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在07word添加论文页码_如何在07word添加论文页码
论文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那要怎么在07word添加论文页码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一些怎么在07word添加论文页码的方法,希望你能有所感触!
怎么在07word添加论文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中国梦的论文范文
中国梦的文化价值
“中国梦”如今已成为国内外学界热议的话题,从多重角度阐释中国梦的观点异彩纷呈,而读懂这个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梦想,需要合理理解其文化价值。从不同理论视域出发,可能对其作出不同的文化判断和价值评价。以历史唯物主义审视中国梦的文化价值,需要深入理解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和重要矛盾关系,展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未来走向。
一
从当代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角度看,当我们检索影响170多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资源,可以看到,马克思主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优秀文化是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三大要素。它们在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彼此相互作用,体现了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百余年来中国文化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都得到可观的发展,而“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流合一,综合创新”[1]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结构的基本特征。“三流合一”是170多年来文化对话和文化实践的结果。其中,“马学”源自“西学”又超越了传统“西学”。“马学”稍晚于“西方”传入中国,“马学”在中国广泛传播并获得中国形式,是中国历史选择的结果。“马学”和“中学”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融而为一、互养相成,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结晶。
“西学”是“马学”产生的文化土壤,不全面了解“西学”,就难以完整把握“马学”产生的历史语境。“西学”对现代中国文化产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百余年来西方的教育文化、科技文化、礼仪文化、宗教文化、经济文化与政治文化都促进了中国人文化观念的变迁。改革开放以来,西学名著的译介已经形成可观的文化规模,“西学”的现代思想观念、新兴科学技术与学术制度得到学界广泛接受,网络信息平台加速了西方文化的传播速度,也引起了中国有识之士的全新审视。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图景中,包含“中西马”三大文化要素的现代中国文化与包含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当代西方文化的对话,日益成为现代中国文化自我深化及其海外传播的重要途径。
绵延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植根于社会心理的深层,是在当代中国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意识形式。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思想路标都体现着有识之士的历史选择,这种选择源于现代中国人追寻国家富强与生活幸福的心路历程。在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人矢志不渝的文化探索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我。我们深知,仅用外来文化话语和思维进行文化创造,既无法增强中国文化凝聚力,也难以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百余年来中国文化发展的经验表明,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体现中国文化发展的独特属性,开启文化对话的时代眼界。
以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世界历史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突破了中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开拓了中国人的文化眼界。现代中国社会的文化实践浸润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机理。马克思主义的超越形而上学的文化特质与中国传统文化务实求理的风格内在融通。作为重要的文化实践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根本上强调了中国文化的价值诉求,使社会平等和个人自由全面发展成为现代中国文化重要的思想主题。可以说,在百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始终是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思想力量。
二
从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矛盾关系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也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关系,这些矛盾关系在精神文化领域得到了深刻的反映。当今文化观念的传播日益快捷,原有的文化观念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道德失范、价值观扭曲、信仰危机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同当前中国文化发展相对滞后之间存在着深刻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具体表现是文化乱象的存在和文化信仰的危机。这种精神危机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社会进一步发展的紧迫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矛盾分析方法和总体性方法,思考中华民族的现代文化定位,以全球化时代的中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状况为背景,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脉络为线索,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各种重要矛盾关系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首先,应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为上层建筑的文化是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发挥重要的反作用。百余年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相融合,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内涵。“马克思主义,就像所有其他的文化现象,随其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2]人们的文化观念受到社会思潮的影响,而社会文化思潮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文化观念的变迁回应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律动。文化发展尽管具有不平衡性,但终究体现一定时代的经济状况,终究要表达时代精神。文化产品具有双重属性,其意识形态属性体现文化的软实力特征,其经济属性是文化的硬实力表达。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文化发展的现实形式,前者突出文化的公益性,注重发挥文化的社会功能,注重文化内涵的普及与其对人们日常生活的精神导引;后者突出文化的经营性,注重体现文化的载体意义,注重文化产品承载的有形的劳动力价值规定。二者共处于文化发展过程中,承载的精神内涵是一致的。
其次,应处理好文化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的关系。具有社会功能的文化不是独立于政治的纯粹精神现象,总要反映一定时代的精神共性,必然体现自身的政治价值。为此,应以历史眼光和主体意识反思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既注重弘扬主旋律,彰显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时代高度;又注重改变不适应文化发展的制度安排,更新束缚当前文化发展的行为规则,完善维持各种文化组织机构设置及其运转的制度体系,以制度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支撑。在文化自主与文化开放并重的发展格局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文化与文化政治,既倡导政治文化的中国化和大众性,又倡导文化政治的时代化和国际性。在尊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同时,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民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显示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文化形象,激发当今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活力,是体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战略选择。 再次,应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社会生活之间的关系。作为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方式,文化凝炼日常生活的历史记忆,呈现日常生活的实际样态。当代中国社会生活五彩斑斓,人们的生活方式既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历史记忆,又反映了西方文化的多彩图景。跨文化理解与文化交流日益平常,其中既有文明的冲突,也有文化的延伸与接轨。既有对技术理性、大众生活乃至现代性的文化批判,又有对各种非主流文化的重新理解。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信息平台不断拓宽,多样化融合为文化共享提供了各种可能,传统社会的文化塑造转变为现代社会的文化选择。回应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文化需求,需要确认反映当代中国社会新的利益关系和价值观念的文化逻辑,建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文化规则,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使人们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获得文化归属感和生活幸福感。
最后,应处理好文化发展内部各环节的关系。任何时代的文化都是复杂的社会有机体,文化的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处于同质的社会时空。推动文化各要素各环节相互促进,应处理好文化继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文化观念与文化实践的关系、文化创造与文化传播的关系、文化批判与文化建设的关系以及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关系。使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使文化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以时代精神更新人们的思维观念,在扬弃陈腐、堕落和低俗文化观念的同时,弘扬积极、健康、文明的时代风尚,注重发展文化高端形态,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提出合理配置文化资源的有效策略。文化发展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各种关系,涉及发展城市文化、乡镇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各方面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是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理论与实践对接的现实路径。
三
从中国梦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角度看,中国梦与世界各国的美好梦想相通,同时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与中华民族的文化风格,反映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如今,中国的国际交往与合作日益频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中国奇迹”。当西方世界开始认识中国的时候,我们已经了解了西方世界。我们知道,詹姆斯・亚当斯1931年在《美国史诗》中提出的“美国梦”以个人主义的方式张扬了美国精神,一直是推广全球的美国主流价值。而悄然兴起的“欧洲梦”倡导人类从物质牢笼中解放出来,强调共同体互相依赖,倡导实现文化多样性,共同抵制战争,呼吁全球合作,共享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生活。[3]这些梦想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有各自的适用性和限度。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170余年的沧桑和奋进之后,对梦想也有独具特色的理解和体会。
历史证明,实现中国梦,不能简单模仿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不能在虚无的臆想中拼接传统文化的瓦片,不能在脱离实际生活的语境中作教条式的引申。中国梦体现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既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烙印,又具有包容天下的时代特征,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价值诉求。所以,“当代中国梦不是排外的梦,而是改革开放的梦,是与其他民族梦相互映照的梦。其他民族的梦给了我们许多启迪,激活了我们民族内在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们的梦也会给世界带来许多新的色彩,让世界变得更加姹紫嫣红、多彩多姿。”[4]作为一个喜闻乐见且得到全球热议的概念,中国梦生动地归纳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拼搏与憧憬,表达了中华腾飞的未来远景。
中国梦彰显了170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主线,确认中国梦的文化定位,实则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文化思路阐释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之路。回顾170余年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审视中国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呈现方式与解决方案,我们应当看到,曾饱受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欺凌的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始终探寻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的梦想,始终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社会发展既关系到13亿人口的生活境遇,也关系到世界发展的总体格局。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有显著的发展成就,也有很多制约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如何突破这些难题,以更高远的梦想引领中国腾飞,为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是实现中国梦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中国梦是对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理想的深切表述,是对文化发展理念的现实表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广泛的人民性。因为“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追寻中国梦,就是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5]实现中国梦,必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国际社会对中国梦的关注,既是对中国现实与未来的审视,也是对中国精神所具有的全球价值的期待。在当今时代,以改革开放的创新思维激发当今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活力,系统揭示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实践逻辑,阐释现代中国文化发展的价值诉求,需要凝聚全体中华儿女的智慧和力量,形成社会发展的合力,共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提升现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在改变中国的历史进程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奉献。
概言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普遍性维度反映了全球化时代文化发展的一般特征,其特殊性维度反映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特质。这种普遍性和特殊性在当代中国文化的各种矛盾关系中得到了生动体现。强调中国梦的文化价值,应看到当代中国文化的矛盾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逻辑的现实展开,体现了融入世界历史的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选择。这些矛盾关系是中国文化问题的多样表征,既来自于历史积淀,也来自于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实践。解决当代中国文化问题,需要灵活运用中国文化的思想语法,纠偏关于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各种错误认识,调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过程中产生的文化冲突,分析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探究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与构建中国文化形象的可行性策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现代品格、中国气派和国际视野,成为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力量。
参考文献:
[1]方克立.“马魂、中体、西用”: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J].北京大学学报,2010,(4).
[2][美]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张旭东编,北京:三联书店,1997:274.
[3]参见臧峰宇.马克思政治哲学与中国梦――访麦克莱伦教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12-25.
[4]韩震.中国梦的理论构建与哲学社会科学的责任[N].光明日报,2013-05-17.
[5]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