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读学好语文——课文线型分析法

2016-11-30

语文老师常常在课堂上讲什么“明线”、 “伏线”,怎样才能弄清楚呢?下面就让小编为大家一一介绍吧。

其实.中学语文课文再复杂。也不外以下几种“线型”:

一、直线型

在大部分叙事、写人、状物、绘景的文章中,思路的基本特征呈直线推进。其中又可分为单线式、双线式、多线式等。

1.单线式。文章的思路特征是一线独进,贯穿始终。有的按时间顺序,有的按空间顺序,也有的按情节展开顺序。如《旗手的责任》按时间顺序写成,以长征开始、挺进乌江、娄山关大战、过雪山四个时期显示文章的逻辑思路;接旗,

爱旗,护旗,交旗,从中剖明题旨: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红旗决不能倒下。这是旗手的责任。”据此,可作如下直线图:

2.双线式。文章脉络依两条线索延伸,二者既平列又联系。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有明暗两条线索:以时间顺序展开情节,明写英雄外表之情而暗地里揭示英雄内心世界之意:

3.多线式。思路线索较多,纠葛复杂,如《凡卡》,课文将作者的叙述、信的内容和凡卡在写信时的回忆这三条线索穿插在一起,把凡卡的悲剧生活表现得十分深沉含蓄,读来情真境切、感人肺腑。学习时如能将思路作图示,复杂的结构就显得一目了然。

二、折射型

有些文章的思路轨迹,其展开过程不是沿直线进行,而是呈转折状态。如《在炮兵阵地上》,彭德怀在检查炮兵阵地时的态度.由“发作”到“道歉”,情节大起大落。正是在这种起落升降中,表现了彭德怀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自己的

严格要求。课文的思路呈如下折线状:

有些课文思路的展开,不是直线推进,而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对它的思路分析,也呈折线状态。如《田寡妇看瓜》,若抓住看瓜这个中心事件,将田寡妇的思想变化过程表现出来.便是一条折线轨迹:

还有些文章围绕着一个中心,分别并列地叙述几件事情,这些篇章的脉络,一般均宜用射线来表现它们横向思路的特点。如《再见了,亲人》的思路:

三、环线型

课文思路呈回环往复状,如《一个苹果》,全文以苹果为线索展开思路,层层渲染情感。于是自然地形成了一幅环线型的思路轨迹图:

运用“线型”分析法,能使抽象的思路变得具体形象,容易认识文章思路的一些规律。而掌握了文章思路的客观规律.也就学得了读书方法,提高了自学能力,并有益于作文的立意、构思。

点评

“线型,,也可以说是课文的主轴,抓住了这根主轴,也就抓住了课文的核心内容。

语文课本的预习方法

教材预复习法

1.读课文.读课文四遍。第一遍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第二遍找出生字、多音字及书下注释的解词;第三遍细读课文,划分文章段落,概括段落大意,总结文章中心思想;第四遍精读课文。总结写作特点,找出细节。

2.把第二遍读课文中找出的生字、多音字及解词,写在预习本上并背诵下来。

3.把第三遍读课文时总结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在预习本上。

4.把作者的细节描写,弄明白,记录下来。在预习中出现的问题.能弄会的必须弄会,不会的、不理解及有疑问的都在预习本上注明、写清,以便增强上课记笔记的针对性。这样做语文预习笔记,不但可以初步理解语文教材的基本问 题和思路.而且可以复习巩固补充旧知识;不但可以提高语文成绩.而且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还可以打下良好的语文基础。

下面是周晓冬同学预习《小桔灯》一课的预习笔记:

《小桔灯》

选自《小桔灯》 冰心

一、字词:

仄(ze)叩(kou)薯(shu)瓤(rang)吱(zhi)

二、解词:

(一)仄仄:狭窄,倾斜。

(二)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

(三)迷茫:广阔而看不清的样子。

三、课文分析:

(一)分段:<一>(1~4)“我”与小姑娘初次见面。

<二>(5~10) “我”与小姑娘再次接触,她送我一盏小桔灯。

<三>(11-13)交待了小姑娘父亲的去向及我对小姑娘的祝愿。

(二)文章线索:

买桔一制灯一赠灯一赞灯一忆灯

感情线索:

同情一关心一赞赏一思念

(三)“小桔灯”在文章里的作用:

1)是文章线索。2)象征着黑暗中的光明。3)点题。

(四)文章中心思想:

通过叙述小姑娘一家的遭遇.反映了革命者在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艰难处境和他们对光明的渴望。赞颂了他们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四、有疑问的问题:

作者为什么到文章接近结束时才通过朋友的话说明白?

点评

不少中学一线教师常说: “会看课本的孩子会学习。”意思是说,小学时课本不看也罢.跟着老师走就是了。上了中学,尤其是初二以后,自己不会看教材,只听老师说,已是远远不够了。一定要学会自己看教材。但不少同学确实不知如何去利用教材。教材预复习法,则为这些同学提供了一个最简便的方案。

语文预习“五步法”

语文用得着预习吗.还居然有“五步”之多?

云南省腾冲一中的张老师认为,语文等文科一样要预习。她还具体提出了语文预习“五步法”。这五步依次是:

第一步,看。就是看课文前的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看完后。我们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第二步。查。就是查工具书。要求弄清字音字形,弄清词或句子的含义,扫清文字障碍。这“看”和“查”,是课前预习的起码要求。

第三步,思。就是思考。这一步是较高层次的要求。要求同学们根据提示、课文、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是否能够回答。对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可适当要求高一些。

第四步,批。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等符号。课前自学批的字。最好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与教师的观点搞混淆了。

第五步,记。就是记笔记,在看、查、思、批的四个环节中做好笔记。如预习《社戏》一文,看预习提示时,可把与作者相关的内容按名(作家姓名)、时(出生时间)、地(出生地点)、评(对作家的评价)、作(选自哪部作品)归纳如下:

名:鲁迅

时:188l~1936

地:浙江绍兴

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作:《鲁迅全集》

课堂上.把自己的预习笔记与老师的讲解对照着学,一定会取得更佳的学习效果。

预习是要一定自觉性的,对学习比较自觉的同学来说,自然不成问题:而对学习不太自觉的同学,不妨采取“预习表格”一类的方法.帮助这些同学,或者说强迫这些同学进行预习。

至于“预习表格”的制作.可以有多种方式,如:

预习项目 预习内容

生词

思考

笔记

备注

然后要求同学们将课文预习时所查、所思、所记,分别填入表中,不是一样可以达到预习的目的吗?

点评

由此可见,预习也是很讲究的,充分运用“五步法”或“表格法”等一些好的方法,自觉地去预习课文,学习起来自然就会很轻松。

四预习语文要挖掘课文

“上课时老师老让我们提问.该怎么办才好呢?”

对于立志学好语文.尤其是日后立志学文科的同学来说.仅仅是“课文能看懂,那标准也未免太低了”。在预习时,应“挖掘”课文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这样就不愁提不出问题来。

十分关注中学语文教学的张西海先生.曾举了两个例来说明应如何“挖掘”课文:

例一,预习《我爱故乡的杨梅》。

这一课是讲杨梅的,那么,杨梅是个什么东西呢?预习时不妨写下杨梅的特点:

形状:圆圆的,桂圆一样大小,有刺。

颜色:淡红一深红一黑。

味道:酸、甜。

试问,这些就是杨梅果的特点吗?所谓特点.顾名思义是特别的地方,也即类似的事物不具备的地方。在这篇课文中,杨梅果的特点是其之所以值得一说、之所以可爱的关键所在。以上几点,能够表现出杨梅果的这种不同寻常吗?得再细看课文.

先看形状:说到“圆圆的”,圆圆的水果太多了,杏子、山楂都是:说到“桂圆一样大小”,与桂圆都“一样”了,还谈什么特点?说到“有刺”,有刺的水果也不稀罕,菠萝就是。

细看课文才知,杨梅果形状的特点是刺能吃。因为成熟之后刺会变得平滑、柔软、细腻。

再看颜色:颜色会变的水果太多了,苹果、枣子、桃子,哪一个不会变?这还叫什么特点?杨梅果颜色的特点是:不是真黑.是红得太深显得黑,其实还是红。

再看味道:酸、甜。几乎成了一些水果的共性,这当然不是什么特点。杨梅果味道的特点是:不是真甜。是甜味盖住了酸味。其实它还是很酸,因为吃多了照样会倒牙。

这样一来,才算真正“挖掘”了这一课。

例二,预习《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不同寻常的地方是想象的合理与丰富。所以,预习时不妨“挖掘”想象这一块内容。

说到底.文中的种种“幸福”景象既不是谁亲见的,当然也不可能是真实的。而是小女孩的想象。

正如文中所言.她临死时一定看到过她十分满意的东西。于是.一切都从这里开始。作者的想象有理有据,大胆夸张又细致具体,让人拍案叫绝、叹为观止:

为什么说她看见了圣诞树?因为这是大年夜;

为什么说她看见了火炉和烤鹅?因为她又冷又饿;

为什么说她家屋漏不挡风?因为她宁肯露宿街头;

为什么说她爸爸会打她?因为她手中有大把没卖掉的火柴而没有回家:

为什么说她看到了死去的奶奶?因为她非常孤独,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活人疼爱她!

为什么说她和奶奶一起飞上天国?因为她对尘世绝望并下决心燃起一把火柴;

为什么说她会看到这些虚幻的景象?因为她身体极度虚弱而产生了幻觉!

这样才算把课文梳理清楚,真正做到了刨根问底,提纲挈领,这样才对得起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编者的良苦用心!

试问.如果每篇课文都这么下功夫去预习、去挖掘,怎么会提不出问题来呢?当然,诚如张西海先生所言, “挖掘教材.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一件容易事!”

点评

有不少同学预习数理化挺下功夫.一看课本能看一节课.而预习语文就没那么认真了.匆匆忙忙一翻.10分钟也用不了,还振振有词地说“语文没什么预习的”。其实.只要我们肯下功夫,似乎没什么可预习的语文.也一样大有可“挖”

之处。而只有“挖”得深。才能学得会。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