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成功的道路

2016-11-12

导语: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

16年前,一个年轻人怀着满腔的热情,白手起家,开创了中国外语教学的先河。今天,在全国各地都存在他开办的教育机构,数以百万计的青年成为了他的学生。

据说,在美国、加拿大的任何一所著名高校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70%是从他开办的教育机构中走出来的。身为“新东方”校长的他,经常到北美考察访问,每次当他到附近的中餐馆就餐时,刚一落座,就会有几十个人站起来,同时称呼他“俞校长”。

他就是俞敏洪——“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一个被社会上称为留学教父的人。

一砖一瓦构筑梦想

俞洪敏,出身于江苏一个破旧的农村。年幼的他便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在做木工的父亲身上,他学会了用一砖一瓦构筑自己的梦想。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常帮别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或一块二块,或三块五块。有时候在路上走,看见路边有砖头或石块,他也会捡起来放在篮子里带回家。久而久之,院子里多出了一个乱七八糟的砖头碎瓦堆。最后敏洪的父亲用这些东西造出了村中第一个拥有猪圈的院子。

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最后变成一间小房子,敏洪的父亲向他阐释了做成一件事情的全部奥秘。一块砖没有什么用,一堆砖也没有什么用,如果你心中没有一个造房子的梦想,拥有天下所有的砖头也是一堆废物;但如果只有造房子的梦想,而没有砖头,梦想也没法实现。

敏洪后来回忆说:“当时我家穷得几乎连吃饭都成问题,自然没有钱去买砖,但我父亲没有放弃,日复一日捡砖头碎瓦,终于有一天有了足够的砖头来造心中的房子。后来的日子里,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也成了我做事的指导思想。在我做事的时候,我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会浪费自己的生命;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北大——一切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俞敏洪的求学可谓历经波折,高考数次落榜,他不气馁,复读时他还要务农、代课,终于在第三次高考一举考取北大西文系;毕业后,同学们纷纷出国,他却失败了几次;他沉寂了七年,在北大教书,也思考了七年。俞敏洪在北大的生活绝对称不上快乐。

在大学5年里,没有一个女孩子透露出爱上自己。

俞敏洪不止一次提到北大,这个令他百感交集的伤心地。

现在的北大依然冰清如初,在他的梦痕里无法剥落。树影婆娑的北大校道,爱情、学业、事业在激情地向前奔流,却似乎全与他无关。

“我是全班惟一一个从农村来的学生,开始不会讲普通话,结果从A班调到较差的C班。进大学以前没有读过真正的书,大三的一场肺结核使我休学一年,结果练就了现在这副瘦削的土魔鬼身材。”俞敏洪一打开话匣便不胜唏嘘。

在多数人眼里,俞敏洪属于沉默寡言被别人冷落的后进生,别人津津乐道的爱情对他来说却完全真空。“北大5年,没有一个女孩子爱我”,他说。因此,孤独、耐心、坚韧等所有磨练人的品性他都一一具备了。他如此形容当时的他对爱情的饥渴:见到任何一个女孩都想扑上去。这显然是夸张之说,但依然贴切地描述了他那时的心境。

由于在外做培训惹怒了学校,当时北大给了他个处分。他觉得呆下去没有意思,只好选择了离开。那时是在1991年底,他即将迈向而立之年,走出北大成了人生的分水岭。

“北大踹了我一脚。当时我充满了怨恨,现在充满了感激。”俞敏洪说,“如果一直混下去,现在可能是北大英语系的一个副教授。”

这些幸运和不幸,都在北大降临于他。他注定是大器晚成的人:高考三年,迟到的爱情,病魇的耽误,拖沓三年半出国未果,还有学校的不公处分。北大成了一切的酸甜苦辣的吞吐地。

北大这个令他爱恨交加的地方成就了他和他的“新东方”。俞敏洪表示他仔细思考过自己的一辈子,没有像别的同学盯着名次和荣誉,他的眼光跳过了这个境界。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