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及答案
相关话题
在一份设计良好的历史试卷面前,能够在很大的程度上去检测出学生们的历史学习水平!所以,还等什么呢?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质量检测试题,希望对你有用。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2第七单元质量检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 B.斯大林模式
C.新经济政策 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之所以是一项临时性的政策措施,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度的正确途径,主要是因为
A.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B.调整了生产关系
C.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D.拆散了工农联盟
3.在三年内战结束的若干年后,列宁说:“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拄着拐杖走路了。”这里的“拐杖”指的是
A.苏维埃政权 B.新生的苏联
C.新经济政策 D.计划经济体制
4.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1933年美国政府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两者的相似之处是
A.消除了阶级予盾 B.调整了工农关系
C.制约了农业发展 D.加强了宏观调控
5.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
A.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
C.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
6.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 D.进行工业化建设
7.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余粮。”这一措施实行于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8.列宁指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这一思想体现在
A.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D.实现农业集体化
9.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
A.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 B.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C.一味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
10.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B.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11.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相似之处是
①都是在面临经济危机、政治危机的时候进行 ②都实行国家资本主义 ③都在农业、工业、商业和金融业等方面采取了措施 ④都促进了经济恢复和政权巩固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
12.2005年5月,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时,普京总统说:“苏联解体是20世纪最大的政治悲剧。”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制度因素:高度集中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影响了其发展
B.外部因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
C.领导因素: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加快了苏联解体的过程
D.民族因素:民族问题是毁灭联盟的火药桶
13.观察以下两幅漫画,根据图一反映的政治主题,判断图二走在送葬队伍的最前头的人是
图一图二
A.赫鲁晓夫 B.勃列日涅夫
C.戈尔巴乔夫 D.叶利钦
14.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方法”来解决苏维埃俄国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政策。这里的“改良主义”是指
A.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B.修改、调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壮大社会主义经济成分 D.利用市场关系和资本主义
15.“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口号的。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
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 还有距离
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 的积极性高涨
D.苏联搞农业集体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斯大林在论述苏联的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同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较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对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引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 毛泽东评论苏联的工业化时说“苏联片面注重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因而造成市场货物不够,货币不稳定。”
──《毛泽东选集》
材料三 历史学家评论苏联的工业化说:“斯大林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例如,1936年苏联政府从一个地区收的稞麦,每公斤付给农民13卢布;而政府出售给面粉厂时,则作价93卢布。国家售价比购价高出5-6倍,结果使农业生产遭受了严重破坏。在苏联工业化短短的十年内,曾发生两次较大的农业危机,饿死了1000万人。”
──引自《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分析,工业化通常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4分)
(2)结合史实说明,苏联采取不同于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途径的理由和依据。(4分)
(3)苏联工业化所采取的途径造成了什么问题?我们从中可吸取什么教训?(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