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

2017-03-16

摘 要: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更高,很多企业在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忽视了经营管理过程中的财务风险,而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系统回顾国内外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相关文献,从内部控制、财务风险以及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三个方面进行综述,并进行简要述评。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理论起源于西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内部控制的研究有了新的发展。1992年9月,COSO委员会发布了《内部控制――整合框架》。该框架提出了内部控制的定义和目标,并指出内部控制由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察五个相互关联部分组成。

此后,很多学者相继发展了内部控制相关的理论。Kinney,W.(2000)研究认为内部控制本身的复杂性、缺乏获得公司数据的途径、研究结果的潜在普遍性、有限的知识、披露信息的限制范围这五个方面会对内部控制质量的研究造成阻碍。Moerland(2007)根据部分上市公司披露的内部控制报告做了实证检验,并建立了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数体系。这些指标包括:企业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幅度、审计委员会或类似职能部门的职能、是否建立全面的内控制度、内部审计报告的披露程度等。Doyle(2007)对美国2002―2008年间披露出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779家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受企业规模、成立年限、涉及业务的复杂度、盈利状况、增长速度、业务重组以及治理结构这七方面因素的影响。

(二)国内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

在COSO委员会出台内部控制框架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开始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吴水澎 (2000)在对COSO报告关于内部控制的界定和创新观点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从优化控制环境、开展风险评估、设立适当的控制活动、加强信息与沟通、完善监察制度五个方面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框架。阎达五(2001)认为,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可靠、提高经营的效益和效率是内部控制的基本目标,构建良好的内部控制框架应该将政府指导与企业自身完善相结合,要抓住的关键问题是确定权责分配和董事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核心地位,合理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加强预算管理,重视对员工的行为规范。赵雯(2002)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和COSO内部控制框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内部实施的,与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是一体的,只能提供合理保证的全员参与的管理质量控制体系。

关于内部控制评价方面,骆良彬(2008)把内部控制五要素分解为三级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结合专家打分,建立内部控制整体质量和各构成要素的隶属度矩阵,对内部控制进行模糊评价。张先治(2011)结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的研究成果,利用多层模糊综合评价法从企业内部控制的四个目标(战略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率和效果和法律法规的遵循)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李超(2011)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公司规模、关联方数量、存货比重、销售收入增长率、亏损状况、Altman Z分数这6个变量中提取因子,构建判定内部控制质量的分数。方红星(2011)采用是否自愿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审计机构对内部控制的鉴证意见类型来度量内部控制质量。

二、国内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一)国外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国外学者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进行了财务风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其研究经历了从简单易懂的单变量模型到综合的多变量模型。Fitzpatrick(1932)最先运用单个财务比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模型,他将19家样本公司分为破产组和非破产组,通过对比分析多个财务比率,发现净利润/所有者权益和所有者权益/总负债这两个比率对财务风险有较强的预警能力。在此基础上,Beaver(1966)将79家处于财务困境的公司和79家相同规模的运营正常的公司作为样本,利用单变量模型分析涉及企业活动不同方面的30个财务比率,结果发现这些比率中现金流量债务比、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净利率能有效地对财务风险进行预警,并且距离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时间越接近,预警能力的准确性越高。单变量模型简单易懂,但是变量选择的主观性太强,且只能通过单个财务比率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缺乏说服力,逐渐被多变量模型替代。

多变量模型就是采用多个财务指标来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模型来预测财务风险。Altman(1968)对33家破产公司和33家非破产公司进行比较研究,最终选取了营运资金/总资产、留存收益/总资产、息税前利润/总资产、股东权益的市场价值总额/总负债和销售收入/总资产 5个财务指标加权构建了Z分模型用以预测企业的财务风险,Z分模型给后来的学者带来了很大的启发,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学者利用Z分模型对财务风险预警进行研究。Ohlson(1980)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方法对105家破产公司和2 058家正常公司进行研究,发现公司规模、经营业绩、资本结构和融资能力能够影响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M.Odom(1990)以Z分模型中的5个财务比率为研究变量构建财务风险预警的神经网络模型对64家破产公司和64家正常公司进行配对比较研究,发现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对财务风险的预测具有很好的适用性。

(二)国内关于财务风险的研究

我国对财务风险的研究相比国外起步要晚一些。向德伟(1994)认为,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原因是客观上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不力、决策出现失误、管理不当等主观方面。

关于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方面,我国学者周首华(1996)在Z分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反映企业现金流量的指标建立了F分数模型。吴世农等(2001)从21个财务指标中筛选出影响财务风险最显著的6个预测指标,应用了线性概率模型、Fisher线性判别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建立预测财务困境的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三种模型均能有效地预测财务困境,但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的误判率最低。杨淑娥(2005)基于120家上市公司10个财务指标的数据,利用BP人工神经网络工具构建预测模型,并对同期的60家上市公司进行检验,结果表明,BP人工神经网络是预测财务风险的有效方法。

三、国内外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

(一)国外

国外关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文献较少。Lawrence.R.Dicksee(1957)在较早时间就对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组织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时,将会造成财务信息的不准确、不完整和不及时。在组织内部使用内部控制框架监督企业的经营管理流程,能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从而降低财务风险。Ashbaugh-Skaife(2008)等发现企业内部控制不足时容易导致会计差错的出现,从而产生各种风险(如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等)。因此,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

(二)国内

国内学者对于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关系的研究也少。鄂秀丽(2008)以吉林省114户国有企业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对财务风险不重视的主要原因是内部控制不足,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财务预警指标将会明显好转,减少财务风险的发生。袁晓波(2010)利用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2008年的年报数据,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的角度评价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通过五要素的分组检验和内部控制的总体检验分析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的影响,研究表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具有正向影响。李维安(2013)提出内部控制包括公司内部治理控制、管理控制和作业控制三个层级,其中管理控制以经营管理层为控制主体,其控制对象是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四、简要述评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管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尤其是内部控制框架的提出和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的研究。国内外对于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的研究已处于成熟阶段,但对于两者相结合的研究还很少,具体到某一行业的研究就更少,使内部控制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未能有效显示,未来研究可延伸至具体的某一行业。

参考文献:

[1] The Committee of Sponsoring Organization of the Treadway Commission.Enterprise Risk Management-Integrated Framework[M].1992.

[2] Altman.Edward I.Financial Ratios.Discriminate Analysis and The Prediction of Corporate Bankruptcy[J].Journal of Finance,1968,(9):598-609.

[3] 张先治,戴文涛.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评价系统研究[J].审计研究,2011,(1):69-78.

[4] 吴世农,卢贤义.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困境的预测模型研究[J].经济研究,2001,(6):46-55.

[5] 袁晓波.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来自中国沪市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5):60-68.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