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

2017-06-07

让幼儿知道两面镜子随着旋转角度的不同会反射出不同个数的像。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科学的兴趣。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篇一

有趣的镜子

【活动目标】

1、了解镜子的基本特征和用途。

2、知道两面镜子随着旋转角度的不同会反射出不同个数的像。

3、培养细心观察的习惯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卡通动物纸片若干,30面镜子,水笔

【活动过程】

1、发现我自己:小朋友们,上课开始前先让你们猜个谜语:“我看着你,你盯着我,没我就没你,没你却有我。”教师出示镜子,让幼儿观察其特征。

提问:大家来观察下,镜子时怎么样的。

(镜子都是用玻璃做的,是平滑的、凉冰冰的、可以反光的,背面涂了层特殊的材料,叫金属漆,这样就可以清楚地照出物体了。并幼儿学说金属漆)

提问:为什么能看到自己的样子。

(引出“反射”这个词,因为光把我们的样子反射在了镜子上,镜子又把上面的图像反射到了我们的眼睛里)。请幼儿上来按照图片进行讲述。

2、背后的秘密。

提问:小朋友都能看到自己的脸,那能不能想办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呢?提供每个幼儿一面镜子自己操作。

提问:一面镜子是不是看不到自己的后脑勺啊,那下面我请两个小朋友合作,看看用两面镜子能不能看到。之后教师分别请幼儿上来面向幼儿,在其后脑贴上任一图片让他用两面镜子看到背后的图片。

3、数一数。

教师先将两面镜子同方向摆好,请幼儿上来数镜子里面的笔有几支。然后旋转一面镜子,使其呈现2个像、3个像、4个像······无数个,并请幼儿上来观察。

提问:你们还记得刚刚老师是怎么做的吗,你们发现了什么。简单介绍原因(镜子与镜子之间的重复反射)。分组探究。

活动延伸:

今天我们观察的是平面镜子,生活中还有很多种镜子,像放大镜、望远镜等,小朋友下次可以在区角活动里去探索他们的“秘密”。

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篇二

庄稼的好朋友

【活动目标】

1、认识蝌蚪和青蛙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益虫,要保护青蛙。

【活动准备】

1、ppt课件:蝌蚪变青蛙。

2、课件:声音-青蛙的叫声。

【活动过程】

一、播放声音,引起幼儿的兴趣。

师:(教师用什么的口吻)小朋友你们听,是谁在叫?

奥!小朋友听出来了,是青蛙在叫。

我们一起来学一学青蛙是怎么叫的?

二、了解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1、出示图片:蝌蚪

师:你们看,图片上是谁?(蝌蚪)

让幼儿互相说一说,小蝌蚪长的什么样子。

2、集体学一学小蝌蚪是怎样在水里游来游去的。

3、提问:小朋友知道蝌蚪和青蛙有什么关系吗?

启发幼儿根据已有经验讲述自己对蝌蚪和青蛙的认识。

4、ppt课件:蝌蚪变青蛙。

观看蝌蚪变青蛙是过程:

卵 → 孵化 → 尾巴的根部开始膨胀,外鳃消失,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 → 长出了前肢,和后肢相似,但后肢较为强壮,尾巴还未脱落 → 尾巴消失,和青蛙相似 → 长成青蛙。

三、青蛙的生活习性。

1、青蛙喜欢生活在什么地方?

小时候只能生活在水中,长大后还可以到陆地上生活。

青蛙平时栖息在稻田、池塘、水沟或河流沿岸的草丛中,有时也潜伏在水里。

2、青蛙怎样呼吸。

青蛙用肺来呼吸,但也可以通过湿润的皮肤从空气中吸取氧气。

它皮肤里的各种色素细胞还会随湿度温度的高低扩散或收缩,从而发生肤色深浅变化。

3、青蛙喜欢吃什么?

青蛙吃苍蝇等害虫,青蛙吃昆虫,(昆虫吃草或庄稼),一般是夜晚捕食。

4、为什么说青蛙是我们的好朋友?

因为青蛙帮农作物捉害虫,可以不打农药。

5、菜市场,有人捉了青蛙来卖钱,他们这样对吗?

我们小朋友应该怎样做呢?

四、幼儿操作活动:池塘里的青蛙。

启发幼儿想一想,小蝌蚪是怎样变成小青蛙的?启发幼儿用画箭头的方式,表现小蝌蚪成长的过程。

幼儿园科学教案设计篇三

《站住了,别倒下》

一、活动背景

教育家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儿童的本能冲动。学前期的幼儿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围世界。我们就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探索的对象,预设产生一些科学案例,以此引导幼儿发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从而激发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站住了,别倒下》就是以生活中的“物体平衡性”现象作为原形,预设产生的一则案例,本案例贴近幼儿的生活,取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具体的生活素材来引导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培养他们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品质,激发幼儿探索生活现象的兴趣。体现了“科学教育生活化”这一《纲要》精神。同时为了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促进完整人格的成长,我们还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语言大胆表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培养他们自信的性格并学会认同别人的优点。因此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为:1、引导幼儿大胆探索让物体站起来的方法。 2、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探索的兴趣,能表述自己的操作过程,交流探索结果。 3、积极参加活动,在操作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课堂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

1、根据生活经验来说说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_@我是分割线@_@师:桌上有什么?你知道桌上哪些东西能站起来,哪些东西站不起来吗?

2、实际操作,区分哪些东西能站住,哪些东西不能站住?

师:是不是像小朋友说的那样呢?我们来试一试。(引导幼儿动手操作,请幼儿区分后,放到不同的两个筐子里。教师巡回)

3、师:为什么有的东西一站就站住了,而有的东西不容易站住呢?(当幼儿讲述理由后,教师在前面演示验证)

(效果分析:观察活动材料,引起幼儿兴趣。材料能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材料能引发起幼儿产生摸一摸、试一试的愿望。通过动作操作让幼儿对自己的判断进行验证,知道的并将物品平衡与物体的重心位置有关,进行分类摆放。)

片段二:尝试用多种方法让不能站住的物体站起来。

1、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那些不能站住的东西站住呢?

引导幼儿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后;个别讲述,教师在前面演示孩子的方法并在黑板上示范记录(方法同“记录表”)

2、幼儿尝试操作,并进行记录。

师:你们讲了那么多的办法,那么是不是真的有用呢?我们还是用实验来证明一切吧。这次,请你动手尝试后,把试验的结果记录下来。(出示记录表,讲解记录方法,人手一份记录表)

@_@我是分割线@_@(幼儿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给予帮助)

3、陈列展览,相互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试验的方法和结果?(幼儿交流自己的方法和试验结果)

(效果分析:由于学前期的幼儿年龄较小,思考问题比较浅显、直观,针对“怎样帮助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这一问题,幼儿首先想到的是用“辅助材料”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就鼓励幼儿大胆操作、探索,互相交流。)

片段三: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尝试让纸站起来。

1、要使纸站起来有多少种办法呢?

师:我这里有一张纸,你们说,它能站住吗?你有多少种方法能使它站起来?

2、引导幼儿尝试用自己的办法使纸站住,并进行记录。

师:现在请你试一试,看看在没有辅助物的帮助下,你有几种方法能使它站住。别忘了每尝试一次就把你的办法记录下来。(引导幼儿探索尝试和记录,教师巡回)

3、交流

师:谁来告诉大家你想了几种办法让纸站住了?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谁还有和他不一样的方法?(引导幼儿上来讲述自己探索的结果,并当场尝试验证)

师总结:今天小朋友想到了许多好办法让不能站物体站起来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物体也想站起来,只要我们肯动脑筋,就会想出很多很多的好办法来帮助它们。

@_@我是分割线@_@(效果分析:引导幼儿思考不用任何外加材料,通过改变形状来帮助纸站起来。这一环节由浅入深,从一开始借助辅助物——没有辅助物,最后使一张纸能站起来,把活动推向了高潮。活动过程中我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互相交流表达,通过实际操作、记录,使幼儿更具体明确地了解更多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幼儿的主动性,增强了幼儿在实验中的目的意识。)

三、课后的反思:

科学活动《站住了,别倒下》,我从实际生活中取材,活动环节步步深入,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幼儿在实践中探索,从探索中汲取新的知识,培养了幼儿的兴趣,贯彻了“做中学,做中求进步”的教学理念。让幼儿懂得了要使不能站的物体站起来,可通过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其他物体等方法来增强物体的平衡性,活动效果较好。我们大班的孩子特别喜欢玩,由于我准备了充足的操作材料,如:纸盒,瓶子,水彩笔,橡皮头铅笔,纸,羽毛,书,吸管,游戏棒,剪刀,橡皮泥,众多的插塑积木,每组满满的一篮子,我发现在玩中他们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长久,怎样让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有所收获、使玩变得更有意义?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带动更多的孩子大胆探索。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