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2017-06-24

导语:课堂就是一个大舞台,课堂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是大舞台的生命“细胞”,每一个生命“细胞”的质量,关系着大舞台的“生命”,更彰显着大舞台的魅力……课程改革,更新了我们的观念,活跃了我们的课堂,新理念、新课标、新教材、新教法,使教师充满激情,学生充满活力,课堂教学变得更精彩。

怎样才能打造小学数学的有效课堂

一、 抓住教材,立足学生,制定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指导思想。一节课的出发点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它决定着课堂的各个环节;它是一节课的最终归宿,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一节课成功与否,就要看课堂目标是否实现。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依托,教师必须研究教材,抓住教材的实质,领会教材的学科思想,然后围绕着教材制定出符合教学内容的教学目标。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目标离不开学生的实际,教师一定要了解学情,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具备的能力,了解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只有把握了教材和学生,才能够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条理性要强,要体现知识、能力,要突出重点,要突破难点,行文要简洁,叙述要准确,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时一下子抓住教学的目标,能够快速地适应教师的教学,能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下去。所以,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就是确立教学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这样的设计才是符合实际的,能够突出课堂效果的教学设计。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测量。例1”时,制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确定了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设计时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物体,比如,数学课本、文具盒、圆珠笔,让学生亲自测试它们的长度,并相互交流实际测量的结果。这样学生就认识了长度的单位毫米以及它产生的实际意义,知道了毫米厘米的关系。在学生测量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培养他们的估测意识,又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使教学目标中的1和2能够初步实现。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合作能力也得以初步形成。然后,教师再利用教材中的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分析,在此基础上又回到生活中去,让他们从身边的事物中再次测量,进一步的感知。这样做,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身边处处是数学。

二、寻找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有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有了完美的教学设计,这只能是教师的活动,如果离开了学生的参与,这些也只能是空中楼阁。我们经常说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作用,只有课堂主体参与到了课堂活动中去,我们的课堂才会生机勃勃,才会有生命的活力,学生也才能对所学习的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课堂才会高效,学习的效果才会显现。学生的参与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动手,动口,动脑,让他们真正地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之中。例如,在教学二年级“千克和克的认识”中,我知道学生对千克和克的认识比较模糊,不像长度那么容易理解,于是我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去买东西。我当堂出示了两包大小不一的,重量悬殊的东西,让学生初步感知千克和克的概念,产生学习千克和克的愿望。学习千克和克,我又选择了学生常见的东西,如,五百克的牛奶,一千克的苹果,两千克的橘子,让学生用弹簧秤称一称。学生既有自己过去的认识,又有自己亲自称一称的经历,明白了重量不能只靠眼睛观察,还要实际称一称,这样得到的结果才是真实可信的。生活中的素材是多种多样的,学生身边的素材比比皆是,只要教师善于引导,让学生与之联系,挖掘其中的乐趣,感觉这些活动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那么学生就会对数学感兴趣。我们的教材内容比较单一,虽然也贴近了生活,但仍然缺少生活的气息,生活的乐趣,远不如生活那样丰富多彩,抓住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就抓住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去,挖掘生活与数学中的乐趣,找到学习数学的捷径。

三、 开展多元化评价,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可能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会为自己所取得的成绩而自豪,为自己成功的表现而骄傲,也会为自己的失败而懊恼。教师一定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抓住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多方面的评价,既要保护学生的学习的成功感,又要引导学生面对困难不懊恼,面对失败不灰心。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会稳定,学习效果才会明显。

数学课的高效性和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追求目标,教师要让学生想学,能学,会学,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更多相关阅读

最新发布的文章