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 教育论文范文

2017-03-18

潜能就是潜在的能量,表意识以内的潜能,每个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必须循序渐进才能不断挖掘潜能直至死亡,比喻人类本具有却没有被开发的能力。以下是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教育论文相关范文: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科学教学中学生潜能的挖掘全文如下:

一、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用科学的手段认识周围的世界

在科学教学中,老师要把握儿童的心理和科学课的特点,因势利导,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品质,用科学的眼光认识周围的世界。开发学生的科学能力,小学生对科学课学习有较强的好奇心,应尊重他们原有的知识,帮助他们把原有知识转化成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在探究种子萌发一课时,多数学生是农村的,在家都种过地。似乎对种子发芽有所了解,但要说出种子多少天会萌发、生根、发芽,怎样生长等问题时,大家都很茫然。回答这些问题,即使是科学家也不能作出准确具体的回答。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用事实、科学数据说话,要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只有亲自去种植并认真观察,测量并做好记录,才能得到科学结论,更有说服力。

本节的重点是教学生一起做萌发种子实验,从设计到过程,每天观察种子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在长期的观察记录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最终以近两周的连续记录,每组同学分别回答了这些问题,尽管各组的数据各不相同,但这不是大家的错误,而是种子萌发生长的过程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不可能完全相同,个体生长情况存在差异也是正常的。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发现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不同,结果也不同的事实。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

学生在进行种子萌发实验过程中,由于种子是在培养皿的湿纸巾上萌发的,所以,根部颜色很快变成紫色,在较短时间内长出了须根,这时有的学生就提出问题,家里吃的豆芽菜和种子发芽有什么关系?有些学生认为又长又白又嫩的豆芽菜是种子的“芽苗”,则就叫“豆根菜”,其中有的学生表示家里生豆芽时还帮过忙,说不清“豆芽菜”具体是哪一部分,大家在猜测和思考中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境下,有的组设计实验方案,有的向家长取得帮助,各小组设计实验也不同,主要考虑的因素是在什么条件下“生出”餐桌上的豆芽?其各部分是植物的哪个部位?

各组学生各显神通,实验器材也是五花八门,纸盒、饮料瓶等,有两组的实验装置无遮光情况下放在阳光充足的窗台上,实验中大家精心呵护,期待结果。一周很快过去了,当各组学生将他们实验结果展示出来后,有两组的战果竟然和“豆芽菜”很像,另两组的看起来很“老”,无法食用,大家讨论不同的外形是什么原因,各组汇报实验条件,通过比较,学生对“豆芽菜”的生长条件有了明确的结论,但大家的“豆芽菜”在外形上还是有差距的。这也说明控制实验的一种因素其结果也是不同的,做任何事仅靠理论指导远远不够,技能的形成还需反复模仿练习。反复实验,豆芽又生长了两天,变成了豆根,大家亲眼看到这些变化,原来我们吃的豆芽菜是在适宜的条件下成长的。所以,科学课学习中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依靠动手操作了解和掌握自然规律。

三、利用兴趣活动,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中结合教材的内容,利用自然资源,组织有益的活动,调动学生的发散思维,灵活地运用科学知识,也体现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原则。在一次爬山比赛活动中,场地是学校不远处的坡度较大的北山,但道路很宽,山坡下稀疏地生长着松树,下面被草本植被覆盖。在山脚下,宣布比赛的要求:(1)注意安全;(2)小组同学相互照应,每组全体成员全部到达山顶,领先者取胜,各组讨论研究,选择登山方法,确立帮扶对象等。比赛开始,有三组同学直奔山顶,有一组同学在组长的带领下,轻松地走起了“Z”形路。赛程过半,其他三组同学累得气喘吁吁,腿酸无力,不得不停下休息,直喘粗气,而开始落后的小组同学,则面不改色,劲头十足,速度越来越快,等其他组同学喘息之际,他们已反超,并最终集体领先到达山顶,老师问你们为什么选择“Z”字形路线,小组长骄傲地说:是在语文课上有一篇文章“挑山工”这篇文章学到的,这样的路线不累。师顺势指出,他们的方法正是运用科学课中我们将学习的知识“斜面原理”,也就是与坡度有关。

科学知识不只是在课堂上、实验室中,科学即在我们周围常见的事物中,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发现并运用科学知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帮助,只要细心体验,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也会获得科学知识。在科学课学习中,灵活多样的学习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科学乐趣、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还能不断挖掘学生学习科学的潜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