规律而长期循着自身的发展逻辑,在理论方法上变化不大。经过历史的洗礼,国人借助西方文化研究的理论视角来分析研究世纪末和新世纪初的中国文学艺术的方法逐渐扩大。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文艺正处在东西方文化互动的冲突与融合当中,中国的文学艺术理论工作者肩负历史的重任,承担起了继承发展中国发展文化的重任,在理论上建构和完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之在世界大的变革之中立于不败的地位。
全球化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才有,研究文化艺术史,便可以发现:全世界的传统艺术在当代,它们都程度不同的受到了这一冲击。中国的戏曲,西方的芭蕾舞、交响乐,日本的能乐,印度的戏剧等等,无不受到这一挑战,并对世界传统文化构成了威胁!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文化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发展,需要我们理性看待自身的文化传统,处理好民族性与时代性的关系;也需要我们理性的面对其他文明,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全球化的关系。
经济全球化状态下如何应对文化多元化? 针对目前的趋势,提出以下三点: 1、寻找不同文化的相同之处 全球化是个进程,指的是物质和精神产品的流动冲破区域和国界的束缚,影响到地球上每个角落的生活。它不是一个单一化的过程,而是一个逐渐尊重差异的过程。在“不同”的基础上形成和谐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如果一味追求“同”,不仅不能使事物得到发展,反而会使事物衰败。所以,在与世界文化的交往中,倡导平等交往和对话,在沟通中取得共识,达到合而不同。
2、发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独特的部分,其中所凝聚的生活、实践智慧、审美的魅力和情趣等,都为世界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下,我们更需要发扬和支持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传统文化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3、创新传统文化
创新是进步的马达。传统文化不易被人接收,所以就要将其创新,但本质还是原来的。以适应时代,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不失自身传统文化特色,却又与时俱进。要从全方位角度考虑,包括文化观念创新、文化策略创新等。但主要是以一个容易被接受、被关注的文化形式为最主要出发点。为了达到预期效果不能破坏文化本身的内涵,要从宣传角度改变策略,在纯粹的教育性意义方面有所改变。
总之,在这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中,我们应正确对待文化发展,在遵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接纳外来文化的同时,应保护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并令其在时代大潮中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