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式太极拳
陈氏太极拳是各式太极拳发源之本,其养生与技击并重的技术特色、和谐的文化内涵享誉世界,而少林拳以拳禅合一、古朴实用、刚劲有力闻名于世。下面由小编给您介绍一下关于: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
太极拳虽为陈家沟陈王廷所创,但子孙后代均以口传为主,关于太极拳的著述凤毛麟角,很少流传下来。陈氏第十六世孙陈鑫,他习武又攻文,文武兼备,发愤著书立说,阐发陈氏祖传太极拳学说,逐势详解理法和运劲,成为陈氏世代专门之学。
陈鑫,字品三(1849-1929),河南温县陈家沟人。祖父陈有恒,以祖传太极拳擅名;叔祖父陈有本继承新创了陈氏太极拳新架。其父仲甡兄弟三人,精拳术,有武艺。陈鑫和兄陈垚,自幼从父学拳。垚虽身材矮小,但练拳万遍,二十年如一日,故功夫纯厚,十九岁就入武庠。
陈鑫虽从小习拳,也备明理法,但以父命读书,武艺不及兄精。到了晚年的时候,他感到兄习武多成就,而自己习文仅得岁贡生,颇悔过去不习武。于是,他发愤著书立说,立志要阐发陈氏世代相传的太极拳理法。
陈鑫最著名的太极拳书是《陈氏太极拳图说》。自1908年写起,至1919年完成,这本书足足写了十二年。陈鑫亲手抄写,虽严寒盛暑勿懈,其抄本先后有四本,阐发陈氏世代累积的练拳经验,洋洋二、三十万言。其书逐势详其着法、运劲和周身规矩,以易理说拳理,引证经络学说,贯穿于缠丝劲的核心作用,而以内劲为统驭。这是陈鑫一生心血的结晶,也是陈家太极拳的一次全面总结。
陈发科、陈照奎与陈式太极拳新架
陈发科(福生,1887-1957),陈长兴之曾孙。家传陈氏老架太极拳,日练拳三十遍,二十年如一日。1928年10月应邀从陈家沟去北京传拳,仍日练拳二十遍,故功夫纯厚,推手时拿、跌、掷打兼施并用,陈式太极拳的本来面貌,始为外间所认识。武术诗人杨敞(季子)有诗云:“都门太极旧尊杨,迟缓柔和擅胜场,不意陈君标异帜,缠丝劲势特刚强”。1963年沈家桢,顾留馨合著《陈式太极拳》,阐发陈氏拳理论和技法。
陈师照奎公1928年出生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拳世家。系陈氏第十七世、陈式太极拳第九代传人陈发科之幼子。
陈师照奎自幼聪慧,身体素质极佳,模仿能力特别强,是一位难得的练武之材。在他7岁时,发科公看他资质不错,就以试教的态度,一开始就叫他提高架(八十三式缓慢柔活的熟练方法)的外形模式,来代替一般常规先学基础架的传统练习方法。这样一来,反而使幼年的照奎公在筑基功上起手层次高,再加上他肯吃苦,善于揣摩,悟性又高,几年功夫,功、窍二道突飞猛进。发科公看到自己多年的愿望得以实现,真是喜上眉梢,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
从此之后,发科公以武学大家之风采,视提高架为筑基功,以功夫架(八十三式的快慢相间的训练方法)为功夫升华手段,缩短了陈式太极拳大驾传承中的练功程序,使后来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得到了事半功倍的锻炼效果。这是发科公在思想上的一次革命,也是教授太极拳术上的一大创举,他打破了旧的传统观念,给后学者打开了方便之门,其功实不可没。
1942年,照奎公毕业于北平志成中学,只因家境变故,未曾继续升学,留在家中下工夫练拳。陈师进步令人吃惊,父亲见他功夫有成,接着传授他功夫架(一、二路)和陈式太极拳五种推手方法及推手技巧,同时兼练捋杆子和单式发劲训练。
陈师立身中正,架子放的很低,上肢松柔灵顺,下盘坚若磐石,身内浑然一体,气势磅礴。静若处子,轻似行云流水,运劲不断;动如下山猛虎,活似出海蛟龙,稳如泰山。其动作表现,外形绵软,内含坚刚,松紧得体。同时要胸运化有序,折叠蛹动有度,周身劲路贯穿细腻而又规范,快慢相同,柔过气,刚落点,妙不可言。
陈照奎宗师是陈氏第十八世、陈式太极拳第十代传人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身怀绝学,心存济世,为陈式太极拳事业足迹遍及大江南北,给中国太极拳界培养造就出一大批优秀人才,其人其德,令人永记难忘。
陈王廷(1600—1680),又名奏庭,明末清初人,文武兼优,精于拳械,功夫深厚, 在河南、山东一带很有声望。他曾在山东扫荡群匪,贼闻名不敢逼近。因当时社会动荡,久不得志,他在年老隐居期间,依据祖传之拳术,博采众家之精华,结合太极阴阳之理,参考中医经络学说及导引、吐纳之术,创造了一套具有阴阳相合,刚柔相济的太极拳。陈王廷传授下来的有一至五路太极拳、炮捶一路、长拳108势、双人推手和刀、枪、剑、棍、锏、双人粘枪等器械。其中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更具前所未有的独特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