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摆地摊创业致富故事

2016-12-01

谁说摆地摊只能赚小钱?信不信由您!摆地摊一年能卖出十多万双袜子,已帮助七千多人成功创业的项目您还在犹豫什么?如果您还认为摆地摊是一件很丢脸的事,那您就大错特错了!信不信由您,下面小编给大家介绍两个摆地摊创业致富故事。

摆地摊创业致富故事一

近几年,夜市越来越流行,同时,夜市的出现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的乐趣,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好玩的小玩意,而且价钱大都很便宜,所以,夜市就成为了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那么,夜市摆地摊真的能造就百万富翁吗?那么,带着您的疑问,我们一起来看一则创业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毕业不久的金波,一身价值数千元的名牌着装与略显瘦小的身躯看似有几分的清秀和时尚,谁也不会把他跟夜市地摊人联系起来。正是这位父辈拥有数百万身价的22岁小伙子,在义乌三挺路上的夜市地摊上游刃有余,生意做得有声有色。

“以前经常陪女朋友过来逛夜市,发现夜市人气不错,而且很多老板还从这里发家致富,我也是来试试”金波这样解释自己的创业初衷。

“ 高中毕业的时候也想过一定要赚大钱,其实是现在看来很不符合实际的。经过走访发现经营夜市的风险小、投资小、资金流转快,利润还比较可观,想到做什么,就做什么,从来没有想得更多,就这样干下来了。”金波认为夜市做生意谈不上仔细调研、反复琢磨,自己做生意一凭眼光二凭信心。

他说自己每天从下午5点多开始摆货,做到凌晨1点左右回家打理一下,凌晨3点就连夜坐车去外地进货,这样到了进货地方刚好对方开门营业,进完货后返回义乌,开始张罗晚上的生意。这个流程也是整个夜市经营者的轨迹,大致如此,根本不觉得任何劳累。做生意总是要辛苦一点的,能为自己的兴趣打工,很快乐。

骑驴寻马

据知情人士介绍,金波的父母所创办的衬衫厂已经有10多年了,生意也非常稳定,企业规模上百号人,资产数百万元。“我知道父母花了不少心血,办企业也很辛苦,但是自己不懂服装生产和管理,也不想知道那么多,对于企业的未来,全由父母打理,自己肯定不会去考虑接班的问题。”金波还告诉笔者现在关心的是属于自己的夜市地摊生意,而且目前生意比预期的理想,保守估计一年做下来赚5万元绝对没有问题。

金波说自己在经营夜市的同时,还在淘宝网上开了店铺,所经营的范围跟夜市摊位一样非常有特色,几乎把女性所喜爱的东西诸如女性箱包、韩流服饰、头巾等全部都搬到店铺上。做夜市生意要抓住时尚流行心理和流行元素,在店铺和摊位之间不断调货,结合网络和实体之间的互动经营,金波对此津津乐道为“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金波表示,他对自己的选择并不感到后悔,反而有一种成功的欣喜,他说在自己周围还有不少类似于自己的创业者,义乌人创业从不讲究面子问题,要面子难有金子。

“ 我当然不可能一辈子摆地摊,不过夜市确实锻炼了自己,学到了不少做生意的技巧和培养了商业眼光。”金波希望自己能在夜市里锤炼出符合现代年轻女性消费需求的知名服装品牌。在去年年底股市震荡的时候,他还炒股赚了几万元。如果有更好的其他项目,他也会留意并且努力尝试的。

争论从未休止

“非常惊讶,你的面子在哪里?”金波告诉笔者,这是他的朋友之中说的最多的一句话,至今还有不少人无法理解。

老板的儿子去摆地摊值不值得?这成了身边亲戚、朋友争议的焦点。在夜市,我靠自己的劳动赚钱,跟别人无关,我也不去跟别人比什么。金波对这些无聊的争论并不当回事,他说在义乌上班要比做生意难度大,自己是在享受做生意。

金波父亲的生意伙伴刘先生认为,生意不分大小,既能自食其力又可以锻炼自己,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支持和肯定。

据义乌三挺路夜市管理办公室有关资料显示,从1988年7月20日,在义乌县前街与南门街形成夜市,有摊位34个,年成交额60余万元的规模至2001年开始至今的三挺路夜市,已经发展到763个夜市摊位,不足1公里的夜市摊位市值超过3亿元人民币。

义乌三挺路夜市的繁华出乎人们意料,犹如这座充满魔幻的商贸城市一样,充溢着一种无法抵挡的神奇和魅惑,据知情人士透露至少有数位义乌亿万富翁从夜市诞生,而他的造富神话一直在低调却又繁忙之中延续。

摆地摊创业致富故事二

一张桌子,两个凳子,一张桌布,300块本钱起家,一年赚15万。这不是广告,也不是神话。这是不久前,甘肃贫困山区的80后小伙包正忠的故事。网友对他的经历十分好奇,有人认为他靠双手勤奋致富,是80后草根励志的偶像,更有人封他“练摊帝”的称号。近日,他把自己的练摊经历写成书,名字就叫《练摊帝》。在新书首发式上,“练摊帝”现场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兜里仅剩1块钱遇上好心人

“练摊帝”出身于甘肃山区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高中时因交不上学费辍学离家,只身来到大城市闯荡。服务员、工地小工、送奶工、保安,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经历过的他都曾经历。在新书《练摊帝》中他写道自己的流浪经历,初到大城市,刚下火车就被黑中介骗走仅有的几百元钱,走投无路的他成了流浪汉,睡过街头、车站,看多了别人的白眼才知道人间冷暖。最后他兜里仅剩1块钱,在一个警亭旁买份报纸点燃取暖时被110的好心人发现,不仅让他在室内过夜还给他买了一碗牛肉面充饥。提到110好心人带给他的温暖时,包正忠眼圈里含着淡淡泪光。

草根男女上演“练摊”传奇

闯荡多年的包正忠一度徘徊在社会边缘,真正让他改邪归正并开始摆地摊创业的原因是他见到了命中注定的贵人,他现在的妻子王玮。两人都是没钱没势的草根,相识相知到相爱像命运安排好的一样。结婚时,两人没有像样的家电,只是领了证就算是结成夫妻。

婚后两人拿出当时仅剩的300元钱摆地摊,无论严寒酷暑,在空无一人的冬夜雪地上他们依然奋力地叫卖。为了节省开支生病也不敢去医院打吊瓶。妻子在进产房前一天还在坚守着自己的摊位。经过一年的拼搏奋斗,两个人用300块摆地摊赚到15万,在兰州这样的城市这是一个传奇。

回馈家乡赠冬衣

有人对包正忠出书表示质疑,认为他是在炒作,对此,他说,“我是真人真事,我搞不清楚这个事情有什么值得攻击的。我身上肯定有别人能借鉴的东西,所以我一点都不后悔。”

包正忠表示,他将为家乡三所小学的全部学生捐赠冬衣。他还会在网上同步开展爱心名单征集活动,与广大读者联名献爱心,参与活动的读者有机会将自己的名字列在爱心捐赠名单中。

新一代矿工:开着私家车去挖煤 月收入过万

陕西咸阳市彬县,刚从井下作业上来的肖师傅,从柜子里找出自己的车钥匙,他有一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和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相比,在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仅5121元的彬县,有一群年轻的矿工,他们中很多人是中专毕业的技校生,却在当地拿着过万的工资,早早地买了房子,开上了私家车。

矿工们洗完澡后,换上干净衣服开着小车回家。近几年矿工的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换下来的脏衣服统一由洗衣房免费清洗。据介绍,下沟煤矿在1998年投产,当时矿工们大都住集体宿舍,放假坐长途车回家,附近的矿工也是骑自行车上班。后来企业效益好了,矿工收入不断增加,2002年前后,大部分矿工购买了摩托车,但随之交通事故也增加不少,仅2005年就有5位矿工驾摩托车出事死亡。当年年终干部会议上,该公司专门为此制定了禁摩条例。次年,就陆续有矿工购买了私家车。

从矿井上来需要乘坐12分钟缆车才能到地面,随后他们将驾驶自己的私家车回家。矿工梁民权说,买车主要是享受,从家到矿区仅三公里路,开车也就十分钟,根本没必要买车。但如今大家工资高,手里有钱了,又没啥负担,买个车也算赶个时髦。没买车的聚在一起谈的也大多都是车,随便眼前过一辆车都能准确地判断出啥车型、价位是多少。

73岁老矿工池文友在井下作业32年,如今老人的儿子、孙子接了他的班。老人高兴地说,这辈子就爱和煤打交道。池友文1958年在彬县百子沟煤矿工作,1999年退休。如今老人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孙子都在煤矿井下作业。老人说,当年井下作业条件极差,靠人工挖煤,每天工作12个小时,洗澡池子仅有一个土炕那么大,三百多名矿工洗完澡后,池子里的水就像是面糊糊一样。现如今到了孙子这一代,月收入超过一万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他们那个时期全体矿工的总收入,真是想都不敢想,尤其矿工生活大幅提高,仅矿工洗澡淋浴喷头就有上百个,随到随洗,工作服还有专人负责清洗,走出矿区根本分不清谁是井下矿工。

下沟煤矿共有300多台私家车,而一线矿工私家车就有198辆,并且这一数字仍然在增加。目前矿工收入过万,下沟煤矿劳资科科长齐保锋觉得并不足为奇。该县几家煤矿,井下矿工的收入差不多都这水平。矿工收入高了,县城的物价也被拉高了,一碗面8块,房子一平米3800元。

27岁的池大强父辈三代都是井下矿工,如今他已购买了商品房,并且拥有了私家车。据齐保锋讲,在下沟煤矿,井上工人的工资大概5000元左右,但下井矿工收入平均下来上万了,好一点的可以拿到一万二三,仅下井补贴每天150元这一项,每个月就比井上工人多了好几千。

矿工对车辆进行精心保养。虽然当矿工的工资高,但也不是谁想当就能当的。据了解,下沟煤矿的下井矿工30岁以下的大约占到一半左右,基本上都是煤炭中专学校毕业的。现如今,井下挖煤都是全机械化的操作,不懂技术可不行,因为收入高,很多学生也愿意去煤矿工作。

生意赚小钱房子赚大钱 无心炒房仍一夜暴富

如果在10年前谈房地产,没有多少人会感兴趣,就如同30年前谈股票一样。但今天,上海乃至全国依靠房地产致富的普通人成千上万。 10年前2000元/平方米的房子,现在2万元/平方米也买不到,工薪阶层发愁不做 “房奴”,就做 “租奴”。辛辛苦苦几十年,不如房价翻一番。记者找到几位无心炒房却 “插柳成荫”成为暴富一族的人,他们的经历正是今日 “富翁”的一个缩影。像这样意外致富的毕竟是少数,我们依然提倡勤劳致富。

机遇让他成了富翁

王先生现在已是 “食利阶层”的一员,过着早上打太极、中午打瞌睡、晚上打麻将的生活。他一手捏着两个锃亮的圆铁球,一手提着鸟笼,后面跟着一条沙皮狗,引得多少人羡慕: “看人家王先生才40多岁就已身价千万”。

王先生告诉记者,如果不是瞎猫碰到死耗子,现在他还在一家小快递公司当快递员。他说自己智商和情商都不高,只念到初中,生意是做啥赔啥,做梦都没想过发财。2002年家中老房拆迁,他拿到40万元补偿款,在市里转转,根本买不到像样的大房子。后来发现在靠近浦东川沙的申江路上在卖许多小产权房,就在现在的通用汽车公司附近,每平方米700—800元。他动心了,买在这里,自己和老娘都有房住,还可再投资两套。

签完合同付了定金,所有的亲戚朋友都骂他 “十三点”,买这种没有产证的房子,是弱智。王先生说自己当时戆到底了,反正是买来住的,没有产证有啥关系?再说市里房子这么贵,买些便宜的不动产放着,也算是 “有身价”的人了。于是他一次就买了4套,近600平方米。当地镇政府看他爽气,在价格上又给了相当优惠。 “上海一间小房子,换成这么多大房子,当初就是觉得很合算,做梦也没想过发财。”

好运说来就来,后来发展大浦东,申江路农村划归浦东新区,小产权房 “全部转正”,镇里要求每平方米加100元转成产权房。去年更是天上掉馅饼,迪士尼概念一炒,房价飙升,原来800元/平方米,涨到1。8—2万元/平方米。王先生以1。7万元/平方米的价格全部抛掉,净赚近千万元,过上“意外的幸福生活”。

那些当初骂他戆大、 “十三点”的人,现在都说他有眼光,其实他心里清楚,自己就是 “额骨头碰到天花板”,一不小心掉进幸福泉里。

买辆宝马不稀奇

开着 “宝马”的吴小姐,是朵 “向阳花” (农民的女儿),虽然穿着全是名牌,但搭配有些土。她告诉记者, 2000年以前村里还比较穷。她当时最大的理想,就是找个吃商品粮、有上海户口的男人过一辈子。她所在的村子就在中环内的吴中路附近, 1998年以前还很荒凉,后来莘庄通了地铁,外环发展起来,中环自然成了 “城中城”,她所在的村子土地价值急剧飙升。之后村里相继盖了宾馆、酒楼、旅社、商务楼、住宅等,每年光租金收入就有十几个亿,村里光财务就有70多个,专门收租金。每家每户的收益少则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买辆宝马已不算啥!许多白领慕名而来 “攀高枝”,以找到这里的 “向阳花”为荣。吴小姐感慨,土地种粮食不值钱,种蔬菜不赚钱,办企业要亏钱,一旦盖了商品房、商务楼和商铺才值钱。 “生产赚小钱,流通才赚大钱。归根到底,是土地给我们带来了幸福。”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