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
相关话题
高一地理必修2在上一册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第二章的知识内容经常成为试卷考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2016年北京高一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一)
1. 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类型
2. 商业活动要求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大量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位置
3. 城市常见的功能区主要指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有的大城市还会出现行政区和文化区。
4.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随着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区
5. 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并配套有相应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6. 商业区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有的大城市还有中心商务区(CBD),其共同特点是建筑高大密集
7. 工业区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大量的运输需求,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靠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8. 我国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季盛行东南风 冬季盛行西北风;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东北风 夏季西南风;西欧为温带海洋气候常年盛行西风
9. 高级住宅区和工业不相邻的原因:工业区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废气废水等,污染严重,环境条件差;而高级住宅区要求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因此不会相邻
10. 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二)
11. 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由于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使得远离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同的点发展形成多核心模式
12. 经济因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因素
13. 在市场竞争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愿意付出的租金的高低。
14. 影响地租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15.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16. 城市中心为商业区,原因城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其他活动支付的租金没有商业高,所以市中心为商业区;城市中心附近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上下班,又方便购物,工业支付的租金没有住宅高,所以城市中心附近为住宅区;最外边远离市中心,商业和住宅支付的租金没有工业高,所以形成了工业区
17. 影响住宅区的其他因素:收入不同会导致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的声誉会吸引更多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种族或宗教团体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18. 在城市发展的初期,种类功能区用地混杂布置,没有明显的功能分异
19. 市区工业企业向外搬迁的原因是为了降低成本,保护环境。
20. 工业和居民区的布置原则: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当的卫生防护带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三)
2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2. 城市等级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23. 从小到大一般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4. 我国城市的等级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心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人以下
25. 城市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及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这个范围不固定,也没有明显的界线
26. 大小城市服务种类和范围的区分: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27. 提升城市等级的条件有 资源丰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28. 上海市等级提升的条件有 地理位置优越 交通发达 资源丰富
29. 德国城市的特点 中小城市特别发达,并分散在全国;8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匀
30.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四)
31. 在每一个高等级城市周围总是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2. 荷兰人在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把居民点分为三级,尽量把高一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可以最大限度地方便圩田上的全体居民城市化
33.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4.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35.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 推力和拉力
36. 城市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产力发展不平衡
37.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置齐全、交通便捷;而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38.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9. 城市化的意义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40. 从经济角度看工腰a href='//www.xx.com/fanwen/address/hunjiasangqu/' target='_blank'>悼词浅鞘械母径?br />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五)
41. 城市化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以后。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被拉平的S形曲线。
42. 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特点是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在中期阶段特点和问题 人口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总是。 后期阶段特点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些地区,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成都市人口减少
43. 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也是最早开始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
44.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的问题是 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 解决措施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
45.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回事阶段
46. 目前我国城市化率为51%左右,处于中期阶段
47.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城市化起步早、发展水平高、目前速度慢、发展趋缓、城市化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48.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是 起步晚 水平低 目前速度快 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49.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征是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发展为城市群
50. 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关系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点(六)
51.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中心
5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化环境。 不利影响:对生物圈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减少;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运动的影响;对岩石圈特别是土壤层的影响;
53. 改变大气水热状况解决办法 ⑴改善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气污染物、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⑵改善城市交通、改善居住条件: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⑶控制城市规模: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54. 城市道路系统会使城市降雨后 雨水渗漏减少,地面径流增加,洪水可能增大
55. 城市问题产生的原因是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无制增加
56.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大气污染源主要有燃煤排放的烟气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含有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水污染的来源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大量的城市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 水质变坏,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人们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垃圾污染来源于工业生产,建设和居民消费产生的固体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会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
57. 过快城市化带来的压力 总体的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生物多样性减少;地表水、地下水质量运动发生改变;气候条件改变;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医疗和教育压力大
58. 缓解上述压力的措施 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提高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卫星城
59. 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措施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自然景观保持,建立一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