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社团管理论文

2017-04-06

学生社团生活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班级社团管理论文,仅供参考!

班级社团管理论文篇一

浅议高校社团管理

摘 要:高校学生社团生活作为学生在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升都大有裨益。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高速发展和深入,高校社团在数量和种类上也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管理上的难题也引发关注。本文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出发,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能抛砖引玉。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团管理;反思

在现代高校中,社团已然是学生热议的话题之一,社团活动、社团生活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各高校动辄上百,少亦十数的社团数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它独立于课堂之外,又存在于校园之中,既是课外缤纷生活的发源地,又能弥补课堂知识的漏洞。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博专并重,广精兼修,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成了当务之急。高校社团担负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任,而且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对高校学生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高校社团在工作管理方面也面临着严峻挑战。

一、高校社团管理的主体

要想把握高校社团管理问题的实质,首先必须认清管理主体是谁。因为成员构成的特殊性,高校社团不同于社会社团,既有学生自发因某一兴趣爱好而结成社团,同时又有学校作为校园管理者的介入和支持。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而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踏入社会的跳板,在社团中学生能粗略感受到社会的氛围。大学生社团不仅是传播校园文化的载体,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的平台,更是学生之间交流成长的窗口。社团学生和学校双方都成为高校社团的管理主体,二者缺一不可。学生自身作为社团自律的主体,对社团内部的制度建设、人员分工等有当然管理义务及权利,而学校作为社团他律的主体,对社团的身份认定、活动行为等亦有天赋之权能及责任。高校社团管理,既需摆正学生自治管理的位置,同时亦需学校统筹管理。

二、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团管理工作是高校文化建设的艰巨任务。近几年,各大高校都加大了对社团的支持和投入,物质条件的限制并非社团发展桎梏之主因。社团建设与管理的软件方面还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以笔者的经验体悟,现就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做简单分析。

1.社团内部制度建设尚不完善

一般而言,现在大部分高校社团都挂靠在团委之下,由团委统筹管理,并有相应的社团管理规范、活动准则作为制度支撑。实践证明,这种社团管理模式可以让学校全面了解和管理社团,发挥共青团阵地的前沿优势,发挥社团作为学生课外思想工作载体的价值。但同时应注意到,在社团的内部管理上,社团体制单一随意,各种社团趋于娱乐性,违背了社团建立之初衷。有不少社团都缺少或惰于执行完善的内部团体管理结构,达不到使学生提前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目标。

健全的制度是保证社团合理发展的前提,是提高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大学生社团管理必须建立起一种机制,主动督促和帮助社团成员。但现在大部分学生社团在此方面存在缺陷,会员流动性也特别大,社团对会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由于大部分社团缺少正确的规范指导,也没有完善的奖惩制度,导致社团人员涣散,很难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

2.缺少专业指导

大部分社团指导来自于团委教师,但由于团委的职能和具体负责教师的专业知识领域的限制,除了原则性的方向与活动指导外,很难有更具体的指导。特别是专业性较强的社团,也很少有学校或者社团能够请校内专业教师担任指导或顾问。即使有专业的指导教师,也难以对社团的具体事宜一一躬亲。如此便导致了一些社团在组织上的低效化和活动上的散漫化。学生难以从社团活动中汲取充分的知识,无法估算参与社团的预期收益,从而降低对社团活动的期待。

3.社团创新能力欠缺

高校社团通常举行讲座、座谈、辩论、比赛、聚餐等种类繁多的活动,不一而足。不少社团除了常规的讲座、座谈模式之外,就很少有所突破,不能真正引起学生的兴趣。在联系实际、关注焦点、引领潮流方面作为甚微,无法走出一条创新发展、提炼精品、打造品牌的道路。

社团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无法引入专业导师的指导,从而社团本身会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在社团管理上,无论是学生自律还是学校他律,都当从以上症结入手。

三、改进高校社团管理工作的建议

高校社团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延伸与发展。一个好的社团可以成为影响学生大学生活的重要因素,而好的社团管理工作能够创造和改造出一批好的社团。针对此前分析的几个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1.完善社团管理结构与制度,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协调发展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管理结构与制度建立的目标是减少管理成本、增加管理收入。同样的,高校社团也需要完善的管理结构与制度去减少社团不必要的付出、增加团员的收获、增加整个团体的荣誉。同时,自我管理是所有团体与组织成败的关键因素,这对于高校学生社团也不例外。

由于大学生社团管理的特殊性以及大学生的特殊性,高校社团管理工作应该协调好大学生自主管理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在遵循学校管理规定的同时侧重突出自我管理,正视高校社团管理中自我管理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自身在高校社团管理工作中的组织协调能力。校、院团委在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一体两翼”格局的同时,应当深入考察各社团内部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特别是奖惩机制、选举机制、档案制度等,落实社团内部制度。

2.加强社团专业指导,引入常态化的导师体制

无论从专业知识还是社会经验来看,高校学生虽不乏天资卓绝者,但知识结构以及经验视野毕竟有限。大学生社团要想有长远发展以及层次提升,就一定要有专业性的指导。从目前的高校实践情况看,有两条道路可以借鉴。一是将部分高校推行的“烛光导航”和“班级导师制”引入到社团层面,通过学校学院相关制度的确立,尝试将社团的专业指导制度化,固态化;二是社团可以自主聘请专业指导教师,将指导教师作为社团设立的必须要素。

虽然说聘请专业教师或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都会增加社团的成本,但获得的收益却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才能显现。可以预见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社团更容易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社团的管理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社团的文化内涵与传统宗旨也会得到加强与传承,从而更能增强社团的创新能力,扩大社团品牌的影响力。

3.致力于提高社团成员素质,加强社团成员培训

无论何种社团组织,人员稳定都是其强有力的支撑。相对而言,学生社团更具自主性和开放性,不同年龄、地域、学科、性格背景的社团成员,差异性较大,因为某项共同的兴趣爱好聚集在一起,人员之间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给社团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当前高校社团中,不少对社团活动十分热心的新生,刚刚进入校园就不甘人后,跟风而进,而不考虑自己的兴趣与时间问题。甚至有些学生进入社团的理由也蒙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因此,为加强高校社团的管理,在强调制度建设和导师引入之外,还需严格贯彻纳新和换届制度,有针对性地对社团成员进行系统化的培训和教育。这种培训和教育并不只限于社团内部的人员培训,更需贯彻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中。既有思想教育,又有专业培训,一体两面,共同作用于社团成员的成长过程中,形成推进社团良性发展的合力。

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是时代对高等院校提出的迫切要求,也是贯彻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的应有之义。学生社团是校园进行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唯有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社团管理的方式方法,寻求切合时代需要的社团管理路径,方能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为高等院校教育改革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余喜文.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1).

[2]张留山.加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08,(04).

[3]吕文慧.关于高校社团管理的有效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4).

[4]唐坤.浅析高校社团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青春岁月,2012,(08).

[5]张彬.高校社团管理模式创新的探讨[J].才智,2010,(35).

班级社团管理论文篇二

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管理

摘要:大学生社团组织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阵地, 是凝结学生的主要纽带, 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 是实现学生自我管理的特殊途径。特别是新世纪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高校新的发展, 学生社团组织也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因此, 研究和抓好学生社团组织工作意义重大。

关键词:社团 活动 机制 措施

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在校大学生的人数逐年增多, 由此加大了学校对学生各项管理工作的难度。大学生社团活动, 就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高校大学生社团, 是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一种特殊的群众性组织, 具有活动名目繁多、形式多样、涉及面广、内容丰富, 直接触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 对活跃校园文化生活、完善自我成才、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等, 都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可以说, 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跨出校门、走向社会的预习, 大学生社团发起组织的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知识趣味性强的各项活动, 是会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的。相反, 那些有害的盲目消极的社团活动, 也将极大地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正确引导大学生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 无疑将有力地推动校园的精神文明建设, 有利于维护校园的稳定。

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

从目前情况看, 高校学生社团按照组织形式、活动方向、活动内容和活动性质进行分类。大体可分为四类: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组织。如马列主义研究会、马列读书会、毛泽东思想研究会、邓小平理论研究会、党章学习小组等。由于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和理论学习能力。

二是学术和专业学习实践型社团组织。如我院的文学社、读者协会这样的社团。这类社团目前在高校发展趋势很强, 它们的宗旨是研究专业学习问题, 消化、深化和实践专业知识, 提高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 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为主体组成, 跨系、跨学科的这类社团在高校的发展也比较快, 这类社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三是社会服务型社团组织。这类社团有的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 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 有的以义务服务的形式, 开展社会援助服务。如青年志愿者协会。

四是兴趣爱好型社团。这类社团是社团的传统形式和基础, 如我院的吉他社、话剧社、动漫协会, 以及篮球、足球、乒乓球协会等。此类社团是学生社团的主要组成部分, 也是主要的组成形式。

二、高校社团存在的问题

学生社团在成立之初一般有着自主性、松散性和成员广泛性的特点, 如果高校对社团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把握不够, 社团也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例如, 社团发展不够均衡, 结构不够合理。有的社团出现"虎头蛇尾"、甚至是"有始无终"的现象, 轰轰烈烈成立之后就不管今后的发展了; 有的社团仅仅热衷娱乐, 不能很好地结合专业, 没有宗旨和目标, 也就不能发挥社团应有的作用, 这类社团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针对学生社团发展中出现的"昙花一现"和"忽冷忽热"不良现象, 在社团发展中应强化社团的创业文化,引导学生以创新的激情和创业的热情, 求社团的可持续发展, 求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是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文化。

三、高校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

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文化生活的生力军, 是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制度建设是实现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高校团委要针对社团管理成立专门组织, 我院社团管理是由团体部进行管理。团体部负责制订社团管理规定和对各社团日常工作的考核, 负责协调各社团活动场地以及社团活动经费的管理。

社团管理制度是各社团主动、积极、有序的开展好社团活动的重要保证, 从社团的组织管理、经费管理、社员的权利和义务、社团负责人的管理、社团的奖惩都作了详细的规定。从一个社团的诞生到社团的日常活动都有明细的要求。

四、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管理

学生社团组织管理是社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指导老师发挥重要作用。学生社团虽然是由志趣和爱好相同的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的具有固定名称和活动范围的学生群体组织。但是仅仅由学生自己来开展工作, 工作的方向性往往会出现偏差, 在重大问题面前有时会拿不定主意。所以每个学生社团最好能由指导老师来进行指导, 这样不仅在活动的方向上有了指导, 而且在专业上能够将社团的工作做得更上一个层次。

2. 开展活动要有严格要求。由于学习时间比较紧或其他原因, 在开展活动的时候, 社团组织者或社团成员有时会对社团活动不热心, 开展活动不积极。这时在严格按照制度考核的同时还要对社团活动组织者加以鼓励。让社团管理中心为社团活动出谋划策。

3. 加强对社团干部、社团负责人的培养。社团管理干部, 社团负责人是学生社团活动的中坚力量, 平时应加强对社团干部、社团负责人的培养, 高度重视对学生社团负责人的选拔培养。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把学生社团负责人和骨干人员纳入到团学干部体系, 在推优评奖和综合测评等方面充分考虑他们重视社团工作及其业绩, 通过他们凝聚更多学生, 使社团凝聚在团组织周围。

参考文献:

[1]盛良元,裴璐.学生社团与大学生成长[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 8- 281

[2]袁林鹏.论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61

[3]徐明波,吴真.为学生社团建设路在何方[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 21

[4]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Z]. 2005- 04- 08.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