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饮食文化有哪些

2017-06-02

济南是著名的文化历史名城,在这一地区由当地的居民通过他们的习俗,信仰等原因慢慢的形成了这个区域的济南文化。接下来,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济南的饮食文化,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济南的饮食文化知识

济南菜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历下菜,起自鲁西地方,立足省城济南,又吸收湖菜特长,形成独特风味。近年又增加了孔府家菜特色。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济南菜逐渐形成了三个饮食区,即鲁北饮食区、鲁中饮食区、鲁南饮食区。

泉城济南向以湖光山色,涌泉之丽而闻名中外。它地处水陆要冲,南依泰山,北临黄河,资源十分丰富。济南地区的历代烹饪大师,利用丰富的资源,广泛取料,制作了品类繁多的美味佳肴。高至满汉全席中的上、中、下八八二十四珍,低到瓜、果、菜、菽,就是极为平常的蒲菜、芸豆、豆腐和畜、禽内脏下货等,经过精心调制,皆成为脍炙人口的佳肴美味。

济南风味菜素以清香、脆嫩、味醇而著称。清代美食家袁枚,形容济南的爆炒菜肴时曾说:“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参见袁枚《随园食单》)。鲁菜的调味,极重纯正味醇。其咸,用盐讲究,清水熬化后再用。

其味有鲜咸、香咸、甜咸、麻咸及辣咸,另外还有小酱香之咸,大酱香之咸、酱汁之咸、五香之咸的区别;其鲜,多以清汤、奶汤提味;其酸,烹醋而不吃其酸,只用其醋香味;香甜,重拔丝、挂霜,甜味纯正;其辣,则重用葱蒜,以葱椒绍酒、葱椒泥、胡淑面、青椒和之,香辣而不烈。

济南人憨厚朴实,直爽好客。宴饮办席,以丰满著称,饮食风俗上至今仍有大鱼大肉、大盘子大碗的特点。如“把子大肉”、“糖醋大鲤鱼”、“清炖整鸡”等。其肴馔之名也如其人,闻其名而得其实。如“扒肘子”、“八宝布袋鸡”、“红烧大肠”、“锅塌豆腐”等。济南菜中很少有华而不实的“花色菜”。

济南的饮食文化特色

济南菜还受到孔子“食不厌精”的影响,制作细腻,讲究刀工、火候、调味,对菜肴的色香味形都有严格的要求。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济南菜的品种多达千种以上,加上风味小吃,数量蔚为大观。

草包包子 泉城名吃,精致皮薄味美多汁,始创于20世纪30年代,因创始人张文汉先生憨厚、淳朴的绰号"草包"而得名。迄今已开发出以猪肉灌汤包为首的十余种风味,名扬海内外。

宫爆鸡丁 宫爆鸡丁即炒鸡丁,相传为清同治年间山东巡抚丁宝祯的家厨周进臣、刘桂祥所创,以爆炒神速而脆嫩著称。据说此菜的诀窍有三:油多,火旺,鸡丁外裹一层糊。因为鸡丁外裹一层淀粉后,加旺火油炒,则能快熟而肉嫩,这种方法名为“爆炒”,为山东菜的重要烹调方法之一,因此,现在称此菜为“宫爆鸡丁”。

九转大肠 九转大肠是清朝光绪年间,有九华楼所首创。据说,当初店主宴客,做此菜,客人品尝后称赞:道家善炼丹,有九转仙丹之名,食此佳肴,可与仙丹媲美,故叫九转大肠。从此,九转大肠成了受人喜爱的名菜。烹制此菜,厨师要下料狠、用料全,调料中要有名贵中药。经过精烧之后,大肠红润光亮,肥而不腻。上面再撒上香菜段,清香扑鼻,味厚而回味无穷。

盘丝饼 盘丝饼又名青丝盘丝饼,把面擀至极细,细如银丝,达千余根,再盘成圆饼形,放油中半煎半烙使之变熟。然后,提起中间把饼拉散,散放盘中,撒上青红丝、白糖即成。盘丝饼脆酥香甜,是宴席上的佳品点心。

荠菜春卷 春日里,老济南人有做春卷的习俗,不但饭店酒楼制作出售,而且家庭也制作。春天正值田野荠菜破土而出时,全家出动踏青采些荠菜,动手制作荠菜春卷,品尝鲜嫩味美的野荠菜亦乐在其中。制作春卷大致有三个步骤:一是做皮;二是制陷;三是炸熟。做皮是一项专门的技术。方法是和极软的面团,右手抓住面团,左手握住刷净的热勺,手抓面团在勺底转一圈,即是一张薄的饼皮,顺势揭下,随之再做第二张……,包入的陷一般都是提前炒好的熟陷。取陷放在皮中间,向上卷起,用稀面糊粘住封口即可。锅内加花生油烧至七成热,下入春卷,炸至金黄色即可。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