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象棋棋谱《梅花棋谱》

2016-12-02

"梅花谱"标志了中国象棋布局的一个新阶段,对中国象棋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其中尤以八局屏风马更有高度的发挥,是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古谱。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梅花棋谱》和《反梅花谱》吧。让各位象棋爱好者成为高手中的高手。

中国象棋棋谱《梅花棋谱》

在"韬略元机"出版的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也即是"桔中秘"出版后大约六十年左右的时间,王再越写了著名的"梅花谱"。这是一部既继承前一个时期象谱艺术的成就而又有高度创造性的全局谱。它的功绩是开拓了布局的另一个方向:屏风马对当头炮。而在梅花谱出现以前,从"金鹏秘诀"一直到"韬略元机"都是以顺手炮为布局的基本方向;也可以说,以前各谱的布局,只是做到整理、保存"金鹏秘诀"的基本面目,并没有新的创造。"梅花谱"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已不可查考,我们只知王再越是康熙年间大约是公元一六六二年--一七二二年时候的人,假定他是在三十岁左右写这部棋谱,那么,这时正是"桔中秘"出版后六十年左右,也即是"韬略元机"问世的前后。在这个时间出现了象"梅花谱"这样的作品(以及"韬谱"中残局以和局为主酌研究方向)是很自然的,因为从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过一番动乱之后,到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文化艺术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象棋自然也不会例外。

"梅花谱"原书并未刻印问世,仅系手抄流传,这大约和王再越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梅谱序言中就说过"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已,康熙时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 得意疾书,爰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这篇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也很可能就是王再越 的"夫子自道"。但总之可以从这里看到他当时那种贫穷潦倒的困苦状况,在这种"一身坎坷","世无知之者"的情况下要用木刻版出版象拱谱当然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时的状况颇为相似,"红楼梦"最初也还不是靠手抄本流传于世的吗?但毕竟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影响力很大的作品,就是手抄,也流传很远,影响很大,据说以后乾隆年间,国手周廷梅就曾经修订过梅花谱,以后的"吴绍龙棋谱","吴梅圣梅花谱","巴吉人反梅花谱",一直到近代的许多棋谱都受到它很大的影响,这又和"红楼梦''有相仿佛之处,足以证明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的确是为人民所喜爱而不完全受一时某些困难条件所限制,终于要流传后世,发扬光大的。

原谱着法以字代替,即以满盘九十个格线位置,填入九十个字的一首词,以各个不同的字代表一个位置,从某一个字到达某个宇,即表示棋子起着和移动酌终点,另有一种风趣,虽然这不是最好的记谱方法,但也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文学艺术天才。

全书共分前后两集,都是全局着法。每集又分上、中、下各三卷,分门别类,对顺炮、列炮、过宫炮、屏风马对当头炮作了专门研究,细致深入,丰富多彩,其中"八局屏风马"是全书的精华,开创了象棋布局的另一个方向。

"梅花谱"标志了中国象棋布局的一个新阶段,对中国象棋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其中尤以八局屏风马更有高度的发挥,是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古谱。

中国象棋棋谱《反梅花谱》

《反梅花谱》原称《象棋梅花心法谱》,象棋古谱,晚清巴吉人著。

巴吉人编著《象棋梅花心法谱》后,只有手抄本,要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才有象棋杂志开始刊登内容,之后整理、出版成书。

至于为何流传时改用《反梅花谱》这个名称,一说是巴吉人中年以后家道中落,决定到上海摆棋为生。离开镇江前,他将该谱赠送给好友兼弟子李志良。李在得谱后手抄了他认为有用的部份,舍弃了五局龟背炮,并改名为《反梅花谱》。

巴吉人擅用炮,认为当头炮威力甚大,因此另辟蹊径,著成《象棋梅花心法谱》。现有7局18变和8局17变两种版本。

该谱第一局就强调当头炮能胜屏风马,和《梅花谱》相反。从第二局开始,主张用其它布阵法来制约当头炮的攻势,提出一系列后手布局的课题。

特级大师柳大华基本功扎实,他盲棋一对多的神奇表演曾让下国际象棋的老外惊呼其为"东方电脑"。记者昨天追问柳大华如何练就一身硬功夫时,53岁的柳大华讲起了自己小时候背诵《梅花谱》的故事。

柳大华小时候跟大哥柳大中学棋,"我大哥当时的棋力大概在武汉市能排进前八名的样子,"柳大华说,"我如果水平再想提高的话,就只能自己看棋谱了。"

柳大华回忆说自己看了很多棋谱,记忆最深刻的是一本名叫《梅花谱》的清代古谱。说起这本棋谱,柳大华眼神变亮了许多:"小孩子下棋都喜欢攻杀,而《梅花谱》里的三大内容全是讲攻杀的。我那时也就十来岁吧,觉得这里面的棋谱好精彩啊!于是自己就一遍遍地看,反反复复地背,到最后已经可以倒背如流。"

柳大华说《梅花谱》是这一生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棋谱,一直到自己后来参加全国比赛,还时常不自觉地用《梅花谱》里的招法。"不过后来研究多了才知道,《梅花谱》里其实有很多华而不实的地方,"柳大华说,"比如作者为了表现屏风马如何破当头炮,就会让走当头炮的一方故意出现破绽,而走屏风马的一方则抓住机会,用精妙的攻杀击溃对手。这是吸引读者的好办法,但有失严谨,当代棋手是不会这样下的。"

"你那本《梅花谱》现在还在吗?"记者问。

"没有了。"柳大华说,"当年我们家住老平房,地面都是土质的,很潮湿。那本书不知什么时候掉到了床底下,等发现时已经腐烂了。"

棋谱没了,但见谱就背的好习惯却养成了。一本《梅花谱》最终成就了一位引领时代的象棋大师。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