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论文
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浅谈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论文篇一
《 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分析 》
摘要: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会计信息的不对称和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为企业会计政策的自由选择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相应地也构成了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盈余管理的动因在于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企业盈余管理的客观存在,决定它既不能被放任自流也不能被彻底消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完善具体会计准则和信息披露制度的同时,加强外部监督,并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
关键词:盈余管理;前提条件;动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3-0053-01
1 盈余管理的内涵解析
盈余管理是目前国内外经济学和会计学广泛研究的课题。对于什么是赢余管理,至今并无定论。美国会计学者斯考特(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会计政策的选择具有经济后果的一种具体体现。他认为,只要企业的管理人员有选择不同会计政策的自由,他们很自然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会计政策,这就叫做盈余管理;而另一美国著名会计学者凯瑟琳・雪普(Katherine Schipper) 则将盈余管理的概念建立在会计数字是一种有用的信息基础之上,并在1989年认为赢余管理是为了获得某种私人利益,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有目的的干预;美国另外两位会计学教授玻尔・哈利(Paul M.Healy)和詹姆斯・瓦伦(James M.wahlen)于1999年通过对盈余管理方面的研究文献的回顾指出,“管理当局在编制财务报告和规划经济交易中运用判断以改变财务报告,从而误导某些利益相关者对公司内在经济业绩的理解,或者影响那些以会计报告数字为基础的契约的后果时,盈余管理就发生了”。
国内很多学者也从不同角度给出过盈余管理的定义。陈建歧认为,盈余管理是指当企业有选择会计政策的自由时,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或使企业的市场价值最大化的一种行为,魏明海在从“经济收益观”和“信息观”两个角度分析用盈余管理的概念后认为,从“信息观”角度,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经营业绩的理解或影响那些基于会计数据的契约的结果,在编报财务报告和“构造”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时作出判断和会计选择的过程。
综合上述对盈余管理涵义的不同界定或解释,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认识尽管存在着一些差异,但在以下几个方面是基本一致的:第一、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当局。第二、在盈余管理的过程中,企业管理当局是有目的、有意的选择对自身有利的会计政策或交易安排,即管理当局是有意图的。第三、盈余管理的手段是职业判断和交易规划,而不是实际业务。第四、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在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第五、盈余管理的方法是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和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盈余的控制和调整。
2 盈余管理的前提条件
盈余管理产生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会计准则的不完善
企业的会计政策受会计准则的约束,但会计准则作为一种合约,它的制定不再是纯技术性的,而是各利益相关者相互间多次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各利益相关者都想使准则对自己有利,因而从自己的特殊利益出发提出各自的要求。为了维护自己在准则制订中的权威性和垄断性,平衡其他利益相关方的利益要求,保证各方都能接受博弈的结果,就必须放宽会计准则中对一些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同时,由于各个企业的情况千差万别,它们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也是各不相同和复杂多变的,因此,政府不可能事无巨细地包罗企业会计处理的全部规范的制订和实施,因而,政府只能就一般性的会计规范即通用会计准则作出规定,而将剩余的特殊会计政策留给企业自己选择和解决无疑更有效率,这也为会计选择中的机会主义留下了空间。此外,会计准则与会计实践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滞,即会计准则的规定常落后于会计实践的发展和经济行为的创新,不可能对新出现的业务立即去制订一个方法,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作出相应的规定,在实践中常会出现企业的会计处理“无法可依”的现象。从而为企业进行会计政策的选择留下了空间和可能,也为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工具。
2.2 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为管理者能够自由选择利己的会计政策提供了条件。信息来源于对交易或非交易资料的处理结果,在现实中,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总是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情形。这种不对称既有时间上的,也有内容上的。信息的提供者直接运作和管理着企业,控制着企业经营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只能靠管理者当局提供的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与管理当局相比,明显处于信息上的劣势。从理论上讲,只要管理当局对其拥有信息不作客观、完整、及时披露的话,信息使用者就很难获得管理当局独占的内部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对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公允及充分与否加以评判,这使得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并且,信息不对称程度直接影响着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能力的大小。2.3 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
企业本质上是利益相关者的契约集合体,并且这些利益相关者都为公司提供某种专业化的投资,现代企业中的公司治理结构正是这样一种协调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关系的一种机制,并且由于契约本身所内含的利益主体的平等性和独立性决定公司治理结构主体之间应该是平等、独立的关系。但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所有者缺位、所有权虚化等原因,公司治理结构形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管理当局成为企业事实上的控制者,他们控制了包括会计政策选择在内的企业一切经营活动。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企业管理当局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便会利用其处于控制会计信息系统的有利地位,产生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管理的动机,把本来应由各利益相关者如实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为目标的信息系统,变成其直接操纵以实现其意图而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
3 盈余管理内在动因分析
盈余管理总的来说是管理当局对自身利益或企业利益最大化的一种追求行为,其利益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既可表现为经理人员报酬的增加、职位的晋升、政治前途的发展和社会声望的提高,也可表现为企业股票价格的飙升、税收的节省、违约可能性的减少等等。根据治理结构理论,在现代企业制度下,由于经营权和所有权的高度分离,甚至是“彻底”分离,管理当局拥有较大的经营自主权。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和代理人都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都会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并且他们的效用目标函数通常是不一致的。管理者从自身利益出发,首要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报酬;而委托人追求的目标是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因此,委托――代理关系一经建立,“道德风险”、“信用危机”等问题也将随之产生,为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委托方通常采用“业绩――报酬”的激励方式来促使管理者尽最大努力工作。而管理激励机制在使管理者的管理活动迅速向股东的目标靠拢的同时,它也使管理者更积极地谋取任期内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包括报酬最大化、更多晋升机会等。因此当企业投资者与内部管理人签订奖金计划时,一方面企业的业绩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管理人的利益;另一方面,内部管理人作为企业经营的代理人,拥有各种操纵盈余的权力。这两方面结合的唯一结果是管理人员有很强的动机去选择最能实现这一目的的会计政策来修饰公司的业绩指标,以尽可能地实现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因此,管理者即代理人作为有限理性经济人,为了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利用其实际控制优势,必定会选择使其效用最大化的会计政策。或者采用利润最大化方式、或者采用利润最小化方式、或者采用利润平滑方式,并通过会计政策的选择和交易规划等操作方式来加以实现。西方实证会计研究结果表明:有分红计划的企业管理者有可能提高当期报告盈余,使红利增加;企业越接近违反债务契约,管理者越有可能选择提高当期报告盈余,以减少违约的可能性;企业面临的政治成本越大,管理者越有可能降低当期报告盈余。
4 结语
盈余管理不是虚假报告,盈余管理是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规定范围之内的,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要做的是在一定程度上去控制它,不允许过度的盈余管理,更不允许出现违法的盈余操纵行为。我们应加强关于盈余管理动机、方法及对利益相关者影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减少企业盈余管理的途径和方法,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建岐.刍谈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 2000,(18).
[2]魏明海.盈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3]李明辉.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探讨[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4).
浅谈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论文篇二
《 企业盈余管理现象分析 》
[摘要]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是当前经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本文在探讨盈余管理含义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盈余管理的原因,研究了盈余管理的常用方法,以引起财务报表使用者关注。
[关键词]盈余管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关联方交易
财务报表是综合反映企业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现实生活中企业管理层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盈余管理,歪曲企业的盈利状况,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危害性极大。本义将就企业盈余管理现象的成因、方法做简单分析。
一、盈余管理的含义
盈余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遵循会计准则的基础上,通过会计政策选择等会计手段对财务报表上的会计盈余信息进行控制和调整,致使企业预期盈利能够趋于预定的管理目标,以达到企业或管理当局的效用最大化。
二、盈余管理现象产生的原因
(一)管理层为追求业绩而进行盈余管理
衡量企业管理层业绩的主要因素是企业的盈利状况,如利润完成情况、投资回报率、销售利润等。经营业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管理层职务稳定性和晋升,也关系到管理层的荣誉,为了业绩企业难免要进行盈余管理。
(二)为少交税金而进行盈余管理
企业管理层为达到偷税、漏税、减少或延迟纳税的目的,利用各种手法操纵会计信息,调整会计利润,从而达到少交税金的目的。
(三)为取得贷款而进行盈余管理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了控制风险不仅对企业的资信状况进行评估,还要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进行分析。为满足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条件及要求,一些企业便存在盈余管理现象。
(四)为获得股票发行、上市和再融资资格而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证券法的规定,企业发行股票和上市交易必须具备二年连续盈利的经营业绩,有些企业为达到发行股票、上市交易和配股等融资目的而进行盈余管理。
(五)为避免、ST*ST和退市而进行盈余管理
根据证监会的有关规定,上市公司如果出现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恶化等现象,将被特别处理ST、暂停交易*ST,甚至退市,上市公司为避免ST、*ST和退市,会在一定程度上进行盈余管理。‘
三、盈余管理常见的几种方法
(一)利用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进行盈余管理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所采用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应按照谨慎性、实质重于形式和重要性原则进行选择。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有的企业为了进行盈余管理经常变更会计政策。
1、肆意变更存货的计价方法。存货的计价方法主要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和个别计价等方法,采用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会得出不同的存货成本、销售成本和利润。
2、随意变更长期股权投资核算方法。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核算方法有成本法和权益法。有些企业将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应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收益的长期股权投资随意变更成采用权益法核算投资收益,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3、故意改变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引定资产折旧计提方法主要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企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和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4、任意变更坏账准备计提方法。坏账准备计提方法主要有销货百分比法、余额百分比法和账龄分析法。对于坏账的确认及计提主要靠企业去判断,一些企业通过变更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来粉饰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二)通过挂账处理进行盈余管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当期发生的费用应及时核销入账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通过挂账等方法降低当期费用,获得虚增利润,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1、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企业对于二年以上的应收账款收回的可能性极小,按照规定应全额转入坏账,计入当期损益。
2、长期待摊费用挂账。按照规定产期待摊费用要在每年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或销售费用的形式逐步摊销,而有些企业故意不摊销或推迟摊销入账时间,以降低本期费用,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3、在建工程长期挂账。有些企业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盈余管理一方面,人为地推迟在建工程达到可使用状态时间而增加利息资本化,从而减少当期财务费用,另一方面,因推迟在建工程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又可以少提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不足。许多企业对已经没有使用价值或已经不能再给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利益的无形资产不做相应的会计处理,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三)利益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
为了充分体现谨慎性原则的要求,消除资产泡沫,企业会计准则允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而资产减值准备计提多少则是由企业通过职业判断来确定的,一些企业不恰当地运用谨慎性原则,通过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来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四)利用会计估计的不确定性进行盈余管理
在会计核算和信息披露中,会计估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的企业利用会计估计来进行盈余管理。
1、应收账款可收回性估计。
2、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与净残值估计。
3、无形资产受益期限估计。
4、长期待摊费用摊销期限估计。
5、资产减值准备未来可收回金额估计。
(五)利用关联方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一些企业与其控股股东和供应商、代理商等其他关联方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联交易,他们通过出售资产给关联方、相互间承担债务或费用、委托及受托经营等方式和渠道进行显失公允的关联交易来进行盈余管理。
有关浅谈企业盈余管理研究论文推荐:
1.浅谈盈余管理及其效应论文
2.试论盈余管理与企业所得税税负的实证研究
3.商业银行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4.公司管理论文
5.盈余管理对审计费用影响的实证分析
6.会计政策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