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同学聚会的短文章
毕业后相聚的时间相对少了,大家相聚的可能性也只能在同学聚会了,只是,离别已久的我们,是否还能坐在一起把酒言欢,畅谈人生?下面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同学聚会的短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关于同学聚会的短文章1:十五年同学聚会
作者:绿雪人
离别了十五年,使我们牵挂了十五年。十五年前,我们走出校门,各奔东西,我们豪情满怀地步入渴望已久的社会,但现实的残酷丈量了我们的豪情是多么的微不足道,高深莫测的社会法则凸显了我们的渺小。
十五年,学生时代的天真已不再重现,十五年,岁月的痕迹已悄悄地烙上了额头,十五年,我们不断尝试着学习各种生存方式,晨雾打湿了奔波的身影,晚霜凝挂在了眉头,十五年,我们追赶着太阳努力工作,十五年,我们披星戴月地拼命赚钱••••••
十五年,书香味已从我们身上散尽;十五年,“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壮志豪情不复存在;十五年,青春年华定格在了那张视若珍宝的毕业照里;十五年,基本学会了怎样在社会激流中进退。
分别十五年后,我们又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我们带着从未更改的牵挂来了,我们带着三年同窗的美好回忆来了,我们带着升国旗时铿锵有力、整齐划一的步法来了,我们带着飘荡在六号楼前那棵老柿子树下嘹亮的军旅歌曲《咱当兵的人》来了,我们来了!我们带来了曾经的朗朗书声,我们带来了曾经的花前月下,我们要再一次飞奔在足球场上,我们要再一次旋转在图书馆楼的舞厅中央,我们要在操场边的葡萄架下卿卿我我,我们要在周末的老宿舍里开怀畅饮,我们要••••••
今天,我们老了,孩子喊我们“爸爸”、“妈妈”了;我们老了,“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高血脂”、“高血压”已成了我们的代名词;我们老了,生活的重担已经压得我们略显驼背;我们老了,仙女般婀娜的身材因孕育生命而略显臃肿;我们老了,如花似玉、娇嫩欲滴的容颜写满了沧桑。我们老了!
珍惜十五年来的这一刻相聚,把十五年的牵挂寄托在歌声里,把十五年的祝福洒满酒杯,我们尽情畅饮,尽情高歌,道一声“珍重”,期待十五年后的今天再次重逢!
关于同学聚会的短文章2:难忘的老同学聚会
作者:王龙生
5月22日上午,我和莲香以及倪九龙、施令英、王耀忠、郑雪芬、戴再鸣等好友,应邀去浦东航头镇航星饭店参加新场中学同学聚会。
早晨7点多钟,我们从普陀区清涧路出发,乘地铁和公交车,一个多小时后便抵达新场镇,先去倪九龙弟弟家拜访。一会儿,从新疆退休回新场定居的老同学胡瑞番闻讯赶来。上海老知青、新疆老同事戴再鸣夫妇应倪九龙邀请,也从家里来到新场。在倪九龙、施令英夫妇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新场古镇老街,在新场中学校门前摄影留念。
新场中学是我的母校,从初一到高三,在学校度过了六年寄宿生的中学生活,留下了难忘的印象。1963年高中毕业后,我和倪九龙、卫则奚、周顺仙、唐文娟、胡瑞番、徐宗豪、俞家骧、卫家铨等九名同学,响应党的号召,告别母校,远离家乡,支边到新疆工作。弹指一挥间,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终於回到了日夜思念的母校怀抱。五十年来母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当年的旧校园已不复存在,一座环境优美、校舍漂亮的现代化新校园呈现在眼前,令人怦然心动,感慨万千!
在母校门前照完相后,我们一行九人乘公交车来到我的故乡航头镇。一下车,直奔公路边上的航星饭店。老同学周顺仙早在饭店门前迎候,把我们引进餐厅,和我们同坐一桌。刚落座,老班长卫则奚热情地向大家介绍我和倪九龙两位迟到的同学。卫则奚不仅是一起支边进疆的老同学,又是和我在兵团农四师医院共事多年的老朋友。后来,他调回内地工作,在江苏大丰中学当教师。我调到新疆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从此,我俩相隔千山万水,彼此忙于工作,很少来往。2010年9月,一起支边进疆的老同学、老知青在我家聚会时见过一面,之后再也没有见面。也许他还在为教育事业发挥余热,教务繁忙,今天能来航头召集同学们聚会,实属不易。
这次同学聚会,除了一起支边进疆的老同学常有来往、比较熟悉外,其他同学一别五十年,从未见过面,今日相见,互相都认不出来了,有些同学连名字也一时想不起来了。当年热情单纯、无忧无虑的中学生,如今成为饱经风霜、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老同学久别重逢,激动万分,彼此紧紧握住对方的手,目不转睛地辨认着对方的脸,情不自禁地感叹道:“老了,老了,认不出来了!”一位老同学握看我的手,兴奋地说;“六三年你到新疆去时,托王育孝送给我一些书,还记得吗?”我惊讶地说:“这事你还记得?我早就忘了,你一说,我才想起来了。”餐厅里一片欢声笑语,热情洋溢,热闹非凡。大家互相祝酒,千言万语,尽在杯中,一饮而尽,痛快淋漓!老同学难得相见,彼此急于相问,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感到格外亲热、甜蜜、幸福!这就是纯朴真挚、令人难忘的同窗之情。
人到老年,免不了怀旧,常常怀念豪情满怀的学生时代。不久前,抽空翻阅尘封五十多年的高中日记。丰富多采的校园生活,尤如电影镜头在眼前一幕辜闪现。那些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感人事迹,以及发生在校园里的逸闻趣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那样清晰,那样熟悉。今天,日记中提到的蔡治权、方云汀、季根发、张燧君、陈桂仙、朱征祥等同窗好友,分别五十年后终於相见,怎不令人兴奋、激动!
临别前,大家在一起合影留念。这镜头,这照片,多么难得,多么珍贵!明年是新场中学百年华诞。此文权作献给母校的生日礼物吧!
关于同学聚会的短文章3:至少还有你(同学聚会)
作者:樱花零落
人到中年,常听到旁边的同龄人自嘲:老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变化则是:过去的事情一清二楚,而今天上午做了什么,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如果这就意味着老了的话,那自己恐怕早已老去,因为每一次同学聚会,局面都大致如此。上学的事情,每一个细节都被挖掘出来,知道的不知道的都知道了,然而聚会前后那几天怎么过的,好像都忘了,因为注意力都在聚会当中。
不知什么因素,一种时尚正在快速地扩张,那就是同学聚会。儿子与同伴们十来岁已常有聚会,母亲,七十多了,一回老家,最盼的也是老同学聚会。而我,也经历过,昨天晚上刚刚和高中同学喝完大酒,今天上午十点,小学同学已经在家门口守候,中午喝之前,还要趁清醒提醒自己:晚上还有初中同学的聚会,万万不可被酒冲昏了头脑,可酒杯一端,誓言烟消云散。
一个班级,是否可以常常聚会,一来要看上学时期班级的气氛和友情的密切程度,二来要有几个热心张罗的人,用他们的辛苦与热情点燃那些半推半就欲走还留的同学,第三,还需要组织者拥有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智慧,总能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聚会的理由。
比如我的高中班级,十年一大聚,五年一中聚,有同学从外地回了老家就是一小聚。而在北京的中学同学,在日常聚会之外,还开创了每年九月一日必聚的传统,因为“开学了”。
有一次在飞机上,看杂志上一篇对导演康洪雷的访问。他和我一样,也是内蒙人,每年,他都会回草原,和同学们在一起,不用说《士兵突击》,不用说《激情燃烧的岁月》,大家就说过去,就是大口大口地喝酒,而且行也行不行也行,只要酒下得顺利,同学们和自己都会很释然:这小子没变,还是咱们的那个老同学。
看到这里,我热泪盈眶,只好合上杂志,再没看剩下的半本。没办法,感同身受。
大学同学不在草原,不用拼喝酒,但也不少喝。我的一位天津同学如马三立般留下一个经典感慨:每次咱们班聚会,我都只记得前半截,后半截都是下次聚会时同学们讲给我听的。因为每次后半截,我都喝多不记事了。
其实,好多人恐怕都和他一样。
大学入学二十年,我们组织聚会,起名“至少还有你”,用意十分明显,不管怎样世事无常,不管路途顺还是不顺,不管眼泪多于笑容又或者相反,值得欣慰的是:至少还有你。
在聚会前,我们收集了每个同学提供的校内旧照,稍加编辑,制作成一个大大的专辑。在聚会的开场,我们几十个中年男女,重新汇聚在校园内原来的教室里,老师们也都请了回来。一开始,就是老照片播放,二十年的岁月,不要说有时认不出别人,估计连自己都难以辨认,在一片“这是谁”“这是我吗”的七嘴八舌中,慢慢地,开始“老泪长流”,师生都如此。这时,看着有人带来的孩子依然快乐地在课桌间游戏,突然产生了一种巨大的错觉,这是过去,还是现在?二十年时光真的消失了吗?
在同学的聚会中,常常会有笑话。比如一位男同学对一位女同学敬酒,真诚地借着酒劲说道:“上学时,我一直暗恋你,你叫什么名字来着?”满座哄堂大笑,男同学只好干杯为敬。
聚会时,同学们的惯常语是“没变没变”,大家互相陪着慢慢变老,自然觉得彼此没变。但隔一会儿走进校园,看着校园里年轻的师弟师妹们,正和自己当初上学时年龄一样,大家才哑然失笑,“没变没变”,纯属自欺欺人。
有聚会就离不开音乐,一次,我们将过去校园里最流行的歌曲与舞曲,编辑成二张CD,长达两个半小时,聚会中的舞会,正是在这过去的旋律中行进的,而在这熟悉的旋律中,大家似乎得以安慰,不觉年华老去。
还有一次聚会,晚餐也结束了,舞会也结束了,酒醉的人也醒了,大家意犹未尽,就席地坐在外面的水泥地上,将所有现在能想起来的上学时的歌唱了一遍,直到脑海中一片空白。
2009年就更宏大,毕业二十年,于是组织了全年级的聚会,之前光策划会就开了近十次,最后几百人云集校园,踢球、跳舞、大联欢会。组织者尽力,同学尽情,学校尽心,成为又一段难忘的记忆。以至于一年后,很多同学又要组织庆祝大聚会成功举办一周年的聚会。
聚会固然好,然而副作用就是,聚会之后重新回到现实中难。并且岁数越大越是如此,甚至让你产生幻想:人世间,为什么不能一直上学到永远?正是在这样的失落中,一天一天,艰难地从纯真校园岁月再回现实的混乱世界里。而同样难的,是从干干净净的同学友情中,再回到人心隔肚皮的竞争或拥有距离的环境中。不过,也没什么好抱怨的,正因此,才有了同学聚会的价值,也才使同学聚会日益时尚并大踏步向产业方向发展吧!
对于我们,同学聚会已经像一个信仰,而且有趣的是,分开之后,反而似乎比大学校园里还亲还互相牵挂。聚会多了,我们得出一个结论:在岁月的催化下,我们的友情已经变成亲情,每一次聚会,都使得亲情的成分进一步发酵。
也因同学在那里,聚会在那里,平日里一些日子才不那么难耐,起码都知道,不必担心岁月匆匆,过去的一切都会模糊,没关系,想不起来的,同学替我们记住。当然,更重要的是,哪怕未来不再让人期待,至少我们还共同拥有一个温暖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