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

2017-03-28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欢迎阅读!!!!

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篇一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而于丹教授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的论语用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演绎出来,灰色的孔子一旦链接了这个多彩的世界,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我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道德。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于丹给我们讲述的《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承认现实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社会环境中朋友是最重要的,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有什么样的朋友直接反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为人,好朋友就是一本书,他可以打开整个你的世界。我们经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人你只要观察他的社交圈子,从这样一个外在环境是可以看到他自己内心价值取向。

平时,总喜欢看一些纯文类的书籍、目的也是想净化自己的心灵,荡涤内心的浮躁,但这种借之外力的注意力转移较之于自内而外的因“三省吾身”而泰然自若的从容实则“其远差矣。”能将一部《论语》经典讲得深入浅出,显示了作者深厚的国学造诣。在“君子之道”章节,作者对君子进行了精辟讲解。但书中有个观点让我费解,“君子的社会角色是变通的、与时俱进的。一个君子重要的不在于他的所为,而在于他所为背后的动机。他们是社会的良心。”用动机而不是用行为判断人,这是早已被唾弃的谬论,让人联想起卫道、道德杀人等不雅字眼,作者放在自己钟情的君子身上所为何来?历史上心怀悲悯手举利刃和流着眼泪杀人的人着实不少,莫非他们也是君子?不知该敬佩还是同情作者,一位《论语》的信徒,却无心快语道破了“君子”的伪善本质。

扪心自问,我没有达到君子的境界,漫漫人生途中,我会用生命去体会,用行动去感知,用至高无上却又简单至纯的精神去和千古的先贤圣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2....;《论语》,大家都知道,是孔子弟-子编录的孔子的经典语录,这部曾被誉为治国之本的《论语》,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现代人的生活,还有什么实际意义吗?今天还能启发我们的心智吗?还能对我们今天的心灵产生触动吗?最近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触颇多,于丹教授结合其深厚的古典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中国人的宇宙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和人生观等七个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

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篇二

在我大学的最后一个学年里,由于选修课还差一分,所以我选修了论语这门课程。虽然以前我也学过有关论语的课程,但都是一部分,没有从全面的角度来看待过这门学问。但是我从上了这门选修课以来,给我很大的触动和启示。

记得以前学习论语的时候,都是从学习的角度出发的,很少看见有关人格塑造的方面,学习了这门课程我才知道原来论语这么博大精深,很多东西我到现在我才知道,甚至现在我还有更多的东西还不知道,不过我相信没有关系,因为学习知识不在乎你学习了多少,而在乎你从学习的这么知识中懂得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与自身有关的东西,明白了更多的做人、做事的道理。

当初选选修课时,本来就是随便选了一个,心想凑够学分就行了,没想可以学到什么有用的东西,反正马上毕业了,在学也没有什么效果了,只想找到个工作就行了。可是自从上了这门课程后,我才发现论语不愧为儒家的经典之作,它里面有很多关于学习、做人和做事的学问。一直学到现在结束的时候,虽然选修课的课时比较少,但我还是学到了很多知识,同 时老师也讲了很多有用的东西,这些给我在人格塑造方面有很大的启示,主要的有下面几个方面:

第一:在学习方面论语对我们也有很好教育意义。很多同学自从上了大学以来就开始放松学习,他们以为高中的时候努力的学习终于过去了,上大学来就不用努力学习了,在这里每天的课程不多,而且学习也不紧张,于是就开始享受起休闲的生活了。在我上大一的时候我也是这样的,每天不是上网就是看看小说等,但是后来我才发现我要学的东西太多了,许多要考的证书和专业的知识,所以上了大学后我们也不能放松学习,而论语对于学习方面也会对人格的塑造产生影响。

在学习方面我们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有学习的内容和要有明确的目标。孔子认为学为习就应该实事求是的学习,不能在学习中有欺骗的行为,同时,对待学习更应该把学习作为一种趣事去看,以作学问为乐趣,不断地去追求知识,对我们大学生来说也是这样的,做学问要踏踏实实,不能好高骛远。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培养独立学习和研究的本领,为适应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的深造做准备。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大学生一定要学会查找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在大学期间,我们应该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其他有关的内容。目标能指导人的一切行动。进入大学,等于眼前的理想实现了,新的理想—目标又等待着自己去确立,这种新目标的确立要根据大学的学习规律,结合自己的实际,并且要进行新的努力。在目标的确定中应该注意使个人目标与社会责任联系起来,把近期目标与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否则这一目标就难以实现。

第二:在做人做事方面论语更是有很深的道理,其他方面我不太清楚,可是老师上课讲的主要是“君子之道”,做人要周全、全面,如论语中的“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像君子一样品德,不能因为小的利益或者不符合现阶段的利益而改变自己的操守。做人的起点就是要有一个乐观积极的心态,与人为善、修身养性,做好自我。

上课老师说作为一个君子要有三个标准,它是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就是说,一个人有了一种仁义的大胸怀,他的内心无比仁厚、宽和,所以可以忽略很多细节不计较,可以不纠缠于小的得失。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内心安静、坦然。在当今社会,我们的痛苦不是没有选择,而是选择太多。既然我们无法左右外在的世界,只有让内心的选择能力更强大。当我们很明白如何取舍,那么那些烦恼也就没有了。当你的内心足够勇敢,足够开阔,你就有了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自然就不再害怕了。

作为大学生的我们,仍需学习这种君子之道,它对我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作用。我们不应该像孔子所说的小人一样,在你取得成就时他们只是会对你曲迎附和,而当你需要他时,你会发现他除了随风附和之外什么都不会,真正的君子也许他不会这些,但他们终会把你需要的事完成的很好。所以在以后的做事时,我们应该做这种君子,而不是做那些小人。对于现在大学生的我们,现在应该和自己的舍友、同学和老师等保持一个良好的关系,不争权夺利,也绝不拉帮结派谋取私利。我们应该用一个温和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不论他们的出身、修养等,可以包容他人的错误。同时我们不应该为了某种目的而接近某些人,当我需要的时候就去拉关系,不需要时就一脚踹开。

论语这门课程让我学习了很多名句和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很多东西,它对我的人格操守方面也起了一定影响。其实学习这门课程的同时也是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并且与自己的一些坏毛病、不正确的世界观作斗争的过程,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使我不断的改正自己的缺点,并在以后的时间中继续保持下去。我相信这段时间不会白白的浪费,它是有价值的,今后更是对我有作用的。

论语大学生读后感1000字篇三

读《论语》使人知仁义.孔子说“仁者爱人”,“仁”就是爱别人,一个人爱别人,才叫爱心.成就别人才是无私.“仁”也就是爱自己,世上没有只爱别人不爱自己的人,连自己都不爱的人,哪里能爱别人呢?

仁义必须是快乐的,否则,必将要与人性背道而驰,不会是真的仁义.真的仁义出自真心,所以就会真正的快乐.人生真正的成功必然要伴随快乐,如果一个人的财富,名利,各项成就,不能给你带来快乐,那么这些东西还有什么价值呢?由此,我们要学孔子的快乐主义和包含的快乐人生观.

联合国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而“学会做人”是四大支柱的关键和核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和根本.学会做人,这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一个人有多少财富,多少知识,如果不懂得做人的道理,这个人最终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和幸福.

那么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学习并实践做人的道理,学习孔子的人生观?

在不同的时期、通过不同的视觉学习了《论语》,这也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人在一生中遇到的困境与不如意的事很多,我们如何看待它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答案.

人这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如意的事情:《论语》中说到,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司马牛忧伤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偏偏我没有.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就说:“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这代表了《论语》所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念:人首先要能够正确地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里接受下来.每个人相对与他人都有不如他人的地方,或者某天不如意的事情“砰”地降临在你的身上.如去年的地震中的青海玉树人,特大山洪泥石流的甘肃舟曲人.他们(她们)有的瞬间失去了父母、儿女、兄妹等亲人;有的瞬间失去了熟悉的家园,这时要他们(她们)用怎么的心态来面对?!天灾,人们无法预见、有时又无法避免.在天灾已经发生时,只有去接受它.不要过分地纠缠在里面,整日呼天抢地,这只会加重你的苦痛,就像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一样.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第二个人生态度就是尽自己的可能、用自己的能力做事去弥补遇到的遗憾.

灾害已发生、悲剧已上演、迅速地正确面对这些困苦,思考如何去减少损失、重新站起来.此时,支持我们站起来的是内心的淡定与坦然.在现实中,我们看到重建后的汶川,人们一片忙碌:人们纪念逝去的亲人、重组新的家庭、修补破损的房屋、生育新的生命.通过用自己的能力去“做事”,汶川的人们渐渐地弥合心里的伤口,去逐渐减轻心灵的苦痛,通过劳动,汶川重新获得了新生.《论语.宪问》中谈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如果你心怀很敞亮,内心很仁厚,你就有一种坦然的勇敢,去直面你的悲痛与遗憾.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悲痛是难免的,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我们才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多有价值的事情,我们才会活的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这就是《论语》中所提倡的“坦荡荡”的心境.

此外,还要加强自身的修养.除了树立明确的目标之外,还需要良好的习惯作为约束自我和提升自我的手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也就是说:我每天必定用三件事反省自己,替人谋事有没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与朋友交往是不是有不诚信之处?师长的传授有没有复习?”曾子所说的“三省”说了两个方面:一是修己,一是对人.对人要诚信,诚信是人格光明的表现,不欺人也不欺己.替人谋事要尽心,尽心才能不苟且,不敷衍,这是为人的基本德性.修己不能一时一事,修己要贯穿整个人生,要时时温习旧经验,求取新知识,不能停下来,一停下来,就会僵化.而这一切都通过“每天反省”这一习惯来支撑和维系,使个人的修养日渐完善.

当个人的修养到达一定程度后,他的思想和人生就会发生迥于常人的变化.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时常在生活中总结体验,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知音来相聚,不是很快乐吗?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这是何等高尚的境界啊!而这一切都不是虚无飘渺的,而是可以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实现的.

思想修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个人,也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一个对人谦恭友爱的人,很少去做犯上作乱的事情.每个人都能如此,那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秩序无疑就非常安定了.

再大而化之,国家的治理与安定也和为人的基本修养有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就是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对百姓有仁爱之心,在合适的时间调动不同的人干不同的事.除去统治者的特殊身份,其中有不少要素(严谨、守信、节俭、仁爱)都是与个人修养密切相关的.由此可见,治理国家也是从提高自身修养的基点开始的,的确是值得重视的大事.

如何做人,是一个终生的课题.《论语》告诉我们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这是一座思想的宝库.认真地研读,细心地体会,努力地实践.我们的境界必将得以提升,我们的人生一定会产生积极的变化.

读《论语》令我受益匪浅.今后,我还要更加细读《论语》,细读这中华悠悠千年的智慧,读懂这其中的做人道理与处事方法,品尝这暖暖的心灵.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