烹调会带走什么营养

2016-11-21

烹调是通过加热和调制,将加工,切配好的烹饪原料熟制成菜肴的操作过程,其包含两个主要内容:一个是烹,另一个是调。烹就是加热,通过加热的方法将烹饪原料制成菜肴;调就是调味,通过调制,使菜肴滋味可口,色泽诱人,形态美观。

食物都是要经过烹饪才能吃,才能被人体饮食,吸收营养,但是新鲜食物中的营养,烹调后还剩多少?蔬菜炒过之后,是不是维生素都被“消灭”了?你从烧排骨和排骨汤中,能获得一样的钙吗?还有人说,鸡蛋煮熟了,其中的蛋白质就不好消化了,所以鸡蛋吃半生的好,真是这样的吗?其实,食物在烹调时所发生的变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理化过程,有些营养确实跑掉了,有些却变得更易被人体吸收。

维生素最容易损失:在烹调时,食品原料由于受热、氧化、切割等作用,可造成维生素的大量损失。其中损失最大的就是维生素C,B族维生素少量损失,而脂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小。损失程度大致的顺序是:C>B1>B2>其他B族>A>D>E。

其中,维生素C加热温度越高,烹调时间越长,损失就越大;维生素B1、B2易溶于水,在酸性溶液中稳定,在一般的烹调温度中损失不大,但在高热或遇碱后则损失较大,所以煮粥要少放碱;维生素A一般烹调损失较小,但遇到空气则易氧化,所以做完的菜要尽快吃;维生素D耐热、耐酸碱,烹调中损失微乎其微;维生素E耐热性高,对碱也稳定。由此可见,并非所有的维生素都“怕热”。易损失的维生素C,最好多通过生吃蔬菜的途径来补充。

烹饪

矿物质都溶在汤里:矿物质包括钙、镁、磷、铁、碘等等。在烹调过程中基本上不会损失,只发生流动。这是因为食物在受热时发生收缩以及调料等因素造成的高渗透压环境,使得这些矿物质跟着水分一起流失到汁液中了。如煮骨头汤,骨头中的可溶性物质钙以及磷脂都溶解到汤里去了,所以喝排骨汤可以获得钙但吃红烧排骨则不能,因为人们不会去喝红烧排骨的汤汁;又如蔬菜中的矿物质,在盐和酱油等高渗环境的作用下,大部分都流失到菜汤中了。

碳水化合物加热易消化:粮食类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最多。人们日常所吃的糖、淀粉等都属于这类营养素。淀粉在冷水中不溶解,在温水或热水中会受热发生糊化,而淀粉受热糊化后,黏性变大,易于消化。蔬菜中的果胶质在加热时吸收水分而变软,也有利于消化。

蛋白质、脂肪别加热太久:食物中的蛋白质受热以后即会凝固,例如鸡蛋中的蛋白质,在刚凝固时口感和吸收率都最好,若加热时间太久即变成硬块。蛋白质在遇到盐时,容易促进其凝固作用,煮豆子、炖肉如果加盐过早,就会使它们表面的蛋白质凝固,影响向原料内部传热,延长烹煮时间。

肉类、鱼类中脂肪组织,在一般烹调加工中不发生质的变化。但过度加热则会导致氧化分解,脂肪中所含的维生素A、D则因脂肪氧化而失去营养作用。

总之,没有十全十美的食物,也没有十全十美的烹调方法。这是因为,每一种营养素的性情都不同,消化吸收中的影响因素也不同。无论如何烹调,营养素的损失永远存在,只要尽力减少即可。对于健康人来说,选择适合的食物,合理搭配它们,就能保证营养的基本平衡。

如果科学合理地加以处理,则可以将损失降到最低。具体说来应掌握下列方法:

1.清洗各类原料,均应用冷水,洗涤时间要短,不能浸泡或长时间搓洗。

2.要遵守先洗后切的原则。先切后洗会使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损失。

3.在饭菜质量要求允许的情况下,原料尽量切得细小一些,以缩短加热时间,有利于营养素的保存。

4.原料尽量做到现切现炒,现做现吃,避免较长时间的保温或多次加热,可减少维生素的氧化损失。

5.在焯菜、做面食时尽量不加碱或碱性物料,这样可避免维生素、蛋白质及矿物质的大量损失。

6.在口味允许的前提下可多加醋,这样便于保护维生素,促使钙质吸收。

7.鲜嫩原料提倡旺火快速烹调,缩短原料在锅中停留的时间,这样能有效地减少营养素受热被破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