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6个

2016-12-01

兴趣是最好的志向,兴趣能保持最长久的激情,是走向成功最大的推动力,在自己最有兴趣的方向选择去追求自己的目标,是一种最朴实的智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1:别给兴趣套上封闭的枷锁

他出生在山西省阳泉县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父母亲都是一家化工厂的工人。他有三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在兄妹五人中,他是唯一的男孩,父母亲对他是疼爱有加,一心想把他培养成什么家。

他的父亲是一个戏迷,经常带着他去看戏。幼小的他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上了戏曲里的武生。他模仿电影和戏曲里的招式,用床单做战袍,用擀面杖做花枪,一个人在家里练习。那时的戏曲演员是很风光的。父亲决定把他培养成一名戏曲名角。那一年,县晋剧团招人,父亲带着他去报了名。他虽然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是,他现场给团长来了几个鹞子翻身,耍了几把花枪,团长就决定录取他。可是,他仅仅在县晋剧团待了一天就不去了。原因是这一天他的二姐收到了北京一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份通知书在阳泉县城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原来,上大学比当演员还风光呀。他决定考大学。他又回到了学校,开始了自己的学习生涯。

初中三年级的前半年,他迷上了象棋。那时候,学校流行一本连环画册,名字叫《棋王》,这本连环画册是由阿城的中篇小说《棋王》改编的。他被《棋王》的主人公王一生所感染。他要做棋王。他买了好多棋谱,专门研究象棋。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的棋艺进步很快,不少大人都下不过他。为了寻找高手下棋,他一放学就在街边摆棋摊,与人下棋。他的父亲看到儿子的棋艺日益精湛,心里暗暗高兴。他甚至托关系想让儿子到地区体育队当象棋运动员。可是,就在父亲的愿望快要实现的时候,他的兴趣又转移了。这一年,姐姐考取了美国公费留学。这个好消息刺激了他,把他的心再次拉回到学校。在三年级的后半年,他不分昼夜学习,终于以全校第二名的成绩考上了阳泉县一中。

在上高中的时候,他想当计算机软件设计师。当时,计算机刚刚兴起,阳泉一中配备了一个计算机操作室。那个时候,电脑不叫电脑,叫计算机。因为计算机少,学生多,所以,学校成立了一个计算机兴趣小组,他报了名。他很快被计算机互联网里那些精彩而又丰富的页面吸引住了。他还自己设计了一套计算机软件,用这个软件管理学校的一些工作。这个软件在阳泉一中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可是,正当他雄心勃勃向计算机进军的时候,他的兴趣再次破灭。那一年,山西省举办了首届中学生计算机操作大赛。他代表阳泉一中参加了省里的比赛。他希望能够夺回一个冠军,哪怕是一个亚军也行。可是,他在赛场上败得一塌糊涂,连基本考试题也没有做完,更不用说自行设计软件了。

这次失败是刻骨铭心的。高考报志愿的时候,他不敢报考计算机专业,而是报考了北大图书情报搜索专业。因为,他觉得计算机专业里的高手太多,他的起点太低,他没有能力超越他们。而图书情报搜索是一个冷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可是,当他来到北大以后,他才发现自己错了。因为图书情报搜索专业的学生全是北大其他专业的调剂生。

大学毕业,他想像姐姐一样到美国去留学。可是,图书情报搜索专业的公费留学生大都是研究生毕业,他一个本科生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他落榜了。这时候,他报考的计算机专业反而为他打开了出国留学的大门,这真让他喜出望外。就这样,他凭着自己曾经有过的兴趣来到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留学,为自己未来的事业拉开了帷幕。

他的名字叫李彦宏,是百度公司的总裁。2011年,他以94亿美元的身价荣登福布斯全球富豪榜95位,成为中国大陆首富。他的成功来源于兴趣,然而,他的兴趣的成功又来源于他有一个宽宏而又仁慈的父亲。

不要给兴趣套上封闭的枷锁。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正在成长和成熟。兴趣往往是随着孩子的认识而不断变化的。倘若李彦宏的父亲当初逼着他沿着自己的兴趣走,那么,李彦宏可能成为一名晋剧演员,一名象棋运动员,一名作家,或者什么也不是。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2:状元就是做自己感兴趣的事

她从哈佛大学经济及数学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后,进了咨询顾问公司观察者集团工作。两年后,她工作起来已经得心应手,很受老板赏识,也深受客户欢迎,但她却并不能从这份高薪工作中获得快乐。

紧张工作之余,她常常回忆起少年时去朋友家玩的情景。那时,她十二三岁的样子,去一位同学家,那位同学家的电视机里正播放着一档教授做甜点的节目。面点师表情夸张,语言风趣,一块面团在他的手中三揉两搓,便如魔术师一般变出一个造型别致的糕点。她们看得兴致盎然,不时地对着电视画面惊呼。于是,她们从超市买来原料,依葫芦画瓢地操作起来。很显然她们没有面点师的娴熟,但是她们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乐。从此她对做面点乐此不疲,一放学,便迅速溜回家,常常赶在父母下班之前,做上一块面点,有时也会别出心裁,搞些花样,她从父母赞赏的眼神里感受到了莫大的鼓舞和支持。这件事一直到她去哈佛读书才结束。

在她工作的波士顿有一家著名的糕点烘焙店,每次去那个店,她都会点上一份糕点久久逗留。看到端上来的那一份份别致的面点,她都会情不自禁地“哦”一声。她的行为引起了店里做面点的大厨的注意。他们有了第一次交谈,她告诉他,她虽然在一家咨询公司上班,但对做面点特别感兴趣,那曾是她最美妙的时间。那位年轻的面点师饶有兴趣地看着她谈起面点时眉飞色舞的神态,于是邀请她走进了操作间。

进了操作间,她像鱼儿到了水里,鸟儿飞到了树林,她熟悉做面点的每一个程序每一个细节,在案板面前,她眼睛发亮,两腮因为激动而变得更加红润。那位大厨成了她的下手,帮她递这送那。不一会儿工夫,她的面点做出来了。大厨惊呼着:“这不是面点,这是艺术!这简直就是艺术!”以后,她和这位大厨成了最好的朋友,一有空闲,她便来这里体验和大厨一起创作糕饼的快乐。

她也萌生了开一家糕饼店的想法。于是她说服父母,获得父母的理解后,她辞去了那份高薪工作,准备给自己一年的时间,尝试专业烹饪这条路。她在波士顿南端的华盛顿街上找了一个合适的店面。

工作非常辛苦,她得从凌晨四点一直工作到午夜,一周六天,但她却干得非常起劲。她做出的糕饼、甜点大受欢迎,店里每天都人满为患,尤其是她制作的“黏面包”,几乎一时成了店里的招牌,许多客人赶早排队来品尝,如果迟到了就会深感遗憾。有一位客人从佛罗里达州飞到波士顿,一下飞机便直奔这家面包店,吃了她做的黏面包后,便力邀她去佛罗里达州开一家分店。

她就是在美国有着“巧克力饼干女孩”昵称的华人张柔安。现在,她不但连开三家“面粉烘培店”,还出版了《面粉:波士顿面粉烘焙店的壮观食谱》一书,张柔安在她的书里写道:中国有句古话,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人的热情、兴趣才是打开状元之门的金钥匙。

因兴趣而成功的故事3:追随自己的趣味

曾有很长一段时间,他只醉心于自己的兴趣,他钻研中国古代生活史,似乎要走学者之路。他喜欢从字缝儿里寻找古人的生活轨迹,搜集、考证,甚至揣测、拼凑起一个人的生活史,他开玩笑说自己就是研究“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这十个行业,没有切实目的,只是因为有乐趣。这些研究让他攒了一肚子的学问。而关于晚清与民国,他也说得头头是道,好像是前朝遗民。在古代生活史之后,他的兴趣转向了近代城市史,而其中“城市地下工作者”的生活又将他的兴趣引向了中国革命史。“追随自己的趣味,很快乐,至少不委屈自己。”他总是这样说。

1997年,37岁的他,听了朋友的劝告,改行写小说。他将自己在历史研究中发现的“妙趣”,通过小说表达出来。开始写小说时,他发现此前研究的所有那些“偏门”都是在为小说做准备,那些闲趣知识、历史典故都成了他故事中鲜活的形象和细节。同时,他把从历史中获得的对生活、对人性的观察都融进了小说。

他在写作上慢慢悠悠,他认为小说不到非写不可的时候,绝不匆匆动笔。写小说的时候,他写到高兴时虽也颇觉得意,但最终也还是将写作当做是娱人娱己的快活事,从来不将作品当做一种资本,以此招摇过市,为自己争取点什么待遇。

写作之余,他很有闲趣,“读书写作莳草玩物之余,尚有调和鼎鼐之好”,每年他要学一门手艺,雕假山石、鉴定古玩等等无所不学,甚至曾跑去学做拉面。他喜欢书画、摄影,偶尔会向好友展示一下修炼多年的厨艺,每件事在他手里都能做得有滋有味。

在他家的墙上挂有一幅南宋画家梁楷《泼墨仙人图》的复制品,朋友们看了都说画中人物俨然是他的漫画,这让他听了很受用,专门与画中仙人合影,放在自己的博客上,并认真地写下自勉之言:“我自己照镜子比比,真的希望很像。我说的‘像’不是模样,而是想要浇开胸中块垒,放掉手里紧握的俗物,坦荡襟怀,舒展袍袖,赤足趿鞋,活出画中人物的那股子放达、洒脱的劲头儿。”

“先把自己哄开心了”,这是他进入写作的方式,也是他的生活态度。他的写作生活通常是这样的:早上起来吃过早点,沏上茶,听听音乐,直到中午过后才打开电脑。因为颈椎不好,他一般是半躺在床上写东西,身边左茶壶、右水果伺候着,状态来了就多写点,没有状态就少写或是干脆不写。他很少交际,只是偶尔才和朋友见个面。遇到好天气,他会把车当做移动书房,从城北开到城南的一个小湖边,看一整天的书,他认为人生不仅仅为了成功,平淡中也有真乐趣,而趣味才是燃料和真正动力。如果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气场,他的气场是温厚、舒适、悠然自在、有趣味的。

他对知识细节的追求也是出名的。2006年写《借枪》时,因为他对枪械的了解仅限于书面知识,为了把熊阔海借来的那挺歪把子枪写准确,他专门跑到中国军事博物馆,围着歪把子枪的展台拍照、琢磨了好长时间,乃至管理员都开始注意他的举动了。

因为日常生活很简单,所以他的小说细节更多来自间接生活、来自史料书籍,不过,他自己发明了一套另类体验办法———动手做实验。说其另类,是因为他的方法实在是让人大跌眼镜。写《古风》之前,他发现不是所有地下党人都有钱买炸药,一个没有钱的地下党人需要炸药怎么办?只能自己制造。他想求证一下,于是买来二斤氮肥在自家厨房提炼硝酸铵,幸好,在还没炒成固体时其味道就引得邻居们恶声四起了。在他获“中国作家百丽小说奖”的《长征食谱》里,写了一个有着几分药膳本领的炊事兵的故事,他为了把皮带皮鞋做成能下咽的菜,用上了自己做药膳时发熊掌的本事,还原了皮带和皮鞋的胶性。他为了证实这的确可行,剪碎了一条皮带和一只皮鞋,放在锅里煮,“不过我偷懒用了高压锅,做熟了尝了尝,的确可以下咽。”他露出自得其乐的笑。

之前,写小说对他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但是小说本身带给他无尽乐趣,他醉心于每一部小说,寻找前所未有的人物和结构。“我不是文学家,我是一个喜欢讲故事的人,生活当中有无数有趣味的故事。”他总是把写故事当成一种寻找乐趣的过程。

2007年他写了《潜伏》,2009年《潜伏》被拍成电视剧,登上银屏,一炮走红。这打破了他惯常的生活,突如其来的名声像一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心,一度令他不知所措,许多影视公司找上门,有的要买他的作品改编权,有的要请他做编剧,有的要为他出书……对于突然走红,他看得很透彻,“不是我火,是电视剧火,我也跟着沾了光,浪得虚名,但这种虚名很短暂。”很多人关心他火了之后暴涨的身价,他很坦率:“对我而言,价格是一件没有意义的事情,因为我没有任何奢侈的爱好,对钱没有太大需求。我目前要做的是专心写我的作品去了。”

他始终觉得无论《借枪》还是《潜伏》,真正的功劳是导演姜伟。“我很幸运,《潜伏》和《借枪》这两个戏都做得很好,有的小说家就没这么幸运。”

他就是“龙一”,原名李鹏。自1998年在《中国作家》杂志发表第一篇小说《我是一个马球手》开始,他一发而不可收,至今写了300多万字的小说。

在这样一个浮躁、不甘寂寞的时代里,龙一始终小心翼翼地将自己的趣味和天性保存完好,不为浮名所累,不受外物所役,如同他笔名所言“潜龙勿用”的境界,无论外界环境如何改变,都能不受影响,保持自己独特的思想与处世之道。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