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的看待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 ,它简单却又极其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思维导图因此具有人类思维的强大功能。
思维导图当然是有效的,不然也不会这么这么多人用它、喜欢它。但要小心的是不要把它当成一个万能的工具,过于高估它的价值,也不要形成依赖心理,任何问题都拿来用。现实中,由于思维导图已经被大量商业化,被夸大宣传,所以人们很容易高估它的价值。下面稍具体讲一下:
先来说说脑图的优点:正如其创始人托尼·巴赞所强调的,思维导图可以有力地激发你的联想,通过一个关键词激发出更多的关键词,然后再衍生出更多的……同时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图示等,也能起到激发思维的作用。
另一个优点是思维暂存的作用,当人在思考一个复杂的事物的时候,会冒出很多很多想法,但是人的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能力又十分有限,所以如果你没有很好的方式把灵感都记录下来的话,它们就很可能马上溜走,无影无踪。而思维导图鼓励你用一种灵活的方式,把想到的东西都记录下来,所以一般人做完一张思维脑图,往往会惊讶于自己竟能收获这么多样和丰富的想法。
但是,从系统思维的要求来看。思维导图并不是一个很理想的工具。主要原因是:思维导图表面上看是一张放射性的大网,但是如果把枝叶都垂下来,就会发现这只不过是一个树形结构。而现实中的系统绝不会都只是树形结构这么简单,系统的结构是非常多样的,并且有的复杂系统很可能是多种基本结构的组合,会非常复杂。所以,如果凡事都用思维导图,那么我们其实是曲解和简化了原本的系统。
而且我也经常发现,不少人把思维导图既当作自己思考某个问题的起点,又当成了终点。当把一张思维导图画完时,就以为已经大告功成、万事大吉。思维导图的流行使很多人误以为系统分析就是如此这样一个简单、可控的过程,似乎只要不费吹灰之力就能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给剖析清楚。它使人们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低估了系统思维的艰巨程度,从而逐渐形成一种浅尝辄止的思维习惯。
所以我觉得对待思维导图正确的做法是:适度地使用它,把它作为思维工具之一,而不是全部。从问题的本质、本原为起点和终点进行思考,思维可视化的形式应依不同问题的性质而自由变化和创造,不必拘泥于思维导图的结构和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