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
相关话题
教学设计一般包括七年级语文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重点和难点、课时安排、板书设计、教学方法与步骤等内容。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人教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七年级下语文教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文中的生字词,②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文中洋溢的深沉的父爱,领悟成长的真正含义。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品味语言,体验父爱,感悟成长。
2、难点:
①记叙文中的插叙手法。
②记叙文中的伏笔与照应。
三、学情分析:
两个班的学生都存在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主要表现在:全班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拼音知识不过关,有二分之一的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差,深层次的文本意蕴无法自我探究,而全班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都很薄弱。
学习语文知识的态度大部分学生态度端正,但是大部分学生思想比较懒惰,不愿意思考,害怕思考,喜欢坐享其成。三分之二的学生学习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需要老师强制性德施加压力。课外阅读知识面窄,没有学生会主动去涉猎名著、文学知识,没有阅读课外书的好习惯,也没有写读书笔记、摘抄的好习惯。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导入新课
诗人汪静之有一首诗写得很美,我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其中的几句:……生命是一树繁花,时间是一根铁鞭,一朵一朵的击落,等到击完的时候,把满地残红踏入泥沙。诗人关于生命的比喻,真的很美妙,“生命如花, 多么绚丽与多情啊!可
是在作家林海音的儿时的记忆里,父亲的花儿却落了。 ____ (板书课题)
三、了解作者
林海音(1918年-2001年),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生于日本大阪,原籍台湾苗栗[lì]县头份镇,作家。后来主持《联合报》副刊10年。以小说《城南旧事》(1960年)闻名,是关于林海音童年在北京生活的五则小故事,曾改编成电影。
四、学习基础知识:
(方式:指名注音,指名听写 正音正形后齐读)
注音:衣襟jīn 鸡毛掸dǎn子 玉簪zān花 骊lí歌 花圃huā pǔ
抽chōu屉ti 屉tì 雇gù车 咻xiū咻 哭号kū háo
听写: 肿胀 zhǒng zhàng 狼狈láng bèi 栅栏zhà lán 包袱 bāo fú
廊檐láng yán 徘徊pái huái 恐惧(kǒng)(jù)
花圃:培育花儿幼株或幼苗的园地。
咻咻: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玉簪花:一种庭园观赏植物,花白色,芳香
骊歌:告别的歌 零落:稀疏不集中。指朋友都在各地东奔西走
叮嘱:叮咛嘱咐 知交:知己的朋友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五、跳读全文,感知课文
1、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你知道作者用什么作为线索把文章中的故事串联起来吗?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A花 B毕业典礼 】【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
六、理清课文脉络
毕业典礼前:
一(1-2) 我由襟上的夹竹桃想起了爸爸。
二(3-12) 回忆了我在医院看望爸爸的情形。
三(13-30)回忆了爸爸逼“我”上学的情形。
四(31-34)回忆了爸爸喜欢花的情形。
毕业典礼中:
五(35-37)毕业典礼。
六(38-45)回忆了很多人希望“我”快快长大的情形。
七(46-53)回忆了爸爸让“我”单独去汇款的情形。
毕业典礼后:
八(54-67)毕业典礼后,爸爸的花儿落了。
七、爱的体验与表达:
1、看了作者与父亲的故事,老师领悟到了父亲的深深的父爱,这爱的成分之一,在老师眼中,是一份严格的要求,老师是从父亲逼着我去上学这个故事中看出的。你知道父亲的爱中还有哪些成分吗?请结合具体的语句谈谈。
A殷切的希望 B严格的要求 C温暖的关怀 D热忱的鼓励 ……
2、看了同学们所归纳的爱的成分,老师有一个强烈的感觉,那就是:父爱如山,我领略了它的沉稳与厚重。你也能用比喻的方式说说你的感觉吗?(训练语言表达)
(父爱如大海,阳光、月光、春风、春雨……)
八、小结:文中的父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对女儿的关爱,我们也体会到了我们的父亲对我们的关爱。那么,让我们在成长的记忆长河中谨记:生活中,有一个人叫父亲,有一种爱叫父爱。
第2课时
一、复习导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
二、分析重点段落:
1、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
①“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
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②“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③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表现?(与“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
④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
(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2、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
⑴阅读第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①读22、23、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②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③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
⑵阅读全文,归纳一下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历程。
①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②“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③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3、问题探讨:【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三、总结:通过写爸爸对“我”严中有爱的教育和爸爸去世时“我”的人生体验,表现了“我”从中感悟到爸爸去世后自己虽然还小,但也应承但起许多原属于爸爸的责任。
板书设计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和父亲的故事: 父爱如山 成长的足迹
A爸爸鼓励我独自参加毕业典礼 A殷切的希望 A六年后我当上学生代表
B爸爸鼓励我独自去银行寄钱 B严格的要求 B能做许多事
C爸爸逼我去上学,并给我送来棉衣 C温暖的关怀 C再也没有迟到
D爸爸死后,我非常镇定、安静 D热忱的鼓励 D成长为一个小小的大人
四、作业
1、整理自己的故事,完成课后练笔。参考题目:
A成长是首歌 B阅读父亲 C父爱的光辉
D 我不想(渴望)长大 E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2、抄写生字词
教学反思: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问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1高效的提问策略能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对新鲜事物有着很大的好奇心,同时也是出于这种好奇和好动他们对事物就不能够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普遍存在,这就导致学生的思维始终跟不上教师的步伐,从而影响教学进度,而高效的提问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将焦点集中在问题上,思维惰性就能够得到改善,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2高效的提问能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依赖性比较强,遇到问题时习惯性的寻求别人的帮助,当老师的问题高效且有针对性时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进而独立思考如何解决问题。或者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分组讨论,让各小组提出对文章有见解性的问题。
1.3高效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的能力
由于认知能力的不同初中生在语言表达方面也会有所欠缺,而教师的课堂提问则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好的交流表达平台,教师也会对学生有更深刻的了解。学生利用自己所学习的知识表达对问题的看法理解,不仅使自己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会得到提高。
二、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提问过深或过浅,过多,与文章中心偏离
提问过深会使学生因为想不到问题的答案而产生沮丧的心理,容易失去兴趣。提问问题太浅往往使学生看待问题过于注重表面,缺乏对文本的认识。教师习惯性的提问过多,比如有的教师习惯讲“是不是呀”,这类型的提问会使学生顺着教师的话说,导致学生们不去思考为什么是这样。偏离中心有优劣之分,可能会给学生补充许多课外的知识,但是离文章的重点相差甚远,学生往往会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外的部分而对文章本身的内容失去了兴趣。
2.2正在回答问题的学生没有得到教师的正面回应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问问题,也要认真倾听回答,成为一个好的听者。当老师面带微笑,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时,学生可能会放松的思考问题的答案条理清楚的讲述出来,当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时,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而忘记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当学生面对一个耐心且具有亲和力的教师时可能在无形中给予他们鼓舞。如果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没有给予他们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会表明教师缺乏教学修养,不知道注意和倾听的重要作用,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另一方面表明教师不够尊重学生,没有把学生在心底摆正位置,这种消极的不良因素会极大的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3所提问题过于老套,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习惯将文章拆解开来,分段式的叙述概括段落大意,不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有的教师所提问的问题过于死板,提问的方式老套且无新意。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习惯提问学生:“这篇课文共有几段;根据文章内容可以划分为几个部分”这种提问方式不仅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产生学而无味的现状。教师可以采用另外的提问方式:“文章共讲述了几次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都在那些段落;作用有什么不同;哪一次背影是写作的重点”这样学生不仅了解了文章共有多少段,也能够了解文章的写作重点。
三、提问策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3.1问题的提问方式要有系统性逻辑性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构思问题的时候,要注重文章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注意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转换,多构思环环相扣的问题,学生由浅入深的学习这样能够对学习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3]。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在文章中的第六段描写父亲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一段是文章中的题眼,在作者的内心深处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背影”印记。教师可以这样提问学生:“文章描写父亲的衣着有什么目的;用了哪些形容词描写父亲的体态以及父亲走路的动态;文章中用了哪些动词描写父亲攀爬铁道”通过这一系列的提问加深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了解父子之间的深厚情感。
3.2问题的提问要有针对性
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对重难点的把握,应根据难点设计问题,使学生了解主次更好的掌握学习的内容。在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时,教师要有目的的引导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在讲解《孔乙己》这篇文章时问学生“孔乙己的姓名”,问题看似简单明了但却有更深层次的意义。教师引导学生通读文章,进行思考,让学生们了解为什么人们不叫孔乙己的姓名,然后逐步解决文章中的难点。
3.3问题的提问要有启发性
教师在教授课堂内容时,适当的联系当下的热门话题或者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讲授知识时课外内容与课内的结合更容易让学生深刻的理解文章内容,同时能够拓展知识面,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灵活的运用所学的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朱自清的《背影》进行课堂消解的时候,可以播放背景动画《懂你》,让学生体会父母之爱是人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情感。父母之爱朴实无华,时刻围绕在我们的身边,回想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让学生讲述父母为自己做得感人的事情,与身边的同学一同分享自己的幸福。
四、结语
现今的课堂教学少不了课堂提问,课堂提问作为一种教学策略为广大教师所运用,在新课改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教学中越来越被重视,教师只有对当下的课堂提问方式进行创新,大胆的采用具有艺术性的提问方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同时创新能力和发散思维也会得到很大的改善,进而由浅入深的掌握所学习的知识,实现教学目的。
作者:易翔云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任岩松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