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师批改作文的有效技巧

2016-12-02

高中教师批改作文的有效技巧

【摘要】:作文是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最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随着课改的日益深入,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在作文批改过程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重视学生参与,注重探究、研究和合作精神的培养,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本文提出,在作文教学中可以探讨并实行作文批改的“互动模式”等一些高中教师如何有效作文批改的有效方法,以提高教师劳动的效率,提高学生写作的水平和能力。

【关键词】作文批改模式 学生自主评改 “三步走”

一、传统批改模式的弊端

“全批全改”与“精批细改”的传统批改模式,在教师不了解学生作文能力的情况下,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弊端明显,弊远大于利。具体如下:

1、不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很多教师的评语容易千篇一律,缺少针对性。模式化的评语如“中心突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等,在学生作文本上屡见不鲜。其结果不难想见,这类不痛不痒、空洞无物的评语,实难对学生的作文有实质性的帮助。

2、违背作文教学的基本理念和规律。作文的写作与批改,本应包含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在写作与修改的不断参与中提升自身作文能力。而现在老师的精批细改,把学生寻找自身错误的机会给“抹杀”了,把学生发现自身文章中问题的技能给“漠视”了,把学生的自主批改给“包办”了,达不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正因此种批改模式弊端明显,改变这种模式便成为必然。

3、不利于学生个性与创造力的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不尽相同,生活阅历深浅有别,写作水平也参差不齐。而作为成年人的教师,他们的学识、情感、价值标准等与学生也有差异。用一个人的标准去评判一群人,用成人的眼光去评判学生,难免会无视个体差异,禁锢学生的思维,使得文章变成千人一面的古板之文。学生的个性、创造力逐步萎缩。

4、挫伤老师批改作文的积极性。认真批改一篇作文,一般用时十分钟左右;两个班级一百多篇作文,老师的辛苦自不必说,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得半死,学生一塞了事”的尴尬。学生辛辛苦苦的写,老师累死累活的改,学生漫不经心的看, 十分的付出却得不到半分回报,不难想见其后果是学生不想写,老师不想改,恶性循环,老师的激情难免会退却。

二、有效批改模式的探究

既然传统作文批改模式不仅费时费力,又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那么有没有一种有效的作文批改模式既能够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又能够提升学生作文水平呢?这应是一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重点思考并研究的课题。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体念,认为作文批改可遵循“学生自主评改”模式,这一模式可分“三步走”。

第一步:牵着学生走,让学生改有所向。

所谓“牵着学生走”,就是在学生没有作文批改经验的情况下,教师指导学生批改作文,即通过批改理论指导、教师示范批改等方式教会学生如何批改,让学生明确作文批改的思路和方向,奠定学生自主批改的基础。

首先,让学生对作文批改的方式有明确的认识。作文批改,包括“评”和“改”两个方式,不能“光评不改”,也不能“光改不评”。

评,即对作文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指出作文的优缺点及其原因,或者提出应思考的问题。它有眉评、旁评(横评)和尾评(总评)三种形式。眉评,指写在作文纸上方空白处的评语,相当于面部眉毛的位置,故称眉评。旁评,指写在作文纸的右旁的评语。尾评,是写在作文末尾的评语,对作文进行总的评价,又称总评。

改,即改正作文中的缺点和错误,包括对作文的润色和修饰。改的范围较广,改的方式一般有删、补、调、换四种。删,就是删去不必要的字、词、句、段。重复啰嗦的地方要删去,与主题无关的内容也必须删去。补,就是增补遗漏或缺少的字、词、句、段,使其更加完美。增补的内容必须与原文的中心一致,不能画蛇添足。调,就是调动字、词、句、段的位置,使句子通顺,段落连贯,全文思路清楚有序。换,就是更换文中不适当的字、词、句、段,实际上是删和补的综合,用准确、完美的文字或内容取代那些不准确不好的文字或内容。

其次,让学生对作文批改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文章批改的范围广、头绪多,但总的看来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思想内容,二是表达形式。思想内容方面主要包含文章主题、材料等;表达形式方面主要包括文章结构、语言使用、标点符号、书写格式等。

修改的具体内容有深化主题、增删材料、调整结构、调整语言、书写格式5个方面;前3个方面,是对文章作大处修改,“伤筋动骨”,牵涉到文章的全篇;后2个方面,是对文章作小处修改,务必精益求精!假如学生发现了文章毛病,如何规范、便捷的修改呢?这时教师要教会学生修改文章常用的一系列符号,如增补号、删除号、换位号、另起号等,让学生在改作文时有序进行。

再次,让学生对作文评分标准有明确的认识。高考作文阅卷采用的是《分项分等评分标准》,分基础等级40分、发展等级20分;基础等级分内容、表达两项,各20分,内容包括题意、中心、内容、感情四个方面,表达包括文体、结构、语言、书写四个方面;发展等级包括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新四个方面。总体来说,分为四等,一等切合题意50—60分,二等符合题意43—49分,三等基本符合题意36—42分,四等偏离题意35分以下。

最后,让学生对作文批改的过程与做法有明确的认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最佳方式是教师在课堂上作示范性的批改,即教师从学生上交的作文中,挑选一篇中上等的作文,事先打成电子稿,在课堂上利用投影仪,当堂批改给学生看,同时加以讲解,让学生直接感知老师批改作文的全过程。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对作文批改这一相对陌生的环节有直观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能举一反三,进行自主批改。

这一阶段,学生系统地了解了作文批改的理论,并在老师的示范批改中感知作文批改的方法,让学生找到了作文批改的方向感。

第二步:盯着学生走,让学生改有所靠。

所谓“盯着学生走”,就是教师在给定作文批改要求后,让学生自主批改作文,同时对学生的批改进行跟踪督查与指导,及时发现学生批改中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成为学生自主批改的有力后盾。

学生自主批改,一开始步子不能迈得过大,宜采用小组批改的方式。按作文水平的不同,四至五人为一个小组,并指定一位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老师指导学生从错别字、病句、标点、格式、选材、结构、中心、表达方式、文面等方面入手。每组至少批改3篇作文,每篇都要详批,之后组长组织讨论,选出一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向全班推荐。教师在此过程中,不是袖手旁观,而是要不断监督,并在此基础上作深入性总结,选出最佳评改小组及优秀作文,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种小组形式的批改,可以多训练几次,为以后学生的独立批改打下良好基础。

在积累了一定的批改经验后,学生自主批改就可由“集团冲锋”转向“单兵作战”了。同样,教师要提出作文批改的具体要求,让学生“有法可依”。每次批改时,教师可根据作文指导的需要,突出一至二点要求,做到重点突出。

这种做法有成功的先例。著名特级教师魏书生当年就曾引导学生互改作文,发动学生一起来搬“作文山”。作文批改的要求一共十条,开始批改时只提一条要求,以后逐步增加;在学生掌握了十条要求之后,再对作文进行综合批改。多年来,魏老师未尝亲手批改过一篇作文,可他的学生的作文依然在县内遥遥领先。

让学生单个自主批改,一方面是希望他们能取长补短,在相互学习中有收获;另一方面,从心理学上看,人往往对别人的东西更感兴趣,更容易发现别人的毛病,这样有利于提升他们的鉴别能力。

在学生自主批改后,教师再次收回作文本,发给其他同学,让其他同学对该作文进行二次批改,对头次批改的内容进行补充完善,允许学生对批改意见进行争鸣。

学生批改完成之后,教师要认真审阅每位学生的批改情况,对态度不够认真、批改重点把握不准的,要重新个别指导,使其及时改正。

这一阶段,是学生自主批改作文的重点,教师要着力训练学生相互批改作文的能力。同时,教师对学生的督查与指导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

第三步:放开学生走,让学生改有所归。

所谓“放开学生走”,就是学生在已有的批改能力和经验下,能够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并逐步养成自写自批自改的写作习惯,使其归于真正意义上的作文。

叶圣陶先生在谈到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时有一句名言,就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无论是小组批改,还是生生间相互批改,其最终目的还是自批自改。自己的作文自己修改,这才是实质意义上的写作,才是写作一篇文章的完整过程。

放开学生走,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放任不管,教师要从更高的层面来关注学生的自我批改。第一,教师要继续培养并保持学生的作文批改兴趣。自改相对于互评更难,虽然前面已有经验,也尽心尽力,但学生不一定能够批改得很好。这时候,学生的情绪上面临着拐点,教师要给以充分的鼓励与赞扬,哪怕是改得不尽如人意。充分的鼓励,能够激发学生批改的兴趣,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变 写 作 后 的 “要 我 修 改 ”为“我 要 修 改 ”。第二,教师在作文题型的选择上要精挑细选,让学生学会不同文类的写作和修改方法;在作文时间的安排上要恰当合理,使学生既能保持定量的训练,又不会有太大的学业压力;在作文的评点上要更加精益求精,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知道从哪些方面更好的提升自己。学生慢慢适应并习惯于自写自批自改的写作模式的时候,教师才可以真正放手。

总之,。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作文教学不仅要教“写”的能力,更应教“改”的能力;如果不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就不是完整的作文教学。语文教学中作文批改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语文教师要根据本班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评改作文要有创造精神,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以求找到适合自己的批改方式。这无论是对于学生高中阶段作文还是终生作文,都是受用无穷的。基于此,笔者认为学生自主批改“三步走”模式,应是作文教学中的有效尝试。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