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与教育策略浅议
摘 要:学困生教育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艺术的把握和教育方法的运用。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会造成师生关系或父子关系的紧张;缺乏爱心和耐心,会造成师生关系日益恶化。因此,转化学困生的关键在于以情育人,培养成功心理,要让学困生的成功愿望从被压抑的状态中释放出来。“爱是启开心灵之窗的钥匙”,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班风、校风的建设过程实质上是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有教无类”,公平地对待优秀生和学困生,让他们都有成功的机遇,都能享受成功的欢乐。
关键词:原因分析 教育策略 转变策略
一、学困生产生原因的分析
1、家长和教师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做家长的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期望、理想,不顾子女的能力和基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孩子几经努力,但还是达不到父母要求;为父母者、为师者对子女、学生的要求几近完美,责骂与苛求使他们背上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学习感到恐惧,丧失了进取的信心,甚至悲观厌世。虽然他们多次争取成功,但是冷酷的现实却让他们不断地失败,使他们失去了学习信心。
2、教育方法过于简单、粗暴。
教育工作是一项极具艺术性的工作,教育效果的优劣,很大程度取决于教育艺术的把握和教育方法的运用。教书育人不仅仅是教育艺术的问题,而且也是教育责任、教育道德的问题。—些教师和家长习惯于采用一些低级的、粗暴的教育方式,造成了师生关系或父子关系的紧张;有的甚至将学生赶出教室,或将孩子赶出家门,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他们在学校、家庭找不到温暖,甚至与教师、父母产生了对立情绪,对学习不再感兴趣。
3、缺乏爱心和耐心。
爱心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爱是启开心灵之窗的钥匙”,“没有爱便不可能真正赢得孩子的心”。现在的教师大都能“有教无类”,公平地对待优秀生和学困生,有进步的表扬,有问题的批评。若对学困生没有一丝“偏爱”和“耐心”,就会出现学困生反复被批评的情况,造成师生关系的日益恶化。有的家长只顾忙于自己的事业,从不过问子女的学习和生活,不去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无法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进取愿望,孩子便会得过且过,或想逃学,或想离家出走,去寻找属于他们自己的世界。
4、不会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教学的主要原则之一,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实行了一刀切的教育,造成学生(尤其是学困生)无法适应。有的教师或家长动不动就罚孩子,有的孩子做错了作业、写错了字,老师或家长要求重写十遍、几十遍,学生越写越不耐烦,越写越觉得学习乏味。他们感受到的不再是学习的愉悦,而是一种切肤的厌倦。有的教师将“才”误认为只是智力或能力,只局限于学生的智力或能力的发展,学困生则被他们排斥在外,放弃了教育的责任。
5、没有严格要求。
严格要求学生是爱的特殊表现,是教师高度责任感的体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班风、校风的建设过程实质上是严格管理、严格要求的过程。教育过程中,有的教师只当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几乎没有了距离,失去了师长的尊严,忘记了自己也是学生的严师;有的家长只求自己的孩子不学坏,学到多少知识则无所谓。放任自由的管理模式,使学生失去了自控能力,逐渐丧失了理智,越来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滋生惰性,学习退步,品行滑坡。
二、学困生难于转化的因素
学困生难于转化的主要原因,一是情感、意志和习惯方面的缺陷,由于经常遭受失败的挫折,缺乏积极的情感体验,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二是意志方面的缺陷,由于缺乏学习动力,怕苦怕累,遇到困难时,表现出急躁、动摇和退缩,不能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情感和行为。学困生未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如不做作业)、行为习惯(上课不专心,左顾右盼,自己无心学习还妨碍他人学习)和生活习惯(自由散漫,生活无节律,起居不按时),他们易受某种特殊兴趣爱好的干扰,如迷恋于上网等,严重地影响了学习活动的进行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转化学困生的工作策略
列宁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是刺激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困生过去受了许多的批评,甚至是讽刺、挖苦,他们的心理既敏感又脆弱,本能地认为人人都不会关心同情他们,对善意的帮助也会产生敌对情绪。
1、培养成功心理,是转化学困生的一道良策。
对学困生的成功教育来说,要做到起点低、目标明确、鼓励及时、循循善诱,指导要具体,只有这样,其成功心理才能得以培养和激发。学困生的心理往往被扭曲了,又有着青少年固有的自我表现欲望,喜好突出自己、表现自己,因此他们容易采取不正当的方式,如故意用违反课堂纪律或做出多种极端的举动,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满足被人重视的需要。因此,培养他们的成功心理,首先要改善他们的心理,教学生锻炼意志,让学困生的成功愿望从被压抑的状态中释放出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确定成功目标。教师要善于为学生设计目标:对于目标的层次性,不同层次学生应该有各自的目标;对于目标的过程性,要检查目标的完成情况,对那些没有完成目标的学生,不妨再给一次机会;对于目标的动态性,在他们获得成功后,要及时另换新目标,在成功的基础上,目标要有一定的梯度,好让他们一步一步走向成熟;对于目标的终结性,要让学生积少成多,体验成功,通过反复成功的激励,使他们取得最终的成功。
2、善于赞扬鼓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在他人的肯定与赞扬声中证实自我的价值,这是一种不甘落后的正常心理现象。由被赞扬而产生的喜悦感是前进中永恒的精神力量,老师对学困生应多一些赞扬。学困生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教师要把盖在他们身上的茅草拔开,现出其闪光点。因此,我们应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在看似平常的小事上,给学困生由衷的称赞,让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多鼓励学生看到失败中的成功之处,认清自己的能力,找到不足和教训,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指出努力的方向,鼓励他们满怀信心地去争取成功。
参考文献
1、张正君《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探析》[J].课程·教材·教法,2003(5):25-28。
2、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7:216。
3、穆鑫《让孩子们热爱读书》(文艺点评)[N].人民日报,2005-06-02(9)。
4、叶上雄《中学教育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