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创业者血泪教训

2017-03-22

创业,有时候只有切身地体会到失败的苦痛,才能创造更大的成功,但是有了别人的经验教训,创业也可以少走弯路。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90后创业者血泪教训相关文章。

90后创业者血泪教训:案例1

终告:一个连续创业者的血泪教训

回顾这么多年的创业,我想每段路都是一种领悟,都是成长里不可替代的一段经历。

按照现在流行的词来说,我曾经是一个“学渣”,在国内念建筑学校没有毕业,然后去德国读了5年书最后也没拿到文凭。不过我认为,生活就是不断学习,经历本身才是最大的财富。

我的商业历练应该是在德国读书时开始的。我课余曾在一家音乐网站打工,那是2000年左右,互联网刚刚兴起,这家公司的商业模式比较简单,就是通过互联网卖唱片,但做到了年销售额4亿欧元的规模。公司把小城里的一座老火车站买了下来,装修成了办公室,在里面工作的人都很酷很时尚,很多时候我不会想到这是一家卖唱片的公司,而会认为是一家创意公司。这家公司的文化和氛围直到现在还在影响我,所以现在做inWatch,我一直告诉我现在的员工,我们不是一家智能手表公司,而是一家贩卖时尚的公司。

还在德国时我就跟一个同学合伙做进出口贸易,主要是把很多中国便宜的东西出口到德国去卖,当时主要是通过网上渠道,2002年在一次电脑贸易中遇到了骗子,14万欧元货款打过去,结果人找不到了。这件事对我打击很大,等于我在德国勤工俭学的钱全部又散了出去,不过从此以后我做生意都会多一个心眼。

春节回到国内后,过完年就遇到非典,我也不愿意回德国了,自己就跑到上海继续创业。

我在国内的第一个项目借鉴了德国那个互联网唱片公司,就是利用P2P的方式卖音乐。

我把国外一些好的免费音乐特别是夜场音乐上传到服务器,然后提供付费下载。网站的名字叫“RaveChina”,因为有特色,我们完全靠口碑营销做到了全国第一。这个项目基本是零成本起家,但是为我赚了几百万。

后来我们的模仿者越来越多,版权的管制也越来越严格,关键是后来出现了电驴这样可以免费下载网络资源的软件。2005年,我就把这个公司关掉了。

后来我就积极地找别的项目,中间短暂做过一个围绕音乐的社交网站,没做起来,后来反思的结论是社交应该是平台型产品,垂直领域的社交网站根本没前途。

我当时对互联网有点厌倦,2006年就索性跟几个朋友去做DM连锁杂志。我的思路是将杂志免费摆放在一些三线城市刚刚兴起的咖啡馆、茶楼和星级宾馆,然后靠广告和软文赚钱。在内容上,一半是通用的内容,一半是本地化的内容。这样看来,渠道固定,内容成本低廉,印刷成本可控,又选择在广告业不发达的经济富裕地区。

当时我笃定这一定是个好生意,就一下子在长三角地区铺了十个城市,比如苏州、常州、无锡等,一个城市设立一个办公室,然后开始招兵买马去拉广告。

这么疯狂的扩张很快带来了恶果,杂志只出了四期,现金流就断了,公司账上亏了将近1000万,我只能迅速止损,把公司关掉了。

后来看,这次创业给我最大的教训是一定要稳扎稳打,不能好大喜功,然后就是要看准趋势,懂得何时坚持何时放弃。现在看来,如果我不着急关掉公司,再坚持几个月,就能等到三线城市房地产广告的爆发。

所以等到2008年做团购时我就吸取了教训。这算是个从内部创业开始的项目,当时国外团购的概念已经起来了,内部有个小伙子想去尝试,我就给了他100万去无锡做团购网站,没想到他只花了30万就开始盈利了。后来我们就开始谨慎扩张,用2年时间进入了5个城市。这个项目现金流很好,基本每个月的成本有30万,利润能有40万。

那时,团购在国内已经热了起来,所谓“千团大战”已经拉开帷幕,行业巨头拉手、糯米、窝窝等都已经融了上亿元人民币,我一看玩法变了,要么融资迅速做大,要么被巨头收购。后来我们选择了后一种,因为作为一个在三线城市耕耘的团购网站,想获得资本的垂青并没有那么容易。2010年年初,我们5个城市的网站打包以300万卖给了一家排名前三的团购网站。

从团购项目全身而退后,我开始寻找新的项目,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这时我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把握趋势比找到优势更为重要。当时最热的应该是移动互联网,而我从2008年2009年就开始零零散散跟着一些老板做天使投资。

我注意到我投资的一个技术团队在做AR实景增强技术,产品已经很成熟了,我就牵线跟大众点评网去谈,看能不能结合他们的POI (地图信息点标记)合作做点事情,但是没谈妥。后来有个4A广告公司来谈收购,我就把公司卖出去了,自己保留了30%的股份。后来这家4A公司拿到了 4000万的融资后把技术团队踢掉了,等于团队还在我这,我们只好去做一些软件外包业务。

这时我碰到了对我现在非常重要的一个合伙人,也就是公司现在的CTO。他是做硬件出身的,本来我们只是合作关系,我的技术团队帮他做手机ROM。后来我们越聊越投机,准备合作在智能硬件领域做点事情。

我把创业的城市从上海换到深圳,从天使投资人的角色转换为职业经理人,正式开始组建团队并进行内部管理。

选择智能手表这个方向有点机缘巧合。当时我们接了荷兰一家公司做手表手机的订单,而苹果正好放出要做iWatch的消息。我和合伙人都敏锐地认识到这个市场存在巨大的需求,我们必须抢在苹果前面把产品做出来。

其间过程自然是非常艰难,我从没想到做硬件这么困难。第一批样品良品率非常低,当时我们为了一块玻璃耽误了4个月时间。2012年4月的时候,我几乎想放弃了。但这么多年的创业历程让我认识到,轻易放弃等于前功尽弃。8月份,产品终于有了眉目,10月份整个团队停止了所有软件外包业务开始投入到inWatch的开发进程。2013年8月,我们终于出了第一款产品。这时智能硬件领域已经非常火热,创业者和大资本都在往里面挤。比如说智能手环,现在模仿者和抄袭者众多,到处烧钱。

这个细分领域很可能还没清楚怎么玩就死掉了。这情景有点像当年的团购业,不过这一次我已经有了经验和底气。

我们现在的天使投资人同时也是国内最大的一家线下连锁销售机构的执行总裁,线上我们跟京东合作,这等于解决了渠道问题。供应链上现在富士康为我们代工。我们在美国建立了办公室,对苹果和谷歌推出的智能手表保持关注。我并不担心竞争,因为我们已经在国内建立了先发优势。而且,公司已经完成了A轮融资,我有充足的弹药来应对竞争。

回顾这么多年的创业,我想每段路都是一种领悟,都是成长里不可替代的一段经历。

90后创业者血泪教训###:案例2

一个90后创业者血与泪的教训

我是一名90后,现在是一家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里的一名员工。如果回到2013年的这个时候我的名片上印着是“为你爱”创始人兼CEO。现在的我却背负了一身债务,每月为了还债整夜辗转反侧。

提到90后创业者大多数人一定会想到,大象创始人刘克楠,脸萌创始人郭列,Segmentfault创始人高阳,以及泡否创始人马佳佳。至于像我们这样的创业者who care?说实话在国内的创业圈子里,失败者是没有发言权的。我走出这一步也是深思熟虑,我希望那些90后创业者看过这篇文章以后能够对你们有鞭策。

2012年初我实习进入了一家传统的玩具经销商企业,在公司担任浙江省的sales work。工作需要长期的在外出差,虽然忙碌但是对于当时的我来说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

母婴行业是一个非常泛的行业,产业链非常庞大也很复杂。食品,制品,儿童用品,妈咪用品,童装,床,棉制品,玩具,孕装等。每一块再细分下去种类繁多,款式多变,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大小工厂遍地都是。而且它们的渠道也比较复杂,最原始的是工厂出货给大经销商,大经销商分发给小经销商,最后供货到婴童店。

如果你想把你的产品放到婴童店卖,你必须遵守原有的游戏规则。你当然可以尝试自己建立团队去销售你们的产品,但是你要知道光一个浙江省就有4000-5000家婴童店。婴童店老板跟当地经销商又是多年的合作关系。一般的工厂很难进入婴童店。所以造就了很多工厂直接做线上的直销。导致了目前电商领域产品种类非常多,而且同质化严重。而线下的实体门店受到电商的冲击以后销售额惨淡。他们没能力直接跟工厂合作,也不懂得如果利用互联网。所以到头来还是走老路。把不赚钱的砍掉,赚钱的做促销。

这个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婴童店产品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少。但是像宝宝洗澡,早教,游乐园又不得不去实体店消费。你来店里次数多了肯定要买东西的,所以目前来看传统婴童店一时半会儿死不了。而线上的情况又是产品种类同质化严重,价格参差不齐,服务无法保障等。所以我们当时判断线上跟线下结合的趋势是必然的,我们认为这样的模式是有很大机会能做大做强。后来我们也看到了国外有一个Zulily母婴闪购网站刚刚拿到D轮8500美元的融资。这样也给予我们极大的信心,我们决定准备半年开始创业。

2013年中旬我们开始全职创业了,当时的定位是“为你爱”每天上午10点准时为用户推荐数款精选母婴产品,十几种线下的婴童服务。考虑到当时东拼西凑借来的数十万,我们定位先做一个地区的市场。一方面投入一定资金在本地的线上渠道做广告,另一方面通过跟线下商家合作做地推。当时认为做起来的几率还是非常大的。

团队方面我负责接触供应商、商家合作以及公司的管理。合伙人负责网站的运营,后台维护。事实证明我们“too young, too naive”。

第一个问题就是传统广告太烧钱了回报率又低。第二个问题是供应商热卖主流的产品不愿意供应给我们。第三个问题是婴童店更加愿意跟美团和糯米这些大流量商合作。第四个问题是网站的用户体验不太好。

开弓没有回头箭,问题总要解决。

针对第一个问题我们开始尝试精益的广告投放,配合第三方一起投放,找同行去互换资源。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减少推荐产品,主攻一两款单品争取把量冲大。针对第三个问题在婴童店的分层方式做了一个调整。后来确实开始有一些起色,每天日均一千元的销售额,好一点有三四千元。紧接着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快没钱了,更加看不到盈亏平衡的日子。那个时候对天使投资人和VC没什么好感,也不懂得如何去跟投资人交流。有一次去上海找一个在硅谷做天使的台湾人Tom,当时他赶着飞回美国。我就厚着脸皮把商业计划书塞他包里。后来给他发E-mail问他能不能给项目一些建议也没回复我。确实有几个比较感兴趣的投资人,但是聊来聊去一直在观察我们的情况。

最后两个月销售额开始下滑,资金链几乎要断了。我们开始发不出工资,导致走了两个团队成员。通常成功的创业故事是这个时候获得的一笔投资。很遗憾的是上帝没有眷顾我们,项目坚持了半年多时间死掉了。其中的滋味不言而喻,现在我已经坦然接受了这个现实了。世界上没有如果,我也不会对自己当时做的事情做否定。这里想给90后创业者一些中肯的建议。

CEO要像个产品经理

就拿我的项目来说,网站的模板设计,视觉体验,操作体验,产品展示,网址等都是不合格的。创始人开始创业其实就是一个产品经理,好好雕琢你的产品。

不做机会最大的,只做自己擅长的

创业者应该明白自己的资源都分布在哪些领域,项目启动以后需要找哪些人,需要利用到哪些资源。而不是道听途说,盲区进入一个蓝海甚至红海。

团队成员要互补,愿意牺牲小我

前期的团队成员很关键,能力上不一定要很牛。但是必须踏实,必须懂得牺牲小我。价值观要一样,性格跟知识面上要互补。

不要用自己的钱,也不要借别人的钱创业

首先用自己的钱风险很大,我当时是比较傻的大家不要学我。而且如果有天使投资愿意投你也说明认可你项目,也能够获得投资人的指点。特别是互联网领域一定要专业一些。

学会整合资源,四两拨千斤

产品上线后无非就是推广的问题,除了深挖老渠道以外。作为新生代创业者一定要学会自己建立游戏规则。唯一的一个标准就是精益尝试,通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货。另外种子期期的项目就不要考虑有广告预算了。

提高自己的情商

创业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这个时候一定要经得住考验。要学会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团队不能有负面的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控制好情绪,观察别人的情绪,有必要时需要控制别人的情绪。

好的眼见,跟判断力

创业者要跟着趋势走,学会在风来临之前站在山顶。补充自己的知识面,扩大自己的人脉圈。这里涉及到信息获取问题,很多真实的信息都在一些大佬手里。创业者学会跟他们做朋友,同时提高自己。

90后创业者血泪教训###:案例1

华旭东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普通的城市家庭。他在杭州上完大学,2012年进入一家玩具经销商实习,负责该经销商在浙江的销售业务。他要想办法把产品铺进遍布浙江全省的4000-5000家婴童店中。在这个过程中,他积累了母婴行业的人脉资源,也明白了这是一块尚未被充分信息化,数字化的领域。

传统渠道中,各级经销商逐级加价。因为不想依赖这一渠道,有的工厂直接自营电商,引发实体婴童店的销售萎缩,“所以到头来还是走老路,把不赚钱的砍掉,赚钱的做促销。这个时候对于消费者来说,(实体)婴童店产品选择余地变得越来越少。”

华旭东找到了一个80后出生的程序员来做他的合伙人,这个合伙人是通过他的一个好朋友介绍的。“他不怎么爱说话,但是内心非常有想法,我们在没创业之前就时不时都会互相交流,后来发现大家的价值观也比较接近,”他对我说道。

内向的技术男跟做市场出身的他形成互补。“两个人沟通起来没有太大的障碍,在创业之前彼此已经比较熟悉了,对于双方的优缺点也比较了解,所以可以互相包容。”

团队最多的时候达到7个人,新招了一个商品摄影师,两个运营助理,每天负责录入消息还有线上渠道的推广,还有两个人是跟着他一起跑市场的。7个人的团队在4个月后宣告终结。

华旭东对合伙人很信任,网站的建站和技术事宜都由他来管理。

改价风波

团队日常的决策都是由两个联合创始人共同作出的,其他的五个人只负责执行。两个人虽说早就认识,也有很多共识,但也发生过天翻地覆的争执。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是这样的。

大概在项目的第三个月,有一天华旭东上线了一款厂家直销的婴儿奶瓶。这款奶瓶拿到货的价格是39元,当时他决定售价49元就上线。只加价十块钱并不是特别高的,而且当时网站已经出现了赚的没有花的快的情况。合伙人表达了反对意见。

“他非常反对,因为当时每天都在花钱,他认为既然要卖,为什么不卖高一些?”华旭东对我说,“我就告诉他,这个供应商是第一次合作。我第一款产品,我们不要在乎毛利多少,只要不亏本就可以。我们要先冲销量,有了销量以后再去找供应商谈,就能拿到更低的价格。那样我们利润就比较大。但是他不太明白。”

解释一阵子不成,华旭东后来就没有理会他,一定要求上线产品。合伙人以实际行动做了回应。

项目上线的时候,华旭东在跟杭州某连锁母婴店谈合作的事宜。这时他接到自己合作厂商打来的电话。“新品上线后,我都会告诉工厂,你可以上去看看你们家的产品,也告诉了价格。供应商就问我,你不是卖49的,怎么变成59?我就比较尴尬,我说可能系统出错了,我马上联系一下。”

华旭东给合伙人打了一个电话,他承认是他改的。华旭东就说,“产品售价一直是我来定价格,你为什么要这样乱改?”

他挂掉了电话。

晚上,华旭东回到办公室,等员工下班后,两个人吵了起来。

“我说,我之前不是跟你解释过很多遍,这款产品必须拿来先冲销量么?下午供应商打我电话,问我怎么回事,你让我怎么跟人家说?他回应说,销量这么差,能卖一个是一个,干吗把价格定得这么低?我说你懂市场吗?你做过市场吗?是谁让你改价格的?我们到底要不要干了?”华旭东对我回忆道。

说着说着,两个人之前很多的小矛盾都被翻了出来,这才发现彼此之间的关系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融洽,倒是对对方都有很大的意见。吵到晚上也没有个结果。

第二天,华旭东到了办公室又找了合伙人一次,详细地把整个市场的供应链和游戏规则跟他重新梳理了一遍,事情这才平息。华旭东也表明,要他有问题直接提出来。

地推为主

在创业前,华旭东准备了半年,特地了解了很多供应商情况。他利用业余时间,去和同行交流了进货的信息。然而,关于电商的“电”这方面,他却一窍不通。

网站本身的访问量没有什么起色,做了个微信公众号也只有1800多关注,网站绝大多数的客源,都是他们线下合作一个一个拉过来的。大多数人在线下已经产生了购买意愿,只是到网站去完成交易流程而已。

除了在当地社区做活动,华旭东他们的主要工作是线下“地推”,就是跟实体商家合作。“如果用户是通过商家推荐商量买产品,我们就给商家一些返点。并且在商家店内做一些海报粘贴。这样一般比较愿意帮你去推,因为上面也有他们自己的产品。”

团队制作了纸质优惠券,用户在线下商家购物后,商家就会送一张给用户,可以在网站使用。“所以当时其实PV很一般的,主要靠线下一个一个的推荐上去买。转化率比较高。”

运营微信公众号的时候,华旭东回想起来,觉得那时走进了一个误区。“当时的目的呢,是想做宣传,那时候其实不懂啦。想分享一些母婴类的文章什么的,能够增加粉丝量。后期能够通过公众号推送一些产品。”

“移动端的推广,在我现在看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没有意识到,也不知道如何更好的去推广。”华旭东说,“现在我会选择互换资源,找一些母婴APP跟他们合作。”

“现在想想,其实一开始走错了,不应该做电商平台。更好的方法应该是做母婴app社区,有人流量了再去想商业模式会靠谱一点。单纯的垂直类电商非常困难,对资金,团队要求都很高。”

散伙时刻

最后两个月,网站销售额开始下滑,资金链几乎要断了。在文章中,华旭东说:“通常成功的创业故事,是这个时候获得的一笔投资。很遗憾的是上帝没有眷顾我们。”

有两个人意识到团队难以为继而先行离开,散伙的时刻已在预料之中。

直到打算解散团队的前一周,华旭东终于告诉大家公司的真实情况。“我告诉他们公司目前的状况已经发不出工资了,我问他们还有谁愿意留在这。之前走掉两个人以后,他们其实应该有感觉出来的,所以他们没有吃惊。”他说。

“其中一个小姑娘就问我打算怎么办,当时我没有正面回答他们,晚上带他们一起吃了一餐饭。因为那天是周六晚上,我让他们回去休息,周一愿意过来的可以过来。周一到了,只有一个没来,我们剩下的人都坚持到了最后一天。”

“后来他们的工资,我还是套信用卡发给他们的。”说完这句,华旭东接了一个无奈的“呵呵”。

成功之母

今年年初,90后电商创业者华旭东才开始重视科技博客的存在。此时项目早已结束,那时他根本没有意识通过科技媒体去曝光自己的产品。到6月,他从实习单位出来已经整整一年。半年创业,半年打工。为了梳理一下自己的情绪,他在一个夜晚开始动笔。

创业失败以后,华旭东有认识一个台湾人。他现在也自己在创业,做台湾旅游,不过华旭东不肯告诉我那人的名字。

“他当时就激励我。他告诉我其实失败的创业者,更需要去分享自己的创业经验,激励我不要灰心,因为他当时想跟我交流学习。”华旭东说,“一开始我觉得自己一个失败者,有什么好让你学的?所以这也是我愿意写出来的原因吧。其实目前这类文章在主流其实不多,大家都不喜欢看。都喜欢听成功的故事;但是,其实一个失败者的故事有更多值得学习的点。”

文章投到了三家媒体,动点科技是其中一家。此后,几乎所有的科技博客都转了这篇文章,来源混乱无比。我们收到投稿的时候,网上已经到处流传着这篇文章。一稿多投并不鲜见,但动点更倾向于首发文章。我这才决定去做一个补充采访。

不过,华旭东自己对文章在网上的反响并不知情。“你刚跟我说了,我才知道其它家也有。”

这段惨痛的经历除了带给他一身债务以外,也对他找到现在的工作有了一点点帮助。“我们的创始人看我简历的时候,确实对我的创业经历吸引了。因为当时公司人数也不多,创始人希望在市场方面找一个自我驱动能力跟执行力比较强的人。而且,创始人早年也创过业,所以比较欣赏年轻的创业者吧。”

“如果说当时最大的因素就是我不懂互联网吧。没有互联网思维。”华旭东这样总结自己得到的经验教训。

“如果我再次创业,我一定会走投资人的路线。这个投资人也分很多种,要找那些创过业的投资人。钱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对你项目的指点。我也不建议有钱人用自己钱创业,更何况普通人。现在特别是互联网创业,一定要更加的专业性。”

孵化器或者加速器都还很合华旭东的胃口。但他不喜欢政府主导的创业者支持项目,“我不太倾向拿没有创业背景的人,或者机构的钱。”

“你觉得自己尽力了吗?”我最后问,“在还清所有钱以后,你还会再来一次吗?”

“以前对于成功看的太重了,现在已经不这样了。当时一定是尽力了,但是方向没有用对。”华旭东说,“我只能说对之前的创业经历不后悔。至于未来,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看环境。”

小的时候,华旭东经常去广东,粤语中管“X先生”叫“X生”,所以管他就叫做“华生”。他认识的人里,不少人以为是在说福尔摩斯的助手。这就是他笔名的由来。

现实中,华旭东做了“福尔摩斯”的位置,找了一位和他共同创业的“华生”,给了自己,还有和他一起创业的同仁们一段永难忘怀的经历。这段经历,他已经一个人咀嚼了足够长的时间,直到如今。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