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

2017-06-17

《古诗词三首》是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小编今天推荐《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1

经过撰写教案,充分的备课,踏上了磨课之旅。在研磨的过程中,发现了许多问题。第一次试教,按照设计好的环节来一步步实施课堂,然而效果并不理想。主要问题有:环节的设计过多过杂,有些重点不突出;古诗指导有些生硬;时间的分配也不太合理。导致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是没能做好充分的课堂预设,教学环节的设计还没经过仔细的推敲。

在进行自我的教后反思和听取备课组老师的意见之后,再次修改教案,调整教学环节,明晰了必须抓重点,有详略,以古诗的朗读为主,在读中去理解,在理解的过程中感悟。先抓后放,让学生一步一步来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认识到不这些缺陷与不足之后,便开始了重新的备课。在第二轮的磨课后,效果明显的比第一次好,然而还是发现有部分孩子未能充分进入课堂,回答问题不积极,动手写的时候又写不好。在听取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原因主要如下:

一、对学生的评价不到位。

主要问题集中于古诗的朗读指导和古诗的诗意评价不到位。对于学生互相的评价欠缺引导,导致这一环节有些走过场之嫌。

二、教学语言不够丰富。

总觉得自己的课堂教学语言比较贫乏,欠缺生动。特别是指导这一类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的时候,老师富有诗意的语言往往能让学生专注于课堂,自然地融入诗情画意当中,然而,这一点还是做得远远不够的。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2

设想中的课时安排应该是第一首25分钟,第二首15分钟。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前面花的时间却过多,直接影响了第二首诗的教学,学生的自学时间得不到保证,自然教学效果就要打折扣。

针对上述不足,我又进行了第三次的研磨,在过程中,对自己的语言进行了加工润色,也就重点展开教学,使每个教学环节更加紧凑;精心的每一个提问环节,打磨自己的语言,利用幻灯和图片等多种辅助工具。带着充分的准备,最后一轮的磨课。最后呈现出来的课堂果然目标明确,重点突出,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非常的高,真正进入了课堂,积极的参与讨论。这时,我才充分认识到,只有经过充分的课堂打磨,才能找出自己课堂上的不足,进而改进不足,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通过这一系列的课堂打磨和听课评课,既提高了我的自我反思和教材解读能力,又让我看到了自身的不足,从而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篇3

刚接到《古诗词三首》的精品课任务时,心里多少有些惶恐。古诗的教学一直是我的软肋。在以往的古诗教学中,我存在着不少问题,尤其突出的是自己对于年段古诗的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直接导致了教学环节设计不够合理,从而使得课堂教学生硬,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不深入,难以真正走入诗歌的情景中去。

先学后教。通过查阅资料,我明确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应该达到理解诗意,会用自己的话表达诗歌的含义,并体会到古诗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明确这一点后,我自己认真的将古诗词三首反复朗读几次,从整体上来说,三首诗都是描写的田园风光,然而侧重点却各有不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同中有异。定好目标以后,我认为教学策略也就清晰了起来。在课堂中,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主。

诗歌是用最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情感的一种语言形式。中国古诗

尤其如此。古诗的教学应以读为主。先读准读熟,再读深读透。通过一遍又一遍的朗读,去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的画面。而我们老师,则应相机指导,无论是诗歌的朗读方法,还是通过朗读体会情感,都是在学生有一个自己的感悟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读懂读透的讲解只是灌输式的,达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想象画面。

古诗往往重意境,可以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当诗人把具体

的图画用抽象的文字展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要进行还原和加工。枯燥的讲解是最要舍弃的。特别是这三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由于孩子大多生活在城市,对乡村的生活缺乏了解,所以在这节课的设计上,应通过种手段,创设情境,让孩子走入美丽的乡村画卷当中,那么古诗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学会比较

这三首古诗放在一起,是有一定规律的。虽然同是写乡村田园,但各有不同。《乡村四月》由景到人,《四时田园杂兴》则通篇写人,《渔歌子》以景为主。表达的情感也有差异,如果说前两首表达的是对乡村生活的赞美喜爱。那么最后一首则是表达的“不须归”的隐逸情怀。在教学中,可简单点拨,不宜详细比较。比较的目的是为了加深理解。

课前对文本的解读即是如此,效果还得由课堂来检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