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相关论文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目前已成为我国教育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心理素质的一个重要反映和评价指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推荐的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研究的相关论文篇一
《浅谈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的现状与对策》
【摘要】随着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本文根据现阶段中小学教师教师心理健康现状,通过对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提出提高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策:关注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继续深造机会、优化教师评价制度等。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 现状 原因 对策 分析
一、引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成为各校的教学目标,然而在积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却忽视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关注。事实告诉我们因为升学压力大、职称晋升压力、工作超负荷等等原因导致目前中小学部分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雅斯贝尔斯曾说过:“教育意味着一棵树动摇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互换另一个灵魂。”试问一个没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如何能够培育出身心健康的学生。长此以往,这不仅会影响教师的自身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教师心理健康指教师必须对自我持肯定态度,能自我认知,明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长处和缺点,并发展自我;认知系统和环境适应系统能保持正常而有效率;在自我发展上与人际和谐方面均能兼顾;在本能、自我和超越自我之间能平衡发展,且能积极面对问题,而不依赖消极的心理防卫。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教师职业所面临的挑战与风险也随之增长,这些因素日积月累,如未得到及时的解决,就会引发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杭州市曾对近1500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有1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小学9%;初中15.6%;高中13.4%。有76%的教师感到职业压力很大。最大的心理问题依次为:工作量太大;学生难教育;收入低;升学压力大;教师之间竞争激烈。在平时的媒体报道中,我们也会看到诸如有教师因为学生没带课本,用雨伞抽打学生;有教师因为幼儿调皮影响教学而用剪刀划伤7名幼儿手臂;有教师为了自己开心不顾幼儿痛苦拎着幼儿的两只耳朵离地近20公分;还有的教师因为喜欢掌掴学生和用教鞭抽打学生而被被学生惊恐的称“巴掌老师”和“教鞭老师”……这些暴力现象的背后,与这些教师心理不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职业特点导致自我压力增加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自我压力增加。师,乃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他们掌握知识的程度和传授知识的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水平,经常有教师用“要给学生半桶水,教师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这句话来鞭策自己坚持终生学习。但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也有父母妻儿要照顾,课前备课,课后批改作业,还要学习充电,轮轴转的工作让许多青年教师叫苦不迭。而且,中小学教师所面对的是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孩子,他们善于模仿,好奇心强但又有一定的叛逆心理,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感染到他们。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保持良好的形象,担心暴露出自身的缺点,所以很难坦然面对学生。因此在一部分教师中很容易产生“教育难搞,学生难教”的紧张心情。
2、生活压力导致幸福感降低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水平的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不尽如人意。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他们的学历往往很高,而且在求学的过程中,经济投入非常大,对工作的期望很高。但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收入却相对较少,与其期望值有很大的差距。一些青年教师还面临结婚生子、贷款买房、赡养父母等客观问题,面对较重的经济负担,幸福指数陡然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沮丧、抑郁、焦虑等情绪。
3、教育体制导致职业倦怠增强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许多外来务工子人员子女不断涌入大中城市,中小学校招生规模在不断地扩大,再加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就导致了一些中小学师资力量短缺,一名教师身兼数职的情况屡见不鲜。还有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参与到科研工作行列中,并把科研工作列入教师聘任、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的重要内容,这种奖惩性评价模式使得那些不会搞课题的教师晋升、升迁的机会就很小,甚至还可能面临淘汰,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逐渐产生了职业倦怠感。
4、 心理失衡导致情绪不稳定
有研究表明,内控的人在面对失败时,善于对自己情绪进行适当的调整,外控的人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给自己找许多借口;自尊心较强的人在面对失败时,往往会考虑到自己的能力与成就,而自尊心不强的人在面对失败时,往往考虑的是他们遇到的挫折以及他们所犯下的错误。教师属于高自尊的人群,其在学生时代往往是成绩较为优秀的学生,当他们走上教师的岗位之后,在高自尊心理以及强烈成就动机的驱使下,他们迫切希望能够做出一番成就,得到学校、社会的认可。但在激烈的竞争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屡次的挫折容易让他们感到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强烈的心理失衡诱发不良情绪,有时还会出现心理机能失调,做出难以控制的行为。
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对策分析
(一) 、外部支持
1、 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化解教师心理压力
首先,学校在日常管理过程中,首先应该为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针对一些很可能会引起教师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要予以消除,使教师工作在一个温馨的环境的中,从而有效地缓解教师的心理压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学校要及时了解掌握教师的心理状态,针对教师的心理需要尽量予以满足。当发现教师产生抑郁、忧虑等情绪时,通过心理健康培训,心理辅导对教师进行心理疏导。在此,开展丰富的教师业余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紧张情绪得到宣泄。
2、 提供继续深造机会,发展教师职业生涯
繁忙的工作与需要不断更新的知识的矛盾给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压力,给予教师继续深造学习的时间和机会,有助于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有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使处于职业生涯发展困境中的教师从中摆脱出来,从而使教师能以更积极的心态对待工作。 3、 优化教师评价制度,拓宽教师发展道路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校采用的是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他是典型的终结性评价制度,即通过对教师教学工作或科研成果的评价结果,做出聘用、晋升、升迁等决定,而较少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这一评价方式使得许多教师纠结于一个结果,弄虚作假、心理恐慌等多种现象陆续产生。通过优化现行的奖惩性教师评价制度,结合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以教师现有的基础来评价教师的发展,实施“因材施教”,提供适合教师个体的发展机会,拓宽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
(二)、内部调控
1、正确认识自我,发挥个体优势
从个人的层面来说,为了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应该正确的认识自我和接纳自我。在工作过程中,教师要认清自己的角色,不要过高的估计自己,也不要过低的估计自己,教师也要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等。在工作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地定制自己的目标。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优势。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接纳自己的缺点。教师要想在工作上取得一定的业绩,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经常进行自省,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积极地改正,在改正中不断地完善自己。
2、学会调适不良情绪,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在工作或生活中,教师要学会调适不良情绪,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调适的方法通常包括以下几类:
(1)认知调解法
研究表明,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历这一事件的人对此事件的评价与解释引起的。所以,在工作或生活中,一旦有消极情绪出现,教师首先要让自己保持冷静,思考一下是否是自己对某事件的认识有偏差,然后调整自己的观念,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消除消极情绪,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2)合理宣泄法
当自己非常苦闷或失落时,教师要学会进行合理地宣泄,教师可以找一个人进行倾诉,从而获得他们的理解和同情。其也可以自己一个人大声喊出来,这也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自我暗示法
通常情况下,自我暗示包括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当自己出现不良情绪时,教师要通过积极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如当工作上出现压力时,可以进行自我激励,通过自我激励,提高自信心。当自己心情不好时,可以对着镜子笑一下,并且暗示自己:笑了,说明心情好了。进而缓解自己的不良情绪。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了争吵,一定要保持冷静,千万不要冲动。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使自己的不良情绪得到很好的调节,从而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
五、结束语
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单位以及教师个人的共同努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亟需建立专门的机构,以对教师的心理进行疏导,要通过改善学校环境,为教师营造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以缓解其内心的压力,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教师个人也要学会积极应对工作和生活上的压力,通过自我心理调节,努力排解心中的压力,从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俞国良,曾盼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2]熊志勇,谢枭鹏.从“职业枯竭”谈教师心理健康问题.中国冶金教育.2005(04)
[3]申继亮,彭华茂.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01)
[4]曾小平,谌志伟.新课改中如何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07)
[5]王雅春,曹华.心理健康教育视野下对教师心理素质的思考.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