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蚰蜒

2017-05-27

相信很多人都没听“蚰蜒”,下面来跟着小编来认识下吧

蚰蜒是一种节肢动物门,有颚亚门,唇足纲,改形亚纲,蚰蜒目,蚰蜒科。体短而扁,灰白色或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气门在背中央,足易脱落,触角长,微毒,毒性和蚊子差不多,行动敏捷。多生活在房屋内外的阴暗潮湿处,捕食库蚊、蜚蠊、印度谷螟等小昆虫,对人类居住有益。中国国内常见的为花蚰蜒和大蚰蜒

蚰蜒的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

蚰蜒体短而微扁,棕黄色。全身分十五节,每节有组长的足一对,最后一对足特长。足易脱落。 气门在背中央。触角长。毒颚很大。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捕食小动物。我国常见的为 花蚰蜒,或称大蚰蜒。

蚰蜒体长约25毫米左右、爬行时每对足很协调,遇惊动即立刻逃脱,但是很容易脱落。头部后面有一个环节、有一对钩状 颚足,颚足末端成爪状,爪的顶端有毒腺开口,能分泌毒液,触及人体皮肤后即可致局部 疱疹,令人刺痛难受。我国各地常见的是花蚰蜒,它喜欢栖息、活动于室内外阴暗潮湿处,以捕食小虫为生。 蚰蜒有许多脚,它们和蜈蚣一起荣登“穿鞋子最慢组”并列冠军。穿鞋慢不要紧,它们跑起来可是很快的,冲刺的速度能达到每秒420毫米,如果换算成人的尺寸,那就是时速67公里。

蚰蜒行动迅速,器官集中,几千个单眼聚集在一起构成伪 复眼,甚至在庭院和住室中也往往出现。 唇足类中的蜈蚣只有4对 单眼,虽然视力很差,但行动却很迅速,不论爬行、捕食或是寻找栖息的处所,主要依靠1对触角。

蚰蜒白天在腐叶、朽木中体休息到了晚上才出来觅食,行动迅速,以昆虫及 蜘蛛为主食。

蚰蜒,属于代谢较低、生长缓慢、繁殖能力差而寿命很长的物种。种类颇多,我国常见的大蚰蜒或称花蚰蜒,分布在南方各省。蚰蜒多在夏秋季节活动,爬行速度较快,常栖居房屋内外阴暗潮湿处,爬行于墙壁、蚊帐、家具、床下,以捕捉小昆虫为食。

蚰蜒的生长繁殖和栖息环境

产卵

蚰蜒在 春天时产卵。 在实验室的实验中,24只蚰蜒,平均产下63个 卵,最多一只产下151个。

孵化

孵化时的幼虫蚰蜒有四对步足。在第一次 蜕皮时获得一对新步足,其后每次脱皮都会获得两对。[2] 它们的生命周期大约为3~7年,视栖息的环境而定。

成虫

蚰蜒在成虫时身长约2.5厘米至5厘米长,有硬壳,平均约有15对很长且脆弱的节肢足。这些特征使它能以极快的速度在墙壁、天花板和地面移动。体色呈黄灰色且有三条深色的背纹纵贯全身;步足也有深色的条纹。不同于其他种类的蜈蚣,蚰蜒与其相近的种类都有演复眼。

蚰蜒以 蜘蛛、 臭虫、 白蚁、 蟑螂、 蠹鱼、 蚂蚁和其它居家 节肢动物为食。它用 毒牙将毒液注入它们的体内, 将之杀死。

在室外,蚰蜒较喜爱生活在湿冷的地方。大多生活在外面的大石头下、木材堆和堆肥堆中。在家中,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蚰蜒;尤其是在地下室、浴室和厕所,这些地方有许多水。在干燥的地方也能发现它们,如办公室、寝室和餐厅。最容易发现它们的季节是春季,因为天气变暖使它们较为活跃;此外还有秋天,它们因为天气变冷而到处寻找人类的住所避冬。

一年发生1代。以卵在土中越夏和越冬;翌年1月下旬至2月上二旬,在土中开始孵化,能抵御低温,在“大寒”前后的堆雪下也能孵化,但 若虫活动迟钝,在地下要停留数日,温度高,停留时间短,天气晴暖,出土个体明显增多。 孵化期要延续1个多月。若虫出土后沿茎杆上爬至梢部、芽腋或初展新叶的 叶腋刺吸危害。雄性若虫4月下旬化蛹,5月上旬垌化为雄成虫,羽化期较整齐,前后·星期左右.羽化后即觅偶交配,寿命2~3天。雌性若虫3次蜕皮后即变为雌成虫,自茎杆顶部继续下爬,经交配后潜入土中产卵.卵有白色 蜡丝包裹成 卵囊,每囊有 卵100多粒。 草履蚧若虫、成虫的 虫口密度高时,往往群体迁移,爬满附近墙面和地面。栖息房屋内外阴湿处

世界最大的蚰蜒

32米长7米高爱吃大象,生产的卵和鸵鸟蛋差不多大,幼虫蚰蜒主要吃人,也吃牲畜,因为行动速度快一般动物很难逃脱他的爪牙其次蜈蚣 蚰蜒的小弟最长不过7米高1米左右 成群结队跟在蚰蜒后面,蹭吃蹭喝

蚰蜒的种群分布

世界性分布。蚰蜒和蜈蚣常常出现在地表,因此温度对它们分布的影响更为显著:热带、亚热带很多,寒冷地方很少。中国华中、华南地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都有唇足类分布。在华北及东北地区仅有耳孔蜈蚣小型的类群。还有若干唇足类栖息在岩溶地区的洞穴中。在海滨潮间带区虽然有潮汐的剧烈变化,也有若干唇足类生存。在我国的西藏自治区,新疆地区也有分布。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