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年轻护士心理健康论文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护理人员每天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健康教育、心理护理,而护理管理者往往注重抓护理质量。却忽视了护士的思想动态及心理疏导。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影响年轻护士心理健康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影响年轻护士心理健康论文篇一
《护士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 心理健康,虽目前尚无统一概念,但学者提出的以下观点得到较广泛认同。即“心理健康,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在当今人们普遍关注心理健康的背景下,作为他人健康维护者的职业人群之心理健康水平尤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关键词】护士,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6-112-03
一、护士心理健康的现状
随着医学和社会的进步,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已转换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许多人出现了情绪易怒、郁闷、头痛、疲劳、食欲不振、社会适应下降等症状。WH0一项全球性调查表明,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患有疾病的占20%,而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已有研究资料显示在教师[2]、科技人员、医生、护士[3]、学生[4]等群体中,亚健康状态十分普遍。严重影响因素主要有工作不开心,工作时间长,工作生活压力大,锻炼少,人际紧张等。医务人员是一个职业较特殊群体,他们具有生活无规律、工作生活压力大、竞争激烈等因素。本次调查发现,医务人员亚健康状况发生率为56.95%,远高于非医务人员,提示这一人群的健康状况令人担忧。
二、护士心理健康的内在影响因素
造成护士心理健康问题客观原因为多源性,研究[5]分析发现如:护理模式的变化、护理对象与护理外沿的扩展,医院的特殊氛围,社会、医疗市场经济大环境,家庭与人际关系的冲突,历史、中国国情的影响,自身心身基础素质的不足与理念的矛盾等。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社会因素
2.1.1 自尊和自我实现的心理需要不被满足
有些人认为护理人员是医生命令的执行者,不需要太多技术与理论知识。护理人员的辛勤劳动常得不到认可与理解,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不到体现。
2.1.2 分配制度及工作量
调查表明,护理工作量大、任务重、比较繁忙、琐碎,还需要极强的责任心,当前还存在着普遍的护理人员缺编情况,轮班制造成生活节奏不规律,超负荷运转容易造成护士的身心疲惫。给临床护士带来了种种心理压力。
2.2 工作压力
2.2.1 护患关系的影响
临床护士所面对的是身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他们在身心痛苦的状态下,经常会将心中的焦虑、愤懑转化为不满发泄到护士身上。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患者的这种情绪反应会导致纠纷的发生。有研究指出,医护人员作为助人的职业群体,长期的压力会情绪化地影响自己,将会导致身心耗竭综合征[6]。
2.2.2 同事关系的影响
护士群体有压抑行为,相互间缺乏足够的支持。如果在工作中不能与同事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相互猜疑,缺乏信任,或认为自己得不到重视,这将会导致护理人员消极地面对工作,不能充分发挥工作积极性。
2.3 个人因素
2.3.1 情绪影响
情绪与工作效率密切相关,中等水平的稳定情绪能使个体处于平和状态,使工作顺利进行。生活事件对情绪的影响如不能较好调节,则影响工作状态。有调查表明,护理差错、护理纠纷的发生,护理人员自身原因占有相当大比例,主要是工作情绪不良所致。
2.3.2 生理、心理状况的影响
护理人员的生理周期变化,年龄增长,婚恋等生活事件,生理、心理疾病以及社会支持体系都会影响护士工作中的个人状态。护士心理问题与社会支持、个人收入呈负相关,与生活事件、时间紧迫感、无端敌意呈正相关[10]。
三、应对
影响医务人员心理健康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于社会、心理、工作生活环境、习惯与性格特点等[5]。医务人员在工作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时间长;工作环境狭窄;空气不流通;值班时的饮食无规律的情况下,如不注意调节可导致心理失衡,神经系统功能失调,内分泌紊乱等,使正常的生理功能不能发挥出来,抵御疾病能力下降,躯体会出现疲劳感、焦虑感,食欲、睡眠不佳,反复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心理健康即出现亚健康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时,应积极寻找症结所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6],亚健康状态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通过心理辅导、行为干预、改善环境、自我调节来预防或治疗。对此针对医务人员特殊工作性质,提出以下措施。
3.1 做好即将走上护理工作岗位人员的心理准备
3.1.1 巩固学校教育,进行岗前培训对应聘即将上岗的人员,在强调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要进一步巩固、强化她们的心理素质,使她们认识到步入护理工作岗位要面临着复杂、繁重的工作,其肩负责任的重大。
3.1.2 尽量做到“一人一岗”个性化匹配[7、8]
护理部负责人员可以通过岗前培训加强对每个护士的初步了解,根据她们的个性特点,进行分科培养,如对急诊科、ICU等特殊病房的护士进行针对性选拔,以便尽快使护士进入角色。
3.2 加强在岗护理人员心理状态的调整
3.2.1 注重沟通技巧[9]
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应仪表端庄。对待患者、同事应热情而不轻浮,亲切而不矫作。与护理对象谈话时,态度要自然、有礼貌,不用命令式语言,同时可恰当运用肢体语言。要学会倾听,要有耐心,要理解、尊重,并坦诚相待。
3.2.2 注重人格的塑造与培养[10]
护理工作的对象是人,只有在具有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适宜护理专业的个人气质和良好的性格,才能在护理工作中,合理地处理好护患关系,解决护理对象的健康需求。护理人员要培养热情、体贴、尊重、自尊、乐观、宽容的做事态度及对学习、工作认真负责、机智果断的意志品质和沉着冷静、干净利落,以及充满自信的工作作风。
3.2.3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拓展思维,积极创新
护理人员在熟练掌握自己专科护理知识与技能基础上,要善于总结经验用精湛的职业技能为患者做到最大限度减轻痛苦,同时也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与信任,要面向世界积极参与继续教育,在医疗护理过程中不断接受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以避免由于知识的老化、潜在压力的增加,难以胜任未来临床护理工作的需要,从而导致心理不平衡,产生挫折感。
3.3护理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3.3.1及时发现护理人员的心理问题
临床护理人员的心理状态受环境、家庭、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此外,由于护理专业职业素质的要求,护理人员要注重对服务对象的心身评估和整体护理措施的影响,使护理人员在长期奉献的过程中被索取过多,从而易产生心身疲惫和感情枯竭为主的症状,容易呈现出自卑、厌恶工作、失去同情心等职业倦怠征。因此,我们可运用心理测量表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心理测试分析,以及时了解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人际关系敏感情况、自身躯体症状、是否有强迫、抑郁、焦虑、恐怖、以及偏执等方面的心理问题,为今后疏导与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3.3.2注重护理人员的心身调整
作为护理管理者要培养护理人员有效获取、交流信息的能力。应关注护士心理水平,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心理学和伦理学的学习,提高、培养、锻炼护士自身素质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运用变革领导方式,利用社会舆论的正确导向,尊重、重视护士;改善工作环境、合理安排班次,创造良好的职业沟通环境和社交环境;恰当运用激励机制等,以解决和改善护士心理问题[11]。
参考文献
1. 张宁.560名综合医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全科医学,2004,7(3):178-179.
2. 马章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调查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02,17(11):848-849.
3. 冯怡.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与医院情境因素的相关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02,32(1):22-23.
4. 苑少庆.佳木斯中心医院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水平及不同教育程度能力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3):794-795.
5. 齐艳.国内临床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J].现代护理,2002,8(2):114-115.
6. 姬栋岩,陈雪霞.临床护理人员良好心态的维护[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8):80-81.
7. 张彤,齐艳.医院聘用护士焦虑、抑郁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230-231.
8. 刘晓军,楚更五,贾福军.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43-59.
9. 戴晓阳.护理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179.
10. 王亚君,李瑶,马明.临床护士的心理问题及对策[J].中国疗养医学,2006,15(1):22-23.
11. 向杏群,朱焕琼,罗细娥.基层护理人员焦虑现状及其对管理工作的启示[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5,19(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