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2017-06-08

中国是世界上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而贵州又是中国种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地区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一起来看看。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发展

从史料记载来看:汉代,贵州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晋朝傅撰在《七诲》中,记载了当时八种珍贵的特产,“浦桃、宛柰、齐柿、燕栗、峘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其中的“南中茶子”就是指今天黔滇一带所产之茶,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说明当时贵州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史记·货殖列传》也记载了汉武帝时,巴蜀的茶叶被运到甘肃武都出售。当时的巴郡包括今贵州境的道真、务川、德江、习水等县。《贵州古代史》多处记载了濮苗民族将烹煮技术运用于茶叶加工之中,使饮茶成为了古黔人民普遍的待客之道;还记载“在夜郎市场上,除了僰僮、笮马、髦牛之外,还有构酱、荼、蜜、雌黄、丹砂等商品,商业较发达,市场是相当繁荣的。”当地人自擂茶、油茶的制作中,将饮茶与吃茶结合起来,变饮茶为喝油茶、吃擂茶,既养生又治病,很快在少数民族地区形成风尚。《华阳国志·南中志》云:“平夷县,郡治,津、安乐水。山出茶蜜。”唐蒙在经过夜郎去南越的路上,曾看到路途有构酱和荼蜜作为农副产品在市场上出售。

1000多年前,陆羽在《茶经》中记述:茶在“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这里说的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即都是今天贵州省所属地域。宋代著名文人黄庭坚在贵州游玩品饮名茶都濡月兔后,曾作一首茶词赞美贵州当时的名茶都濡月兔“品高”、“春味长”和“焙香”。都濡是在今天务川县内。

从自然环境来看:中国西南部的云贵高原、西双版纳地区是世界公认的茶叶原产地。贵州是国内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条件的原生态茶区。茶叶优异品质的形成,与空气、温度、光照、土壤等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海拔较高,气压也就较低,极有利于茶叶芳香油的形成。同时,贵州大部分地区一年四季常常云雾弥漫,这正好适合茶树的耐阴习性。而贵州土壤主要为酸性,质地疏松,排水性好,并有20多个县的土壤富含硒、锌、思等微量元素。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在古代汉语中表明茶字含义的多个汉字,与贵州山地今少数民族方言有关联。荼、苦荼、檟、蔎、荈、诧、茗、皋芦、锅芦等古代代表茶的汉字,中外学者认为与贵州山地少数民族的方言有关。贵州苗族的茶字方言有几种发音:西部高寒山区织金平桥苗族称茶为“阿沱”;黔西南州贞丰县坡柳苗族称茶为“将”;安顺苗族称茶为“及”;黔南贵定、龙里、惠水三县交界处苗岭主峰云雾山地哈爬苗称茶为“几”;遵义地区湄潭矛坪山地部分苗族称茶为“刷”。黔南布依族叫茶为“荈”、“改”之音;黔西南州贞丰布依族称茶为“杀”。黔东南州黎平侗族称茶为“谢”,安顺仲家称茶为“者”。盘县老厂彝家称茶为“爬拖”。日本著名茶学专家桥本实在近著《茶树的起源》中写道:“居住在湖南、贵州山地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其发音为‘tujia’,与中国茶的古字‘荼’、‘檟’的发音相近,似可以认为中国茶的发源地在这一带。”

从物质遗存来看:野生大茶树在黔北赤水河流域和黔西南沿南北盘江及红水河各地多有发现,但其中也有许多是栽培型的或是栽培后抛荒的大茶树。1980年7月,在晴隆县发现的一枚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出现,奠定了贵州是茶树起源、茶树原产地最有说服力的实物佐证。在晴隆县境内发现有大茶树、红茶树、红药红山茶树、红瘤果茶树、大苦茶树、白花茶树等珍稀古茶树品种。在与晴隆相邻的普安县普白大箐原始森林中,发现有被专家认定为至今还存在的茶树活化石“白茶”品种。在贵州,树龄上千年的古茶树近千株,最大的古茶树直径约170-180厘米,在国内极为罕见,是珍贵的古茶树库源;以上考证,雄辩地说明了贵州不仅是古茶和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名符其实的“古茶之乡”。

从茶市交易看:贵州有贡茶20余只,现存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立在贵定县云雾镇鸟王村关口寨的贡茶碑。经现代茶学大师吴觉农依据古地质、古生物、古气候、古人类及近代考古和茶学研究成果显示,地处西南腹地的贵州高原,不仅是人类最早的活动地域和古生物的安详地,而且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和茶文化发祥地。贵州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文化专家张其生从清代王褒的《童约》中发现有“夜郎茶市”的记载。

四川武阳茶市曾是茶学界认可的中国最早的茶市,而张其生的这一发现证明了夜郎茶市比四川的武阳茶市还要早76年。这充分说明,贵州作为古夜郎国的中心地区,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茶叶交易市场。

从民俗民间茶文化看贵州茶文化资源丰富多彩,茶文化底蕴深厚。历史上,辛亥革命以前,贵州山区都是被主流文化边缘化的角落。长期以来形成了一座座文化孤岛,有“五里不同俗,十里不同天”之说。在其繁衍生息的历史长河中,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17个世居少数民族发现、利用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贵州的土著居民也创作、继承、发展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因为民族的独特性,也使得这些茶文化独具特色,不可复制。在这些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茶在各领域被广泛利用,包括了茶在宗教、祭祀、婚礼、礼仪、社交等方面的利用,这就形成了贵州土著居民独居特色、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间茶文化。黔东南月亮山一带的苗族鼎罐茶,黔西南晴隆、普安一带的苗族擂茶,印江的土家族罐罐茶,像黔北婚礼中的“放信茶”、务川家有喜事时的“讨茶”、各地的“吃油茶”等等,都有着很好的旅游利用价值。

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茶叶生产和饮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创造了许多及富于民族特色的茶礼和茶俗,诸如客来敬茶、浅茶满酒、凤凰三点头、捂碗谢茶、三茶三礼等,都是各民族同胞具有创新特色的茶礼;而说亲茶、十五茶、退茶、订婚茶、洞房茶、合合茶、新娘茶、打油茶、罐罐茶、祭祖茶、乔迁茶、过路茶、娘娘茶等,不仅体现了各民族长期形成的有积极意义的茶俗,还活跃了民族同胞的生活。

从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看: 20世纪30年代末,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开启了贵州茶产业的大门,翻开了中国近现代茶叶发展史的新篇章。现保存完好的中国最早的茶工业化遗址和茶叶机械化生产线,都有着很高的茶文化开发与利用价值。保存较为完整的木制红茶生产线、民间木制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类现代金属茶机具、不同时期的各种茶叶包装盒及样品、标本、图片、手稿等成千上万件茶文物,其数量之大、品种之多、保存完好度,十分罕见。有上世纪40年代被我国资深茶学家李联标先生采集的务川大茶树标本,还有大量50年代至80年代保存下来的茶机具,茶叶科研成果文献、茶叶产品包装、发明创造的若干奖项等达200余件。民国中央实验茶场使湄潭在以后数十年一度成为中国现代茶业科研种植与推广中心之一,奠定了湄潭在中国现代茶叶和贵州当代的历史性和基础性地位。

在20世纪40年代,浙江大学西迁遵义、湄潭达七年之久,其间在湄潭的苏步青、刘淦芝、江问渔等成立了“湄江吟社”,常聚在一起,品茶论道,诗词唱和,留下了200余首传世佳作,其中茶诗就有60余首。浙江大学教务处所用的湄潭文庙是至今保存得最完好的贵州三大文庙之一,很具有观赏性。

中国最大的壶型象形建筑——— 天下第一壶,是湄潭投资三千余万元在县城火焰山上建造的巨型茶壶茶杯,已载入吉尼斯纪录。虽属现代建筑,但造型独特,依山凭江,巍然屹立,十分壮观。天下第一壶茶文化公园是已形成的景观。

从现代贵州茶文化看悠久的黔茶历史和现代化的黔茶产业,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黔茶文化。几千年来,无数骚人墨客和大批的饮茶爱好者,留下了数以万计的茶诗、茶词、茶赋、茶歌、茶联、茶故事等文人作品和民间文学作品。特别是抗日战争期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的教授学者组成的《湄江吟社》创作的150多首茶诗,更是贵州茶文化的一笔弥足珍贵的财富。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学者主编的《中国茶典》被著名茶届泰斗陈橼评价为“空间的史略,为中国茶与文化的好史书”。

2005年9月,由贵州日报报业集团西部开发报主办,集中反映贵州茶发展的《茶周刊》创刊。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阐述贵州茶文化的各类文章和专著不断涌现。除大量文章的撰写,推动着茶文化的发展之外,这公开出版的书籍也不少。影响较大的有:

湄潭县政协副主席周开迅主编的《茶的途程》,2010年由贵州科技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贵州茶文化研究会牵头编写的《贵州茶》,2009年7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

贵州省农广校牵头编写的《贵州茶文化》,2009年11月由珠海出版社出版,该书为茶叶中专学生,从茶人员,农技干部学习培训教材。

省政协原副主席李金顺编著的《黔山茶话》,2010年5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以散文的笔调,介绍有关贵州茶的的若干史料,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类似书籍的大量出版,不仅超过以往任何时期,不仅数量多,而且内容丰富多彩。

历时两年多编撰,2012年8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贵州茶百科全书》是一本关于贵州茶知识与茶资料相对专业的百科全书。内容包括黔茶地理、黔茶历史、黔茶科技、黔茶制作、黔茶产品、黔茶企业、黔茶营销、黔茶品饮、黔茶科研与教育、黔茶标准、黔茶文化等,该书附录了黔茶大事记和中国茶与世界茶。

以各类文学形式,反映茶人生活及茶界活动的电视片、小说、散文,特别是诗歌、楹联作品,不仅数量多,范围广,有些作品在质量上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据不完全的统计,近5年来创作的茶诗,茶楹联,茶散文不下万首(幅、篇),搜集整理的茶故事也很可观。

在文艺作品集里,作家赵剑平主编的《茶说遵义》,2010年10月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由湄潭县茶文化研究会,西部开发报茶周刊组织编写的茶诗词选集《茶国行吟》已于 2010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发行。这些书籍的出版,促进了广大茶人和文艺创作者的积极性,以贵州茶为主题的诗歌,楹联、书画、散文作品大量涌现,掀起了群众性的创作热潮。使得贵州茶文化得到了空前繁荣。

贵州茶文化的历史底蕴

1、贵州高原是世界古茶树的主要起源地。1980年,贵州茶叶科研人员在晴隆县和普安县交界处发现的一粒茶籽化石,经中国科学院地化所和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鉴定,确认为四球茶籽化石,距今至少已有100万年,是迄今为止地球上发现的最古老的茶籽化石。茶籽化石的发现,显示了贵州古茶树的久远历史,在世界上是无与伦比的。浙江萧山跨湖桥出土的茶籽化石,只是7000年前的遗存,与贵州出土的茶籽化石,相距近百万年。关于茶树的起源地,我国茶叶界老前辈、原浙江农业大学庄晚芳教授也认为:“在川贵滇交界山区,少数民族已开始采用植物为饮料的同时采用了茶叶。由于植物特征的变异性,横断山脉至大娄山脉的山区是茶树原产地主要区域,其他可作为演化地区。”我国茶叶界著名老前辈、原农业部副部长、当代茶圣吴觉农等人在《我国西南地区是茶树的原产地》一文说:“全世界一致公认:茶树最初为中国人发现,茶叶最先为中国人饮用,茶树最早为中国人栽培,茶树植物原产于中国。这早已成为定论。在十九世纪以前,从没有发生过任何争论。日本人虽然提出过不同意见,但最后还是同意,茶树的生长,出于一源,而原产地就在中国的西南地区。”我省著名茶树专家刘其志等,还从茶的植物进化系统与古生物学、古气候学、古地理学的大量资料的研究中,根据茶树进化过程的新陈代谢类型由简单到复杂的进化规律,进一步论述了茶树原产地的中心地带在西南地台,即黔、滇、桂地台向穴处。

2、在古人类中,古黔濮苗民族,是贵州茶叶利用和饮用的开拓者。贵州山地大量的天然溶洞,为古人类提供了良好的简便的栖息场所;各种动植物资源,为古人类提供了丰厚的食物;大面积碳酸盐岩出露,为古人类打制各种石器,提供了方便。黔西县观音洞出土的多达4000余件石制品和23种动物化石,普定县穿洞出土的近千件骨角器,让我们认识到早在24万年前,在贵州高原这块神奇多彩的土地上,便已活跃着古人类的身影。贵州高原先后发掘的化石中,还有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水城人和大洞人,属于晚期的智人,称为穿洞人和兴义人。这些古人类,与早在100多万年前就已大面积繁茂的茶树同生共长。他们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渐认识了茶。据史料记载,贵州在夏朝以前,称赤水,殷周时称鬼方,春秋初期称南蛮。有众多方国,zāngkē国最大,首府夜郎邑。战国时,夜郎日渐强盛,并又形成了夜郎国。据《贵州古代史》载:“建立zāngkē国的民族,当是西南古老的土著濮人。”即今天仡佬族的先民。就是他们,在远古年代,不断开拓着贵州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不断让原产地的茶叶得到利用和开发。据史料记载,早在商周时,西南夷中的濮人已种茶和利用茶。《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有:“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皆纳贡之。”当时,今贵州北面的几个县,如务川、德江、沿河、正安等县,即为巴蜀辖地,既然当时茶叶已经成为进献给周武王的贡品,或者叫礼品,可见当时的濮人,不仅发现了茶,而且能够制作出味美可口的好茶,否则是不可能作为贡品或礼品,进献给周武王的。

3、汉代,贵州绿茶已经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并出现了茶树种植园的记载。据晋?傅撰《七诲》,在叙述当时各地的名特产品时,提到了“南中茶子”。作为古代地理名词,南中相当于现在的四川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三省。三国以蜀汉为根据地,故指巴蜀以南之地为南中。这一句说南中产茶子,自然也就产茶。据庄晚芳的解释:“当时种茶树,要到南中去选取茶子,这是可信的。当时茶树种植未广,而南中这一广大地区是茶树起源地,茶品好。”这说明,当时的濮人制作的茶,已成为有名的土特产品。又《华阳国志?巴志》还记有“园有芳ruò,香茗。”武王克殷后的巴国,包括今四川南川以西,贵州桐梓以北地区。这又说明,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后的800年间,贵州北面几个县不仅已经能够生产好茶,而且开始出现种植茶树的茶园。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