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面试口才:5个面试技巧

2016-12-02

在求职面试时,如何用得体、简洁而又恰当的语言来表现自己的才华,回答主考官的提问,进而获得招聘者的青睐?这可能是令所有应聘者困扰的问题。其实,只要在把握好“度”的基础上,避免泛泛而谈、人云亦云,就可以做到以“新”取胜。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资料,供你参考。

职场面试口才技巧1?用豪爽的语言来表达信念

不少人都不愿意在面试时流露自己真实的情感倾向,生怕表述不当而引起主考官的反感。其实,面对主考官较为挑剔、带有负面色彩的问题时,想要以“新”取胜,最好的办法便是大胆地倾吐自己的真实情感,用豪爽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信念。

问:“你最不能容忍的缺点是什么?”

答:“拖拖拉拉,现在的事将来做。”

对于如何看待“缺点”之类的问题,应聘者应该贬斥这些缺点,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这种贬斥的尺度是不好把握的。而上面这位应聘者并没有过多地去思考、掩饰自己的真实情感,也没有过多考虑从哪方面切入,而是针对某一点——时间的话题切入,准确地表明了自身的信念和情感倾向。这样爽快豪放的劲头,这样新颖别致的答案,一定会让主考官刮目相看的。

职场面试口才技巧2?用委婉语言来暗示自己的能力

很多应聘者在表述自己的能力时,不是缩手缩脚,就是狂傲自夸。如果能借某个话题,巧妙地发挥一下,绕一个圈子、卖一个关子、设一个悬念,就可以委婉地展示自己在某方面的能力或特长。

问:“你是以什么身份来美国的?现在干的是什么工作?”

答:“我是来美国自费留学的,现在是美国某跨国公司的经理助理,主要工作是帮助公司降低成本、提高竞争能力。因为公司只有我一人做这项工作,因此压力大,责任重。不过,我喜欢这样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只是为了照顾妻子,我才来贵公司的。”

这位应聘者在介绍自己情况的同时,不仅暗示了自身的工作能力强,还借补充的“照顾妻子”一语,暗示了自己是一个有强烈家庭责任感的人。这种看似不经意的暗示性回答,既避免了某种自我吹嘘和高傲之感,又巧妙地传达了自身能力的信息与责任感,还让主考官窥见了自己言谈的智慧和风采,怎能不受到对方青睐呢?

职场面试口才技巧3?用转移视线的方法来显示自己个性

面试中,应聘者难免会遇到一些无把握的、不了解的问题。但你要明白,主考官这样提问,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其用意有可能只是考验一下你的反应能力,而并不是真的考查你的相关知识。这时候,应聘者不妨将计就计,利用这个机会采用一种转移话题的方式,即以虚代实、以巧藏拙的方式来应答,从而打破窘境、以某种机敏展示出自身鲜明的个性和别具一格的谈话风格。

问:“如果被聘用,你想得到怎样的待遇或者好处?”

答:“除了应得的报酬以外,公司能否给我更大的无形好处或者发展空间呢?比如提高自身的素养、挖掘自我潜在的能力,还有提升的机会等……当然,这都有赖于贵公司的成全啦!”

面试者对具体的待遇采取了回避的方式,而将话题转移到“将来时态”上去,以一些较虚较泛的期望来应答,显得独特而新鲜;尤其是末尾一句近乎老熟人似的玩笑话,不仅展示了自己随和、亲切的个性,而且给了主考官一种富于幽默感的好印象。

职场面试口才技巧4?用拖延来展示自己应变的智慧

遭遇某个不会、不懂的难题,既是每个应聘者的不幸,也是展示其应变能力和口才的机会。遇到这类难题时,如果对方只是问“会不会”“能不能”的问题,面试者视情况不妨来个缓兵之计,即先以肯定的口吻应答下来,然后另辟蹊径,或者以解决这类问题的一般方式作答。有时候,也不妨先试探一下对方的真实意图,然后再来个先允后补、亡羊补牢的应急之术。

问:“你英语不错。你还会什么?比如会不会设计网页?”

答:“这——今天就要考它吗?”

问:“今天不考,只是问问而已。”

答:“我会——是的,我会!当然会!”

这位应聘者根本没设计过网页,可是,面对这种“哪壶不开提哪壶”的窘境,在两难中,他却沉住气,机智地避开正面回答会或不会,而从对方口中探听出提问的虚与实,然后才来个“空城计”,这种应急之术、缓兵之法,为他补上网页设计的技能争得了时间,不能不说是一种出奇制胜的应急之策。

职场面试口才技巧5?用模糊的回答来应对模糊的提问

有时候,主考官会有意用一种比较含混、宽泛的话来提问,以此来试探应聘者的某种意愿或意向,在这种情况下,应聘者想要作一个准确的回答就显得比较困难了。其实,我们与其揣摩考官的真意,不如来个以虚对虚,用一种同样模棱两可的话来作答,这样就有可能跳出问题本身的束缚,从而拓展另一表白自身意愿或意向的空间。

问:“你来到这儿,是想干什么工作呢?”

答:“老实说,我目前还没来得及考虑……贵公司不是在全国招聘吗?我想机会是广泛的。”

显然,这样的提问就比较模糊含混,是问干何工种、何种职位,还是问去哪个部门呢?并不清楚。在这种情况下,应聘者的聪明之处在于,他采取了同样一种含混的应答手段,以口中模糊之“盾”去挡对方含混之“矛”,有意用“机会”来替代“工作”,显得非常机智、灵活。而且在“全国招聘”一语中,还暗示了“非这家公司不可”的意愿,从而使主考官对这位应聘者产生一种信任感。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