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涵盖知识面较广的专业,有较强的文化特征。下文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汉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汉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篇1
浅议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构想
一、前言
电大开放式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人们获得终身教育的一种重要方式。随着汉语言文学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社会在职人员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选择了汉语言文学作为他们继续教育的专业,走进了电大。他们积极进取,希望学业有成,但参差不齐的文学水平和严重的工学矛盾使他们在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习中困难重重,怎样克服他们学习上的障碍,怎样使他们的学习轻松有趣,怎样顺利地完成电大学业,成为我们每位电大汉语言文学教师不容推卸的责任。
二、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员的学习障碍
(一)电大学员的基本情况
电大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大事业蓬勃发展,已培养了百万多人才。然而,电大开放教育的学习特点和学生的构成特点给他们的学习增加了困难。电大学员是具有学生与成人双重身份的特殊群体,他们来自不同专业、不同级别的单位,成分复杂。他们的社会经验、学识水平、心理状况都有别有普通大学生。电大学员大多是来自社会青年.在人生的历程中,他们初尝了充满希望、梦幻破灭、不甘沉沦的酸甜苦辣,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当代青年人的奋斗和追求、矛盾和困难。
(二)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是研究中国语言的词语、句法,赏析古今诗歌、散文、小说等众多的文学作品,熟悉有关编辑出版的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可以具备扎实的中国语言功底和较强的写作能力,知道如何去评价一个文学作品,进行编辑出版工作,而且还将拥有一笔财富——宽广的知识面和优秀的人文素质。首先是“语言”,然后是“文学”,其中“语言”起修饰“文学”的作用,“文学”是中心词,二者呈偏正关系。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包括:
1.语言性的学习。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学概论》,《语言学概论》等课程。
2.文学性的学习。如:《古代文学作品选一、二》,《现代文学作品选》,《当代文学作品选》,《外国文学作品选》等课程。
3.文学教育性的学习。如:《美学》,《写作学》,《文学概论》等课程。
(三)学习中的困难
1.工学矛盾。电大学员工作与学习的矛盾问题,是制约电大办学规模和提高教孕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一方面学员工作单位要实行岗位责任制,优化组合和目标管理;另一方而学员所在学校要求不迟到、不早退、不缺席,纪律严格.这事实上造成了学员不得不采取单一选择。
2.对生僻文字、语言难以理解。由于学员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一些生僻文字、语言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用到,使得他们理解起来很费力。致使一些课程的过关率较低,如《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作品选》、《文学概论》等。
三、教学构想
(一)培养电大学员的自学能力
培养电大学员的自学能力,是电大教学的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也是提高电大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自学能力是指一个人独立学习、获取知识的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这种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作为电大函授学员,他们学习时间主要是从生活和工作中挤出来的,比较零碎,要把这些零碎的时间用于学习,就需要具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突飞猛进,知识老化、过时速度加快,一个人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凭借学校所习得的知识谋求自身长久发展,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可谓“活到老学到老”。
自学能力是学员完成远程开放教育的必要条件,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基石。广播电视大学,是以现代化远距离为手段,以在职成人学员为主要对象的一所学校。它既具有普通专科高校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教学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施行远距离教学,师生分离,借助媒体,通过IP课件、BBS讨论等先进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间接教学。因此,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广阔的前景。实践证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必须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其优势。远距离教育的最本质的特征是独立学习。事实上,电大教学虽然明确了采用远距离教学、面授辅导、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教学形式,但从教学实际过程看,自学的环节没有很好的落实,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没有得到真正体现。
(二)提高阅读水平
利用远程教育的广阔平台,增加学员的文学阅读量,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水平。众所周知,阅读水平的提高并非靠一日之功,文言文阅读也不例外。最有效的办法只有两条:一条是积累,一条是转化。
1.积累。不少人学习时只满足于扫清文字障碍,尤其是古文,认为老师已讲清楚,我也明白,这就够了。这种学习方法是极不可取的。尤其是学习文言文时一定要注重积累,而积累的最好办法就是背诵,把文言文中的若干重要篇章熟记在心,文言的实词的意义、虚词的运用、各种句式的变化等也就已经包含在其中了。更重要的是,通过背诵可以学到古代名篇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修辞等方面的要义,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随着诵读篇目数量的增加,对文言的语言感知能力也会越来越强,文言的阅读水平也就会越来越高。这就好比盖房子先要打好地基,地基越坚固,房子也就可以盖得越高。背诵就是学习文言文的地基,这是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的根本途径。
2.转化。这里说的转化是指迁移能力,即在阅读背诵的基础上,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就是要掌握一些学习规律和方法。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课内学习是第一位的,是基础,课内学得好、学得精,脑中装的文章就多,知识便可转化为能力,就会举一反三,阅读的水平也就会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时不好好学习课文,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那么,十个有十个是不会成功的。
四、结论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专业,远离社会,它就没有生命力。传统知识型人才的培养,知识的讲解传授成为教学和考试考查主题内容。在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 兴行动计划” 中,明确提出实施“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工 程”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在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中,以教师为中心将逐步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的主体地位无疑得到提高。开放教育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实现开放教育目标要求的基本保证,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及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学习模式、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客观要求。
为贯彻落实《面向对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央电大从1999年实施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研究和探索开放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实施开放教育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总干事马约尔在会上指出:“提供终身教 育与培训是我们惟一能够用必要的知识与能力武装人民的途径,使他们能够在变化的世界中生存”。
市场经济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具有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在谈判、公关、策划、教学、写作等活动。面对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处的社会环境,作为电大教师,我们应该积极关注学生,主动适应社会需求,寻求应用型专业发展之路,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适应性。
汉语言文学硕士毕业论文篇2
浅谈初中语文汉语言文学教学
摘 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何在初中开展汉语言文学教学,本文就此作一探讨。
关键词:初中;汉语言文学;教学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而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不仅具有璀璨的传承光芒,更具有不断上扬的创新理念,在培养中国未来创新人才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作为初中汉语言文学教育教师,就要具备对传统文化的专业性,还要具有前瞻性,首先要强调汉语言文化的重要性,在学生心中种下民族意识和传统精神的火种,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注意教学中的现实问题,及时解决调整,科学施教,逐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语言使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进行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的培养。
一、授予方法,重在引导
开展汉语言教学,教师不能只是因循守旧的照本宣科,不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不授予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结果只能是学生入不了门,对汉语言产生距离感。教师既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津津有味的学习汉语言知识,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条件,授予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方法。在实际教学中切实的引导,将学生的思维、情感和想象朝更深、更广、更长的空间引领。
二、强化积累、重在熏陶
语言本身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每个人都必须掌握必要的语言文字和不断地发展语言,丰富和积累语言应该成为我们学习和创造更有意义的生活的一部分。语文学习应从积累语言开始。首先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主要指掌握丰富的词汇、俗语、谚语等;二是积累语言形式,背育一些典型结构的短语和段落,如识记一些好的排比句、顶针主要指背育一些优美诗文、小说、戏曲名著的片段等;如中秋赏月,一些著名诗人或词人的佳作千古不朽,脍炙人口。
由于背景各异,遭遇不同,吐露皆是肺腑之作。现在的我们领略到的不仅是诗词的优美,更重要的还有作者那股精气神。汉语言中有不少名著中的典型人物、典故和意象,学习过程中也会积累一些语言形象,《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水浒传》里的鲁智深,《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
各色人物语言生动,形象逼真,出神入化。学生学习过程中开启了想象力,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以后的语言运用打下基础。汉语言讲究神韵、意象和言外之意,在指导学生掌握这种语言时,不宜用纯理性的分析方法,而重在熏陶,营造各种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并在感悟的过程中渗透理性分析,从而达到心领神会的境界。教师还要认识到学生的认知力和感悟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加深的,应该在以前学习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文章的主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梳理文章的脉络,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一步步、一层层的剥茧抽丝,诠释文本,解读文本。
三、打破传统,重在拓展
汉语言文化,是中国历史变迁的一种记载,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打破时空界限讲授古文化,犹如打开了一幅历史画卷,学生穿梭在现实与历史之间。其学习的真正意义就是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语文教学的职责就在于打破传统的时空界限,在时间上,融历史、现在与未来于一炉,把人类历史遗产的精华引入课堂,让学生来学习。而“让未来融入现在”,让学生及时了解最前沿的动态,从而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开一扇扇智慧的窗户。
这就需要教师要构建起具有独特个性的语文教学。对文本先进行深入研究,抓住关键点,对学生的思想起到净化作用,进而上升为道德品质的培养,学生观古而论今,理解内容,注重理论实践结合,阐述表达现实意义,从“学而知”入手,逐步达到“知而行”,从而完成未来“行更知”的品质提升和德育途径。
四、增强互动,重在生成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我们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活的生成式教学,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语文课堂生成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要从是否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出发,教师的预设应遵循语文学科的特点与性质,紧扣语文教学目标,正如价格必须围绕价值呈上下波动的规律般,无论何种生成,它都必须遵循并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否则即会像上述案例般,落点不知所终,所谓的生成只是舍本逐末,只是画蛇添足,这样的课堂也只能走向随意和盲目。曾有位名师老师执教蒲松龄的《狼》,其中一个细节让人拍手叫好。
课例呈现:
师:你想对文中的狼说些什么?
生:你太聪明了,我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看出狼很有智谋。(显然有悖文本思想)
马上就有不少学生在底下议论。
师:(一愣)从这里你看出了狼的聪明,让我们留心文中句子,看看这只狼在哪里打洞,这个洞通向何处?
生:在柴草堆打洞,想从后面袭击屠户。
师:结果呢?
生:身子进去一半,便被屠户“断股毙命”了。
师:这个洞是它自掘的,它通向哪?
生(齐):死亡
师:自掘坟墓,这正像红楼梦中对所写的“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卿卿性命。”这位同学,你现在还认为狼聪明吗?
生:不,它是自作聪明,实则愚蠢。
点评:教师机智点拨,使学生领会到文中的情感倾向,控制了错误认识的生成。这个案例的可贵之处是巧妙地“导学”,当学生答问错误时,教师既不奉送“真理”,也不听之任之,而是利用学生错误中的可利用因素,追问暗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教师凭借教育智慧在课堂教学中机智生成,适切调整,使课堂闪光,使学生顿悟,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或方法上实现自我建构,完成教学目的。
总之,中学汉语言学教学的顺利开展,将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这样,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才能得到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